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考古 中國歷史 文物 中國古代史 Ordos東勝發佈 2017-06-16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鄂爾多斯歷史文化厚重深遠,是草原文化的搖籃,35000 年前,薩拉烏素河畔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火種,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交往融合,不僅留下了許多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更直接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融合,孕育了底蘊深厚的鄂爾多斯文化。秦直道作為浩瀚的中華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橫有秦長城,豎有秦直道,與萬里長城一樣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的秦直道遺址,是我國境內保存下來的為數較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遺址,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與秦長城、兵馬俑並稱於世,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為攻防匈奴,由秦朝大將蒙恬率30多萬大軍和民工用兩年半的時間修建而成,這條高速公路北起九原郡,途經鄂爾多斯市全境,南抵秦都咸陽,全長約1800裡,路面平均寬度為30米,最寬處達80米,由於道路大體南北相直,如劍直劈,故稱“直道”或“秦直道”。秦直道作為蒙漢各族人民共同建設鄂爾多斯的偉大見證,在鄂爾多斯文化的形成、發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世紀之初,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提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在以城市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形成過程中,第三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秦直道伴隨經濟的發展,圍繞它的相關研究、保護、開發工作得以啟動。將湮滅在歷史塵封中的秦直道逐漸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秦直道項目成為地區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竭盡全國人力、物力,從事兩項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建設,一為修築長城,一為“治直(道)、馳道”。馳道的多數路段,是利用戰國時各國原有的道路,加以溝通、連接或進一步拓展而成。史志文獻對“秦直道”有多處記載。漢武帝時,太史公司馬遷曾走過了“直道”全程,但他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僅寫出“直道”的南北起訖點,“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馬遷經行秦直道後,感慨萬千。《史記》:“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見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資治通鑑•秦紀二》記:“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郡),抵雲陽(縣),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年不就。”清康熙《郝州志》記:“聖人條:州西子午嶺,詳記事。又保安(今志丹縣)有聖馬道,在縣東七裡(應為七十里)。雲赫連勃勃起自夏臺(夏州),人長安,芟平山谷,開此道。”此指今富縣西境子午嶺上一段直道,遺蹟保存較完整。《鄜州志》又記:“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帝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按州西百餘里有聖人條,寬闊可並行車二三輛,蜿蜒轉折,南通嵯峨,西達慶陽,疑即(蒙)恬所開者。”即聖人條與秦直道為一途。《史記•匈奴列傳》引《括地誌》記:“勝州連谷縣,本秦九原郡,漢武帝更名五原。秦之林光宮,即漢之甘泉宮在焉。”又云:“秦故道在慶州華池縣西(應為東)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雲陽,千八百里。”唐之慶州華池縣在今甘肅省華池縣東南30餘公里處的葫蘆河西岸,位於子午嶺西側。所記“秦故道”,即位於子午嶺上的直道。據唐代初年成書的《括地誌》記載,慶州華池縣(今甘肅省華池縣東華池鎮)西45裡子午山上有秦時的故道。唐中後期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縣圖志》中也說:“秦故道,在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引者按:當作三十五年),向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198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百萬分之一0•N•C(OperationalNavigationChart)片上,顯示出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脊上確有古道路存在,這應是《括地誌》和《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秦故道”,亦即秦直道。經過近20多年來歷史地理學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實地調查,秦直道的具體走向和經由路線已基本清楚。但在細節上仍存在爭議。有兩種說法;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的走向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路線一:秦直道由雲陽林光宮進入甘泉山後就進到子午嶺中循嶺北行。經今陝西省旬邑縣東的石門關,經今甘肅省正寧縣、陝西省黃陵縣、甘肅省寧縣、甘肅省合水縣、陝西省定邊縣、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東勝市、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路線二:秦直道是以陝西咸陽淳化縣鐵王鄉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雲陽林光宮漢甘泉宮遺址北門,雲陵)為秦直道南端起點,秦直道南起甘泉宮後,旬邑縣、黃陵縣、富縣、甘泉、志丹進入安塞縣、靖邊縣、陝西榆林、地內蒙古烏審旗、伊金霍洛旗境、東勝區。達拉特旗包頭(北部終點)麻池古城位於包頭市九原區

秦直道的歷史意義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修築秦直道,工程之巨大,建設時間之快,作用與意義不亞於長城。秦直道在世界築路史上是罕見的,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設施之一,被譽為中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與秦長城、兵馬俑並稱於世。它是我國曆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庫中一份珍貴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秦直道穿越了秦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有機地串聯起來,它既是歷史上漢族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之間融合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促成各民族進行溝通聯繫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和的重要紐帶。千百年來,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此交融,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裡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這裡既有民族文化的衝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許多原生態的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澱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秦直道就像一部史書,記載著歷史的滄桑、時代的腳步,它所見證的是兩種生存形態的互補與包容,影響和滲透,它所見證的始終是漢族與北方其他少數民族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它為歷史上鄂爾多斯社會文化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烏審旗薩拉烏素遺址反映的是人類早期在鄂爾多斯的生存情況,鄂旗阿爾寨石窟反映的是人類早期的文化藝術生活。秦直道首先是加快了秦帝國中央政府與北方各地的聯繫速度,工作效率高了,保證了政令及時暢通地貫徹執行;秦直道聯繫了兩個地區(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兩大民族,對我國民族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帶動了邊疆少數民族落後的生產,使北方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壯大;秦直道為軍事防禦、拓展祖國疆域提供了有力保障 ;秦直道為我國的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加快了我國交通工具的開發利用速度 ;透過秦直道,讓現代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智慧和才能,揭發人們熱愛祖國的統一大志,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秦直道對於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對鄂爾多斯的發展作用更大 ,對發展東勝的文化旅遊事業而言,保護和利用秦直道是當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大突破,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秦直道的歷史文化內涵發展東勝的文化產業同時帶動旅遊業發展第三產業,也能通過它輻射和帶動一批新興的文化產業脫穎而出 ;要把蒙古族文化與陝北文化、草原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鄂爾多斯文化效應,秦直道遺址對研究我國沙漠文化及地形結構有很重要的價值。秦直道鄂爾多斯境內的遺址是全段秦直道中保存最好的地段,要深入挖掘秦直道的歷史文化內涵,擴大秦直道的影響,精心打造以秦直道為歷史文化背景,塑造以秦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旅遊勝地,使之成為東勝文化旅遊產業的品牌,秦直道是我們的寶貴文化資源,要充分地保護和利用,打造秦直道為文化背景的旅遊文化勝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鄂爾多斯的秦直道2005 年 6 月7 日鄂爾多斯市市委常委、東勝區區委書記楊紅巖帶領區直部門對秦直道遺址進行了考察調研。提出秦直道遺址是歷史給我們留存下來的寶貴財富,要認真保護、管理和利用,要切實做好秦直道遺址旅遊文化這篇大文章。

1974年7月,內蒙古博物館年輕的文物工作者田廣金同志確定了幾個研究課題,探索秦直道在內蒙古境內的行蹤,疲憊不堪的田廣金同志和普查隊員們在東勝縣漫賴公社海子灣大隊二頃半生產隊居民點以南約2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段殘存長度約100米,具有明顯人工填墊痕跡、好似道路路基的遺蹟,這段路基遺蹟的前後兩端都已被洪水切割成深深的沖溝,在沖溝的斷壁上可清晰地看到,路基是在原生地層上由紅色砂岩碎塊填墊起來的,殘存厚度約1、5米左右,路面的寬度約22米。這裡位於丘陵的低窪地帶,由此向南眺望,地勢較為平緩,迎面的丘陵頂部幾個明顯的“豁口”在綿延起伏的丘陵中時隱時現直線向北延伸。遇山鑿山,遇溝填溝,“塹山堙谷,直通之”的秦直道,終於掀開了籠罩在自己身上的謎障,向世人展示出了它的本來面目。1975年,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在《文物》第10期發表,首次把這一被歷史湮沒兩千餘年的世界最浩瀚道路工程的真實面目披露在世人面前。以後中央美術學院靳之林教授、內蒙古交通廳秦直道遺蹟考察組、陝西省古道研究學會等許多單位和個人也對鄂爾多斯境內的直道遺蹟進行過多次考察活動,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博物館),對位於鄂爾多斯境內伊金霍洛旗、東勝縣、達拉特旗境內的的秦直道遺蹟,進行了全程的科學調查。鄂爾多斯境內目前可確認的秦直道遺蹟,北起達拉特旗高頭窯鄉吳四圪堵村東,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崗圖四隊,南北縱貫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近一百公里。秦直道遺蹟途經的地區,今天多屬高丘陵地區,地勢延綿起伏,高差較大,溝壑縱橫。直道遺蹟在這一地區沿約1900的方向直線南行,絕無彎道。為減少道路的起伏高差,凡直道所途經的丘陵的脊部,絕大多數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鑿,置身直道上分別向南、北眺望,均可看到一線相通的數個由於開鑿而形成的位於丘陵正脊部位的豁口,或位於坡脊部位的半豁口。位於丘陵正脊處豁口的寬度一般為40 —50米左右,位於坡脊處的半豁口坡上端開挖部分的寬度約30 —40米,坡下端的墊土部分寬度約20 —30米。凡直道途經的丘陵間的鞍部,絕大多數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墊,從保留在沖溝斷壁上的路基斷面可知,填墊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寬者約60米,頂部寬30—40米,殘存最厚的墊土現今仍達6米以上,足可見當初工程之艱難。路基墊土多就地取材,將開鑿豁口所得紅粘土及砂岩的混合物移至丘脊兩側的低凹處,或將坡脊上端的堆積移至下端。部分連續低凹地段,由於開鑿丘脊所得土方無法滿足路基填方的需求,便從附近的河床內運來沙石填墊路基。路基層層填墊的痕跡清晰可辨,雖未發現夯築痕跡,但仍十分堅硬。如今秦直道所經之地,凡填充部分,在常年雨水的侵蝕下,絕大部分已被沖刷掉,形成較大的溝壑,但是斷壁上卻保留著較完整的路基斷面。開鑿處則多數保存較好,由於挖、鑿而形成的豁口雖經二千餘年風雨仍清晰可見,延綿不絕,雄姿猶存。在秦直道遺蹟東勝段的東側,由北到南依次分佈有城樑、苗齊圪尖、大順壕三座古城址,其中城樑古城規模較大,規格也較高。城樑古城址位於丘陵的頂部,是附近地區的制高點,置身古城的高處,周圍數十里的範圍可盡收眼底。古城平面形制呈方形,邊長約480米,地面遺物十分豐富,散佈大量的磚、瓦、瓦當、陶排水管等建築構件和陶質器皿的殘片等。古城內還發現有陶窯等遺蹟,早年還出土過大量成捆的箭桿等遺物(杆身已朽,只存銅鏃),具有強烈的軍事氛圍的性質。據三座古城的所在地望、城內出土遺物等綜合分析,它們應該是與秦直道有密切關聯的城障、行宮類遺址,另外,在靠進黃河南岸處,還有一座城柺子古城,而在掌崗圖四隊以南約22公里處,也有一座紅慶河古城,目前,在兩座城址附近雖然還未發現直道遺蹟,但據其所在位置,地表暴露遺物等綜合分析,也應該是與直道遺蹟密切相關的城址。目前通過對鄂爾多斯境內已探明的秦直道遺蹟的實地踏察可知,在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村東北(北緯40011.105,、東經109042.890,),南抵伊金霍洛旗掌崗圖四隊(北緯39032.937,、東109036.671,),全長約一百公里的距離內,無論自然地貌如何,秦直道基本沿著約1900的方向逶迤南上,雖然在不同的區域內,整體略有不超過50的左右來回擺幅,但絕沒有彎道,縱觀鄂爾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難發現,秦直道的路線是經過極為慎密的勘查後選定的。從總體上講,秦直道如果整體略往東偏離裡許,自然地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丘陵起伏驟然增大,縱橫交錯、既寬又深的大沖溝不僅將給秦直道的修建增加數倍的難度和工程量,以工程技術條件如何做到“直通之”也還是一個未解之謎。而整體若略向西偏數裡,不僅南北兩端穿越庫布齊、毛烏素兩大沙漠的難度要加大,而且中部在沼澤遍佈的泊江海子盆地如何保證雨季的道路暢通,又是一個新的難題。就局部而言,僅僅在由伊金霍洛旗章崗圖四隊到東勝區城樑村約40公里的距離內,秦直道不僅整體筆直而上,而且巧妙的避開了左右夾擊的哈拉哈兔溝、青達汗溝、紅慶廟溝、昌漢活少溝、大哈溝、阿布亥溝、文功溝等多條與直道走向平行的南北向大沖溝。秦直道遺蹟雖經兩千餘年風雨侵襲,但氣勢不減、雄風猶存。身臨其境登高遠眺,無不為“塹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宏偉所敬畏。在為兩千多年前的勞動人民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興建如此規模的龐大工程、如此精確的測量、定位等技術的嫻熟應用而汗顏的同時,通過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瞭解到的發生在秦直道上的一景一幕,旋輪般閃現在眼前:為這一工程而永遠長眠黃土地的築路民眾的累累白骨,翹首企盼遠在塞北勞役的親人早日迴歸的妻子兒女焦慮的眼神,蒙恬麾旄下旌旗飄揚的金戈鐵馬,千古一帝乘鶴仙逝的韞涼靈柩,漢武帝耀師北疆的十八萬鐵騎,呼韓邪單于千里迢迢到長安覲見漢宣帝長長的行帳,朔風秋雨中遠嫁漠北漫漫無盡路上昭君孱弱身影 。蒙恬率領數十萬民夫修建的這項龐大工程,不僅為鞏固當時的封建統治、溝通中原與北方的交往、貿易、中西文化交流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記錄下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史實。我們今天瞭解到的僅僅是發生在秦直道上諸多事件中的鳳毛麟角,那麼更多的鮮為人知的一景一幕呢?秦直道這條有形的浩瀚工程,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感嘆與震驚,但世界在通過比秦直道更古老的“草原絲綢之路”與中國交往的過程中,又何嘗沒發生過驚人的壯舉呢?如果把歷史回放的鏡頭再往前推,生活在距今14萬年前的“河套人”,生活在距今3萬年前的“水洞溝人”等,已經在默默充當著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活動在歐亞大陸橋上的古人類,就是通過這條通道,就是通過“河套人”等,與中原地區的古人類交融的,在這個漫長的人類遠古歷史歲月中又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兩千多年以前的秦直道,在溝通南北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和等方面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途徑鄂爾多斯地區來完成的這種中原與北方草原地區以及中西方文化間的交往,早已在秦直道以前就在進行著。鄂爾多斯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鄂爾多斯的古代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在溝通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溝通中西方文明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鄂爾多斯東勝區對秦直道的保護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9年 12 月19 日,由東勝市人民政府公佈秦直道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漫賴鄉和柴登鄉文化站負責各自管轄範圍內秦直道的保護事宜。1994 年 7 月12 日,東勝市人民政府發文,進一步明確東勝市秦直道及沿線的古城址、古墓葬均為保護範圍,保護區內的用地、建築等事宜,責成東勝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東勝區秦直道的保護、管理工作,1996 年 5 月28 日,秦直道遺址東勝市段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秦直道所處地區水土流失較嚴重,自然破壞、人為耕種對秦直道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一個以發展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方案開始實施。2002 年 9 月,由內蒙古財經學院經濟研究中心、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鄂爾多斯市宣傳部、鄂爾多斯市旅遊局、鄂爾多斯研究會、東勝區委、區人民政府、區文化局、區文物管理所對東勝境內秦直道遺蹟進行了考察,並就秦直道的價值、地位、保護、開發、利用等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制定了初步規劃。2003 年,東勝區文化局、東勝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單位,自籌資金 500 多萬元,針對水土流失對秦直道遺址造成的自然破壞,開始對東勝區秦直道段(二頃半至城樑段)實施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的保護工程,在秦直道保護區控制地帶的範圍內,一律禁止新開墾農田,已經是農田的限期退耕還林。在直道遺址中心線兩側各 100 米的範圍內,種植草本植物,中心線兩側各 100米以外,種植矮灌木植物,保護植被,減少地表水對直道遺蹟的直接侵蝕。逐步治理直道遺址所經過的各個河川,特別是強化治理那些現今仍對直道遺址造成直接侵蝕的沖溝,修堤築壩,疏導水流。在不影響直道遺址本身和周邊自然景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人為因素對直道遺址造成的損壞。依照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鄂爾多斯秦直道遺址包括主卷、副卷、備考卷在內的保護檔案框架已完成,並在不斷充實、完善中。其中:主卷 6 卷,分別為反映秦直道整體情況的文字卷、記錄秦直道地理位置、保護控制地帶的大比例尺地圖的圖紙卷、表現秦直道不同地帶現今保存狀況、路基斷面情況的照片卷以及保護規劃卷、調查、發掘資料卷和反映上述內容的電子文件卷 ;副卷1 卷,為行政管理文件卷 ;備考卷1 卷,為論文及參考資料卷。2003 年 1 月20 日,東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劃定秦直道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2003 年 8 月18 日,東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鄂爾多斯東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秦直道遺址保護管理機構的通知》。 2005 年 4 月,東勝區投入 8 萬元對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東勝段的地形、地表進行了勘測、測量工作。 2006 年 5 月25 日,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段被正式確定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躋身國家 100 處大遺址之列。同年,東勝區邀請國家和省級專門研究機構的專家,對秦直道遺址遺存和保護最為完好的東勝段進行考古勘探和GPS導航定位航空拍攝,並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工業大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信息中心編制完成《秦直道遺址》(東勝區段)文物保護規劃》,委託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院完成了《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總體規劃》,順利實施了秦直道文化的“五個一”工程。即建一個秦直道博物館、出版一本《秦直道探索與研究》、完成了秦直道遺址保護規劃和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規劃、拍攝了一部大型電視劇《秦直道》、建設了一個文化產業基地。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建成中國第一個秦直道博遺址物館2002 年東勝區文化局籌建了秦直道旅遊文化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6月11日,東勝區邀請陝西古建研究所的專家到秦直道遺址東勝段現場考察,專家按照秦漢時期的建築風格在秦直道遺址上設計了秦時戰車巡遊出征圖造形,兩側是峰火臺,道路中間設計了一輛秦時的四馬戰車奔馳在寬闊的秦直道上的建設施工圖,採取了邊研究、邊設計、邊畫圖、邊施工的辦法,2005年6月 20 日破土動工興建,7 月 26 日建成,高效高速高質量的進行施工,37 天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秦直道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佔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4層,館內首次圖文並茂地展現了秦直道遺址全線及出土文物100件圖片。以全新的視角向世人展示出2000年前秦王朝的歷史文化。秦直道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個交通工程博物館。創造了一個文化項目建設的奇蹟。博物館的建成為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為進一步研究保護利用秦直道遺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召開“中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幹了許多大事,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那個時期修建的驪山陵園、靈渠、秦長城、秦直道等遺蹟至今可考,更有兵馬俑留坑等供人蔘觀。這其中研究比較少的只有秦直道,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失去了許多歷史真實記載,人們對秦直道的歷史瞭解的也比較少。史料裡記載的也很少,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裡對秦直道的記載只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幾句話。1975 年西北大學教授史念海對秦直道的研究提出了初步探討,之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的專家才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2005 年 7 月27 日至 30 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東勝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在東勝區隆重舉行,來自北京、陝西、甘肅和內蒙古的專家學者、共計 160 多人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和學者各抒己見,對秦直道的走向、定位、歷史作用、保護價值等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並形成了《關於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段的評價意見書》和《關於加強對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段的評價意見書》,會議實現了三個第一,突出了六個特點。秦直道的研究從 1975 年就開始了,但沒有專家們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只是個人研究,這次研討會是 30 年來第一次進行集中研究;研討會期間,東勝區在鄂爾多斯秦直道遺址東勝段城樑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秦直道博物館;第一個由區一級的地方組織成功地召開了國家的重大項目課題研究,對歷史文化進行研究與探討。會議實現了 6 個特點,即規模大、範圍廣、層次高、效果好、領導重視、準備充分。會議將我國研究秦漢史的著名專家像徐萍芳、黃景略、羅哲文、劉慶柱、高崇文、陸思賢、周天遊等國家學術界一致認可的專家請來進行專門研究秦直道這一重大歷史文化遺存,是非常難得的。特別是專家對這次會議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組織最好的,效率最快的,收穫最大的,這集中體現了鄂爾多斯人的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

秦直道探索與研究論文集 2005年7月份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成功舉辦後,東勝區文化局將專家學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編著出版了《秦直道探索與研究》一書。收錄了有徐萍芳、黃景咯、羅哲文等我國學術界公認的研究秦漢史知名專家對秦直道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的論文30餘篇。史念海的《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王開的《“秦直道”新探》、周天遊的《秦直道的價值與保護其遺址的意義》、王子今的《秦直道的歷史文化觀照》、高崇文的《試論匈奴民族的發展與南北文化的交融》、安源的《蒙恬、直道、新秦中》、辛德勇的《秦漢直道研究與直道遺址的歷史價值》、劉華祝的《秦直道與秦始皇歸喪咸陽》、陸思賢《談談秦直道的“直”》、楊澤蒙的《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孫家洲《秦直道研究二題》、張光耀《保護利用秦直道、促進旅遊文化建設》、賈國榮《嬙湖、琰池、秦直道》等。2006年,論文集《秦直道探索與研究》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論文集填補了國內秦直道研究的空白。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論證啟動為了使秦直道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開發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學化。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後東勝區委下大決心加大了做好秦直道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力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細緻地考察,確定了一批專家學者對秦直道遺址進行全面研究,提出保護與利用並重的方針,在保護秦直道遺址的同時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委託北京工業大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信息中心編制了《秦直道遺址(東勝區段)文物保護規劃》。委託了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院編制了《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總體規劃》,2006 年 5 月24 日,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組織北京工業大學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和東勝區文化局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舉行了秦直道遺址總體規劃論證會。2007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秦直道遺址東勝段的保護規劃》進行了論證。黃景略、張忠培、晉宏魁、湯羽揚、韓揚和信息中心瀋陽參加了研究,中國文化研究院葛川、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戴儉、內蒙古自治區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李少兵等研究秦漢史專家對秦直道遺址道路保護規劃規劃的目的、意義、作用及規劃中的具體細節進行了評審點評,最後國家文物局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建議涵告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根據提出的修改建議進行了多次修改,2013年1月8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秦直道遺址東勝段保護規劃綱要》。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電視劇《秦直道》 投入3000多萬元的一部35集大型電視連續劇《秦直道》,由中央電視臺中視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由著名導演陳家林、肖鋒聯手,著名編劇林海鷗等精心打造,知名演員寇世勳、吳京安、畢彥君、叢珊等加盟。該劇對秦直道的進一步開發、弘揚草原文化、提升鄂爾多斯的知名度,將起到很大的推動的作用。2006 年 2 月14日下午,區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秦直道電視劇的事宜。鄂爾多斯市委常委東勝區委書記楊紅巖書記主持的會議,11 名常委很認真地聽取了東勝區文化局的工作彙報,拍攝電視劇30 集,全劇總體費用 2900萬元~ 3000 萬元人民幣。會上常委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同意做這件事情,而且在會上明確地提出由政府的主要領導親自去抓這件事。特別提出劇本創作人、導演和策劃人、共同制定策劃方案。策劃方案與文物保護利用整體方案相吻合,同步策劃,同步實施,同時實景的建設也要抓緊速度設計策劃並要儘可能早動工,以確保早日播放,使其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60週年的獻禮作品。會議確定成立兩個機構,一是成立秦直道電視劇籌備領導小組,二是成立秦直道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會議之後專題向自治區文化廳作了彙報。自治區文化廳廳長高延青對此事非常重視並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他認為秦始皇是中國最有貢獻的一位皇帝,在他執政 12 年中辦了多少件大事,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當時統一六國後各國諸侯競爭激烈的緊張局勢是難以控制的,加之秦始皇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等政策,修建了著名的秦長城、阿房宮、兵馬俑、秦直道等偉大工程,創造了世界奇蹟,今天人們如何評價秦始皇我們可暫且不論,我們要看他為國家大業、為民族團結、為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這部劇要側重以秦始皇下令修建直道到秦始皇死的修築道路的全過程。反映蒙恬在修路過程中發生的悲慘故事和動人的傳說,有悲歡離合的場面也有愛情故事的貫穿,特別是民間關於秦始皇的一些傳說要戲劇化,劇情的結局要把秦始皇駕崩的事情真實再現。跑馬修邊牆實際上就是說秦始皇死後要從直道返回的故事也要在劇中反映出來,當時這條直道還沒有完全修好,只能搶修,當然在搶修的過程中要有很大的動人場面,還要有不忍提起的悲慘故事發生,戲劇的矛盾衝突要用故事的懸念來表現,高廳長的建議和意見基本上最後就是《秦直道》這個電視劇的總體框架。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電視劇論證會 為了拍攝好秦直道電視劇,前期做了大量的調查在研究工作,曾組織專人對如何拍攝電視劇在全國各大有影響的電視劇創作公司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瞭解,並提出了合理化建議,2006年3月14日鄂爾多斯市文聯組織鄂爾多斯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論證,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2006年3月18日由中國電視視藝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秦直道》電視劇論證會。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孟祥林、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準、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副司長王衛平、中國電副主任兼祕書長李春武、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祕書長高級編輯張乃嘉、副祕書長武桂林 、中國電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編輯孟繁樹、電視劇《秦始皇》等一系列電視劇的導演閻建剛、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編劇張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編劇導演陳育新、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主任汪國輝、中央電視臺特約編劇林海鷗、中國文物研究所總工程師傅清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王子今、中央電視臺審片組關潤琳、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助理巡視員單學文和鄂爾多斯及東勝區的領導。大家一致認為秦直道很好地保護、利用、開發出來,怎麼能夠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利用和保護。過去的鄂爾多斯,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也很落後、很窮,沒有實力,沒有可能去想這個事情。這幾年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了,通過挖掘這些歷史文化,能夠把一些東西傳承下來。一方面當然是尊重歷史,弘揚精神,另一方面是遺產的開發和保護。把秦直道作為鄂爾多斯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有它的現實意義。一個是我們經濟政治事業的發展,同時對地區的關注,特別是這幾年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建設文化大區,鄂爾多斯市提出建立文化大市,這裡有非常厚重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我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李準對拍攝《秦直道》電視劇提出了很好的想法,作為一個歷史題材它有借鑑性,長城大家知道的人最多,長城負載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肯定非常多,一個是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 ;一個是這麼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我們就發揮這個優勢,站在當代思維的高度來開發這樣一些東西,當代思維的高度就是進行創造,這是別的國家比不了的。第一,秦直道作為歷史古蹟,有這麼一個載體、優勢,肯定作為一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遍及性是它一個很大的優勢,一說兵馬俑、長城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一說秦直道,知道的人很少,遍及性肯定是它的一個很大的優勢。當時的秦直道就有 700 千米長,20 多米寬,那時的羅馬帝國怎麼樣?古埃及怎麼樣?古巴比倫怎麼樣?古希臘怎麼樣?日本怎麼樣?俄羅斯怎麼樣?第二,它雖然是一個框架,有這麼一條道作為依據,文化內涵很多。從咸陽一直通過鄂爾多斯這麼一條道路,說是第一條高速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的作用都有。蒙恬也是中華民族文房四寶之一毛筆的創造者 ,是他想出了在皮革上寫字的 ,歷史文化內涵既古又厚。第三,最早一條道。過去說中國多少奇蹟,茶馬古道是一個,中國長城是一個,有很多奇蹟,但是像它承載這麼多內容還不是很多。它有很多的作用在慢慢地發揮著,曾在幾個朝代起過重大作用,今天把它拍攝成電視劇也是很有意義的。第四,世界溝通兩種文化。肯定有草原文明跟農耕文明,溝通了兩個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成了不同民族的一條融合之路。這些內涵,喜歡歷史的人,對中國有研究的人肯定很感興趣。有很多種定位都有可能起到宣傳鄂爾多斯文化的作用。圍繞著修路編故事,故事是得有情感的東西、文化的東西、兩個文明碰撞的東西,那個故事又是另外的東西。這個劇要有一個矛盾,以虛構人物為主,反映歷史文化底蘊,表達當時歷史文明發展的水平,故事怎麼編都好說。重要的是以中華民族 5000 年曆史文化為主線,整個民族發展為核心,所有知識方面的需要作家去很好地把握。這部戲不管是 30 集還是多少集都是對作家導演藝術想象的一大挑戰。羅馬水道歷史上有那麼一個影子,哪兒有這個記載?肯定都是編的,能編得那麼驚心動魄,一個羅馬城門、羅馬城牆、羅馬水道,做了多少文章?法國的電影,把巴黎地下水道也展現了很多。不管你框的舞臺有多大,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衝突,時間的跨度和秦朝的關係,很多方面需要論證。一個片子就把一個地方知名度做起來了,《宰相劉羅鍋》就把廣西豫州帶起來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對拍攝這部戲談了好多建設性意見,現在都打這張牌,注重挖掘地方的文化資源優勢,並且努力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這顯然是地方黨和政府在領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明智之舉,一種有遠見的戰略。我第一是贊成資源開發,文化資源配置的自覺意識能在縣一級達到如此高的認識很了不起,這是很好的,每個地方得有自己的文化優勢,得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每個地方是最有條件來開發和配置自己的文化資源的。像現在東勝區政府富起來了,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之後想到這一條,顯然就是要把秦直道留給我們的精神、文化傳揚開,把它通過審美的方式藝術地呈現出來,為今天的人們所認識,一方面讓外部的人認識這塊土地、這塊地方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讓我們自己的人繼承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讓這種精神與時俱進,成為今天的一種精神能源,這種做法我舉雙手贊成。我們在建設先進文化的時候要看到先進文化不是從空而降,總是承接了一定的文化與時俱進的結果。應該說像秦直道這樣的題材就是建設先進文化的一種資源,這個東西很明顯地會承接過來,中央現在提出兩個精神,一個是民族精神,一個是時代精神,對這兩個精神的界定,就一定能做好。各位專家和領導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電視劇定名為《秦直道》,根據論證會專家學者的建議,秦直道電視劇總體框架構成,2006年4月份東勝區文化局聘請了中國著名電視劇編劇林海鷗、甘肅作協主席張銳、內蒙著名作家陸遠、王正平共同策劃方案,最後由林海鷗執筆創作了大型電視劇《秦直道》。一部反映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政權統一邊疆而修築的,一條從陝西淳化到包頭九原的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為題材的大型歷史正劇的故事梗概幾經周折順利完成,但名字怎麼確定?領導和專家想了好多的題目,各有各的理由。剛開始寫劇本時,經過作者林海鷗、王正平、張銳、陸遠和有關專家共同商量,同時根據時任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雲峰的題詞“千古一道,中華自豪”的前半句確定為“千古第一道”。千古是歷史久遠的意思,第一道是取秦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之義。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也就是劇本的初稿形成的時候,有的專家和領導提出電視劇本身反映的是秦始皇統治時期如何修築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以及修路過程中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一些動人的場面,乾脆就起名為《秦直道》,這樣更直截了當。但有人說“秦”是陝西的別稱,秦直道言外之意有陝西道路的意思,也有人說秦直道就是指秦始皇時期的 3 項大工程之一,劇名用《秦直道》也完全可以。當劇組在接手拍攝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劇組的演職人員認為《大秦直道》要比《秦直道》有賣點,因為將來這部片子要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才有票房,所以,定為《大秦直道》,但世界史料記載,大秦有 3 種說法,一是指羅馬帝國的東部,二是指羅馬帝國,三是指黎軒即亞歷山大城,會被別人誤解,劇名用它也不合適。根據以上情況,2007 年 12 月5 日,市委書記雲峰代表市委、市政府看望劇組時提出,劇名要慎重考慮,待後確定。這部電視劇是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東勝區委、區政府為弘揚鄂爾多斯歷史文化,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產,而主張拍攝的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在取名上考慮了各種因素。雲峰書記再三酌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片名帶有“鄂爾多斯”的定語是不合適的。因為鄂爾多斯的名字是來源於1647 年成吉思汗攻打西歐時在這裡留下一個部落,後來這個部落發展壯大建造了許多宮殿,起名為鄂爾多斯部落,從此鄂爾多斯的名字在祖國的大地上誕生了,而秦始皇是公元前212 年修築的這條道路,時間上與此不符,那時這個地方叫“新秦中”,所以,不能叫鄂爾多斯之類的名稱。秦始皇死後,西漢時期當時鄂爾多斯這塊地區又分為雲中郡、上郡、九原郡、北地。雲中郡指的是現在的呼和浩特、託縣這一帶,上郡指的是現在的烏審旗、榆林、準格爾、東勝這一帶,北地指的是現在的五原、烏海這一帶,九原指的是現在的包頭、固陽這一帶。秦直道根據史學家考證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從陝西淳化出發經甘肅到榆林途經鄂爾多斯到包頭。另一條是從陝西淳化經延安、榆林途經鄂爾多斯到包頭。不管怎麼講,秦直道從榆林到包頭這一點專家們的意思是一致的,是一條直線,因此,劇名叫“千古直道”比較合適。但是,“千古第一道”和“千古直道”相比較,哪一個更合適?千古第一,是從來沒有的意思,也是首屈一指,開天闢地,“千古直道”好像是在說歷史上再沒有比這個更直的路,也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直道之說,沒有“千古第一道”的度大,從觀眾的心態上或者是說話的口感上千古第一道更好些。但是“千古”一詞用在我們還沒有播放的電視劇中還是不太合適,“千古”一般用在人死了後或者說是在繼承中或者是在懷念的場合用的比較多,中國的語言非常豐富,所以用在這裡好像真的也不合適。再一個就是“大秦直道”,雖然這個名字大氣,但是好像又重點突出了秦始皇。此劇主要是講蒙恬兄弟修築秦直道的艱苦歷程,所以,主角也是蒙恬。而且,好多電視劇都以“大”來命名,給觀眾感覺大字滿天下,所以,去掉大也未嘗不可。經過多少個回合的分析,最後大家還是認為《秦直道》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大型電視連續劇的最後定名還是《秦直道》。2007年7月30日大型歷史正劇電視連續劇《秦直道》在錫盟正籃旗開鏡,2007年8月 22 日大型電視連續劇《秦直道》在東勝區秦直道文化產業基地廣場盛大開機,2007年12月5日電視劇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拍攝順利封鏡,2008年大型電視劇《秦直道》在韓國、日本、新加坡、臺灣等海外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反響特別好。同年出版了反映秦直道修路過程中的艱辛與困難的長篇小說《秦直道》。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秦直道文化產業園 2006年《秦直道》電視劇本著手創作過程中,區委提出借拍攝電視劇<秦直道>的機遇,把拍攝<秦直道>電視劇的場景作為東勝的文化產業基地,劇本定稿後東勝區委託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與規劃設計院設計了《秦直道文化產業園總體規劃>,200年6月8日東勝區在秦直道遺址東側三公里外破土動工修建了長達3.6公里的模擬秦直道道,作為電視劇的主拍攝場景。採取了邊建設邊拍攝,電視劇《秦直道》拍攝完成後一個宏大的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基本建成。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佔地10平方公里,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分為入口引導區、草原文化主題區、秦直道文化主題區、秦文化主題區、文化產業動漫數字化產業製作區五大區域。產業示範園主體園區依據歷史事實,深入發掘民間掌故以及各國建築特色與文化風貌,並結合了現代文化產業園區的需要,既滿足人們對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需求,又可作為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園區共分三期工程,一期為路文化基地,二期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三期為中原文化基地。一期主要以秦直道為歷史文化背景,分為古戰車競技模擬體驗、北方遊牧匈奴文化、蒙元文化展示、秦始皇巡遊及儀仗展示、秦七國風情展示、秦都文化展示等,建設了模擬秦直道及附屬的九原郡城門、烽水臺、驛站、關隘、秦都、秦行宮和六國都城,立足鄂爾多斯,精心打造秦直道文化品牌,使之走向全國,面向世界。吸引著各方遊人,增強了該市文化品牌的實力。秦直道的保護與利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項造福後人的偉業,更是鄂爾多斯市文明的一大象徵。為將該園區打造成秦文化和草原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旅遊精品景區、中國西部影視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藝術院校實習訓練基地、旅遊基地奠定了基礎。此外,園區還將在短時期內與成吉思汗陵、響沙灣等景點互相銜接、協同運作,共同構建內蒙古西部黃金文化旅遊體系。以秦文化為主體的秦直道文化產業示範園整體建設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現已初具規模,已於2009年國慶節期間投入運營。2010年4月東勝區人民政府將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整體移交給東聯集團運營,實現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文化產業格局,東聯集團經營後幾經更名,目前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四A級文化旅遊景區。2010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志軍在東勝秦直道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考察。孫志軍先後到秦直道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甘泉宮大殿、九原郡城樓、模擬秦直道等地進行實地查看,孫志軍在考察時表示,秦直道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定位準確,發展前景良好,東勝第三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符合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秦直道文化旅遊觀光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企業在發展的同時要注重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要注重產業鏈的延伸,並注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市、區兩級各相關部門要重視並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推動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秦直道遺址保護工程是一項涉及到三個省十八個縣市區誇地區的大型線性保護工程,東勝區是秦直道遺址保護工程最早啟動的地方之一。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2013年公佈的《秦直道遺址(東勝段)保護規劃綱要》,實施秦直道遺址(東勝段)苗齊圪尖古城及周邊墓葬搶救性保護工程、啟動秦直道遺址(東勝段)博物館展覽展示工程、秦直道遺址(東勝段)道路展示保護工程、秦直道遺址(東勝段)城樑古城考古發掘工程、秦直道遺址(東勝段)全段遺址考古工程、秦直道遺址公園建設等工程是當前和今後很長時間的重要工作。利用秦直道歷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宣傳工作,統籌秦直道遺址(東勝段)周邊文化旅遊資源,集中打造百平方公里東勝“秦直道”遺址避暑休閒旅遊文化品牌。將秦直道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秦直道沿線途徑18個縣市區聯合起來形成合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把秦直道做成一項穿越三省旅遊大道,僅次於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又一偉大壯舉。

秦直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無法簡單的用經濟指標去衡量的,加強秦直道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秦直道這個項目創意、立項,到組織召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從申報秦直道遺址東勝段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拍攝電視劇《秦直道》,到建設秦直道化產業基地,一步一步走來,一點一滴積累,讓我們有幸看到秦直道項目幾年來發展的真實足跡。豐碩的建設成果也向世人昭示了東勝人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完成了一件在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都很有影響的文化保護工程,同時也將秦直道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作為一項可資借鑑的珍貴資料,給後來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秦直道這個項目也能夠在“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進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也相信有更多的人會走進秦直道,感受中華文明、感受鄂爾多斯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作者簡介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張光耀同志生於1958年7月,漢族,中共黨員。1983年畢業於伊盟師範學校從事教育工作,1994年5月任東勝市泊江海子鄉黨委書記,2000年11月任東勝市文化局局長。2008年任東勝區政協副調研員兼職東勝區文化產業辦公室主任。撰寫並在《走進新世紀》、《中國世紀魂》《中國國情研究與實踐》等大型文獻刊物上發表了《解放思想是二次創業的動力源泉》、《開闢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建設文化強市、服務東勝經濟》等許多篇論文。用自己親身經歷編著了40餘萬字的《碎玉拾零》(上、下冊)、30多萬字的《情繫秦直道》兩部紀實文學,2003年組織編寫了《東勝文物志》,2006年主持出版了《秦直道研究與探索》一書。運籌了四十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秦直道》。

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秦直道——東勝厚重的文化寶藏

【大家都在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