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考古 東魏 文物 大立百貨 發展導報 2017-04-30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寧武三莊後村障城

原平市段家堡鄉西向的山上,有一條綿延東西的邊牆,二三十里的牆體,呈現出過火後的塊狀凝結,有的呈褐色或淡綠色的玻璃質晶體。當地百姓不知其為何人何時構築,只知世代有“火燒邊牆”的傳說。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四十畝村火燒牆體結晶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黑峪村夯土牆

“火燒邊牆”分佈的地方屬於古時候的句注山。句注山西起寧武縣的分水嶺,東到繁峙縣的平型關,橫亙二百餘里,介於滹沱、桑乾兩川之間,也叫陘嶺。西晉時立有句注碑,碑文中將陘嶺稱為中國北方之險,天下之阻。北出通大漠,南下連忻代,所以別內外也(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五》)。北魏拓跋燾太平真君年間,分幷州在今忻州設置了肆州,也就將這條山嶺稱之為肆州北山。東魏武定元年,為了防止柔然、茹茹等民族的南擾,於是在山嶺之上修築了一條長城,史稱東魏“肆州長城”。長期以來,人們討論肆州長城只能紙上談兵,直到2000年,文物部門的普查才揭開它的真實面容,這對認識北朝時期山西的歷史又多了一種視角,多了一種維度。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南樑村

一、遺存分佈與現狀

東魏肆州長城分佈於寧武縣、原平市境內,大體呈東西走向,現存遺蹟的實際長度大約為70多公里。

1、寧武縣段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寧武苗莊古城北牆

遺蹟起自寧武縣城西7.2公里處的榆莊鄉苗莊古城。然後順苗莊古城址北牆東向,越恢河後,沿鳳凰山西坡而上,經東壩溝、三張莊後村,並於三張莊後村東5公里處進入原平市。境內大體呈東西向分佈,全長約20公里左右,其中東壩溝村約有60米段落保存較為完好,牆體以砂岩質片石壘砌,現存殘高1.4米,頂寬3米。當地人稱“石碣邊牆”。牆體內側有三張莊後村、閻王壁、尖山峁三座障城遺址。

2、原平市段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長畛村

原平市段,西接寧武段,東經軒崗鎮北樑村、白草窪村、糜子窪村至長畛村,於長畛村南越河經四十畝村、大立石村、陡溝村、下馬鋪村至段家堡鄉西莊頭村、南妥村,又越陽坡河東入官地鄉黑峪村,止於黑峪村北的山樑上,全長約50多公里。縻子窪東北的西樑、長畛村西1.5公里處的南樑和官地鄉黑峪村等段落為土夯,其餘為片石構築。遺存保存較好的地段是四十畝村至陡溝村,該段長城遺址均由砂岩質或鋁、錳等礦石壘砌而成,大部分受到損毀,個別段落保存尚好。現存殘高1—2.5米,頂寬2—2.5米。另外長城牆體剖面包含有多層木炭灰及木炭,牆體表面大多凝結成塊狀,有的呈褐色或淡綠色玻璃質晶體,火燒痕跡明顯。段家堡鄉石牆村北的長城內側,有一處障城遺址,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0米,寬25米,牆體全部為黃土夯築,現存南牆殘段長約10米,殘高1.8米,頂寬1.4米,基寬2.5米,周圍採集有素面板瓦等遺留物。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段家堡鄉石牆村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白草窪

二、構築方法

東魏長城構築所用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宜石則石,宜土則土。現存長城遺蹟85%為片石壘砌,構築法一種是廂式作法,即長城牆體兩側用片石整齊壘砌,每隔幾米、十幾米不等中間打一隔牆,中間填充碎石和雜土,形狀類似今天的火車車廂一樣,這也是早期長城中片石壘砌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另一種為以樹木和片石混合壘砌,即先用片石壘砌,當牆體達到一定高度後,將整樹平放一層,然後又在上面再壘砌片石,這樣幾層片石一層樹,層層壘砌,藉以加強牆體的強度。夯土牆僅佔15%,夯層的厚度為7—11釐米,寰形圓底夯,夯窩徑為5—6釐米。王傑瑜

“火燒邊牆”今何在?——追尋東魏肆州長城

原平市大立石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