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考古 建築 文物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東勝發佈 2018-11-29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東勝革命烈士紀念塔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始建於1953 年。塔高十七米,呈方錐形,中空,磚築用水泥抹面,頂部裝有紅色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面書寫著烏蘭夫、奎璧、姚喆、雷宜之等自治區黨、政、軍領導同志的親筆題詞;方形塔座四面銘刻有英名錄。“文革”期間被破壞,於1977年重修。今塔高二十三點五米,為火箭式實心鋼筋水泥結構,呈乳白色,頂端裝有紅五星,塔身南、北兩面用蒙漢兩種文字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塔座兩層均用墨色塗面,四周圍繞水泥欄杆。臺基分三層。上層臺基的四角塑有八個火炬造型,它象徵著伊盟當時的七旗一縣。中層臺基四角各置玉蘭燈。北側是用水泥方杆搭成的烈士譜碑亭。譜碑是用黑白兩色墨玉砌成,用蒙、漢兩種文字銘刻著一百六十六位為解放伊盟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姓名、籍貫、年齡、生前所在部隊及職務。南側兩端建有古式六角涼亭各一座。下層臺基上松柏環抱。臺基下面用鋼筋水泥板鋪設通道環繞一週,外圍建有磚牆,開有南門和西門。塔院佔地面積為六千八百四十平方米。整個建築居高臨下,莊嚴雄偉。

城樑古城遺址

位於東勝城西三十五公里處的柴登鄉境內,周圍全為高地,古城在最高處。

古城為方形,東西長約四百八十米,東北角有一土丘,高一米,寬二米。西南方亦有三個土丘,可能是古代建築遺蹟。另外尚有三個石柱基。城內地表陶片甚多,多為粗細繩紋。瓦很大,瓦當為半圓形,花紋為回紋。另外還有灰渣。城內北面土坡下過去常發現銅鏃,有的成捆,並多次發現陶管。

秦直道遺址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位於東勝城西四十五公里處的漫賴鄉境內海子灣村兩頃半地。遺址的兩端早已斷切下陷,殘跡可見的長度有百米左右,路寬二十二米左右,路基斷裂面積明顯,現高一米至一點五米左右,為當時當地紅砂岩土質填築。遺址的北部山崗豁口是人工開鑿的,居高臨下有四個豁口遙遙相對,連成一線,在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上確實感到逢山開道,遇豁填溝的“塹山堙谷,直通之”的狀況。

這條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的,當時為了阻遏匈奴奴隸主向南侵擾而築,由雲陽(今陝西淳化縣北的甘泉山)通往九原郡(今包頭西陰山山脈南麓)。因南北遙遙相對,故稱之為直道。

漫賴古城

古城是內蒙古文物隊於1974年發現的。城址位於東勝市城西四十五公里處的漫賴鄉境內烏爾圖、河北岸一公里處。這裡地勢平坦,四周開闊,所發現之古城隱約可見。城牆最高處為零點五米,城牆基寬三至四米,古城為正方形,邊長二百米。城門向東開,門寬五米。

城內遺物甚少,地表有些零散的陶片及瓦塊。城之東部於1974年發現過較大的古墓群,墓中出土的遺物主要有陶壺、灶、勺、鼎、青銅鼎、壺、薰爐等。這些隨葬品十分精緻、優美。

根據古城出土文物可知,該城之年代應在東漢時期。

補洞溝匈奴墓葬

位於東勝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布日都樑鄉吉勞慶村補洞溝。有墓葬九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坑呈南北向,以單人葬為主,也出現二人合葬墓。

岀土的器皿有鐵、陶、銅、骨器十六種五十七件,從葬型、器皿等特徵來看都反映了濃厚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特徵。推測古墓是漢代時期的匈奴墓。

桃力廟

位於東勝城西六十九公里處,屬泊爾江海子鄉境內,建於清代。原有呼畢勒罕一人,意思是轉世活佛;達喇嘛一人,是直接行使政教兩權的上層大喇嘛;德木齊二人,負責管理寺內總務工作;格司貴三人,為執法喇嘛;有一般喇嘛四十二人。

“桃力”即蒙古語“桃日木”,意為水乾了的池塘。因在此塘附近建廟,故名。藏名叫扎西卻丕林,意為“吉祥徑興寺”。

該廟雖設在東勝境內,但屬郡王旗管轄,是該旗三十八座召廟之一,距王府北五十公里。“文革”期間以破“四舊”而拆毀。

罕臺廟

位於東勝城西十五公里處,屬罕臺鄉鄉政府所在地,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原有達喇嘛一人,德木齊二人,格司貴三人,一般喇嘛四十人,該廟還有膳召地七十至八十頃。“罕臺”系蒙古語,意為有最高山丘。

藏語叫噶丹南木吉力林,意為“噶丹佛寺”。噶丹是教派名。後人即以寺名作教派名,稱噶丹派。該廟雖設在東勝境內,但屬原郡王旗管轄,是該旗三十八座召廟之一, 距王府東北四十公里。“文革”期間被拆毀。

吉勞慶廟

位於東勝城南十五公里處的布日都樑鄉境內,建於清光緒初年。此廟原有達喇嘛一人,德木齊二人,格司貴三人,一般喇嘛二十三人。此外該廟還有廟產地廟產畜。

“吉勞慶”、系蒙古語,意為韁繩,因此處是上吉勞慶駐地故得名。藏語叫扎西卻丕林,意為吉祥徑興寺,屬郡王旗管轄的三十八座召廟一,距王府東三十五公里。

“文革”期間以破“四舊”砸得殘缺不全,一部分建築已拆毀。

莫爾古慶廟

位於東勝城西五十八公里處的漫賴鄉境內,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原有達喇嘛一人,德木齊二人,格司貴三人,一般嘛喇二十三人。此外該廟還有廟產地廟產畜。原屬郡王旗所轄的三十八座召廟之一,距王府北十七點五公里。

“莫爾古慶”系蒙古語,意為“對峙的山”,以此地地形而得名。藏語叫噶丹卻丕林,意為“噶丹佛寺”。此古蹟未保留下來。

東勝人民公園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建於1961年,佔地面積九萬平方米。園內有花房、獸舍和兒童樂園等。1984年興建了九百平方米花崗石旱冰場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兩個涼亭。目前花卉的種類達八十多個品種,盆花三千餘盆。

神山古鬆

位於東勝城東十六公里處塔拉壕鄉境內的神山,大約有二三百年的歷史。

選自《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原題:古物 古蹟 革命紀念地

關於《東勝文史第十輯》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礪心為目的,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為基礎,適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別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現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片六百多張,印製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內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礪心為目的,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為基礎,適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別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現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片六百多張,印製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內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這些古蹟留下東勝的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