上蔡臥龍崗楚墓群暗藏玄機

考古 文物 編磬 西周 駐馬店網 2017-06-10

□晚報記者 任羽

上蔡古時候稱為蔡地,西周初年武王封他的弟弟叔度為侯,在此建立蔡國。此後,歷代王侯都把陵墓建在了自己的封地上。因此,就在這片土地下,埋藏著許多高規格的王陵。郭莊楚墓位於上蔡縣大路李鄉郭莊村東部臥龍崗之上,東距上蔡縣城3公里,西至京港澳高速公路15公里。臥龍崗南北起伏連綿22多公里,俗稱“45裡龍崗”,是早期文化遺址,該墓葬就建在臥龍崗楚墓群的文化遺址之上。日前,記者前往上蔡,從中國·上蔡李斯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武晉豫那裡瞭解到,上蔡臥龍崗楚墓群暗藏玄機。

上蔡臥龍崗楚墓群暗藏玄機

郭莊楚墓中的積石層(資料圖)。

上蔡臥龍崗楚墓群暗藏玄機

郭莊楚墓隨葬的編鐘、編磬(資料圖)。

楚墓發掘意義重大

2004年12月15日晚,上蔡縣大路李鄉郭莊村東約200米處,一座楚墓被盜墓者用炸藥炸了一個直徑約1.2米、深18米的盜洞。這引起了省、市、縣相關方面負責人的高度重視。2005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駐馬店市和上蔡縣文物部門的配合協助下,對郭莊楚墓進行了考古發掘。5月13日上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俊才帶隊,開始對郭莊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2006年7月該墓發掘完畢,並在同年以“上蔡楚國貴族墓地”的名義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對郭莊楚墓以及已經出土文物的初步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郭莊楚墓的時代應該為戰國早期,墓主可能是楚國分封在蔡國的高級貴族。

當年郭莊楚墓發掘時,武晉豫任上蔡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縣事務管理中心主任,同時分管協調文化口工作。有關郭莊楚墓的發掘情況,武晉豫可謂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據武晉豫講,此次發掘的兩座南北並列的大墓,均為東向“甲”字形大型土坑墓。墓室間距約27米,南邊為1號墓,北邊為2號墓。在1號墓的封土下發現了祭祀坑遺蹟和聚落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蔡、楚文化遺物。這是蔡文化聚落遺址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發掘,對確定蔡文化分期與內涵意義重大。

墓主用心良苦

據武晉豫回憶,郭莊楚墓共兩座,主墓一號墓,居於南部,是一座大型積石積沙墓,地面殘存封土厚2米。墓室口部東西長15米、南北寬17米、深約18米,墓壁接近垂直,在四角各有一條階梯狀的通道,形制十分特殊。墓室上部填7米左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過10米的純淨細沙,積沙之厚屬國內罕見。在槨頂積沙中埋置有兩具木箱室,墓道呈喇叭形,寬8至10米、長30餘米。

該墓主用心良苦,槨室以上和周圍都有積石、積沙,防盜設施非常完備。雖經歷12次以上的盜掘,但槨室裡仍存留有一批珍貴文物。眾多文物中,最大的是圓形蓋印鼎,其口徑達80釐米,在已出土的楚國銅器中體量僅次於楚幽王墓的鑊鼎。另外兩件四龍耳銅鑑口徑為67釐米,形體也較大。

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封土被一層層揭去。工作人員一清點,發現了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個是戰國盜洞,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這表明,墓葬建成後不久便被盜墓賊光顧。東漢時期的盜洞有7個,其中一個盜洞巨大,盜墓者對墓室東部採取了揭頂盜,並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這是墓穴被盜最厲害的一次。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盜賊進入墓室後,採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為了防止流沙塌方,盜賊借鑑了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竹木板遮擋流沙,竹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接,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

武晉豫介紹,當時帶隊的馬俊才判斷,這個盜洞發生在最近幾年,因為洞中發現了礦泉水瓶和當地生產的一種麵粉袋。現代盜墓已演變為集團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犯罪,光搭建這個“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時間。所幸的是,盜墓時上面的石頭倒塌了,把盜洞的竹木板砸爛,盜墓賊才沒有進去。

防盜措施嚴密

在中國發掘的眾多古墓中,郭莊楚墓應該說防盜術別具一格。郭莊楚墓的防盜不僅體現在積沙積石上,還體現在選址、封土、填土、墓葬結構、設置木箱類疑棺等多方面。 武晉豫告訴記者,時任郭莊楚墓考古隊領隊的馬俊才在發掘後發現,整座墓的防盜招式一環套一環。首先從封土看,殘留的封土有0.7至2.5米厚,為夯土,多由遺址黑灰土構成,內含豐富的陶器碎片和蚌殼,類似建築夯基。填土厚6.3米,也為夯土,上部厚1.5米為黑灰色遺址回填土,以下為較純淨的黃花夯土。

前期勘測人員也曾以為這只是一片遺址,沒有古墓。隨後更大範圍內的發掘表明,這裡確是一處蔡國漁獵聚落遺址,把墓建在這樣的地方很“高明”,從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被盜墓的可能。造墓人採取瞭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足見其良苦用心,但這些還是沒有抵擋住一批又一批盜墓者的腳步。造墓人似乎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就有了郭莊楚墓最具特色的防盜手段——積沙積石。

郭莊楚墓的填土層下,有近11米厚的積沙,估計原有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積沙為黃色細沙,流動性很強。考古人員在積沙層發現了1000餘塊積石,最小的重3公斤,最大的重165公斤。這些石塊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墓葬,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盜墓者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盜洞裡,並帶動石塊引起塌方,從而擊打盜墓者。因此,盜墓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墓內停留,不可能大範圍地盜墓。

沙石從何而來

這個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積沙,估計原有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而且在積沙層中發現了1000餘塊積石大小不一、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選用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一個清楚的事實是,墓地周圍並不產細沙,而上蔡縣境內也不產石料,那麼一個疑問就是,墓中大量的積沙積石是從何而來的呢?

經調查,最近的山地位於百里之遙的遂平縣玉山和嵖岈山地區,稍遠的山地在確山縣南境,墓內石塊極可能是從這些地方運過來的。但大量的積沙積石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是如何運來的?石塊又是怎麼未經磕碰而保持完好的鋒邊利角呢?

隨後的發掘表明,這裡可能是一處蔡國漁獵聚落遺存,並和古代航運及楚墓選址、水運沙石有關。武晉豫說,當時專家認為,由於聚落緊靠北汝河故道弧形大拐彎處,可能就是一個繁忙的水陸碼頭,這才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水產品遺物。

從發掘的結果看,墓葬核心區保存的隨葬品較多,而已經遭到盜毀的東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顯然是被盜墓賊偷走了。 盜墓者千方百計去盜,現代盜墓還採用了很多新技術,但仍舊出土了1000餘件珍貴文物,可見它的防盜還是很成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