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考古 單霽翔 故宮 文物 中國網 2017-06-23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北京6月22日電(應妮 上官雲)近日,曾向故宮博物院捐贈文物的河南普通農民何剛在一起工程事故中不幸遇難。22日下午,故宮在北京為何剛召開追思會。單霽翔院長指出,何剛不僅是一名飽經滄桑、性格剛強的普通農民工人,更是一位深明大義、既有覺悟又有感情的文物保護者和捐贈者。同時,單霽翔宣佈,故宮將再向何剛家裡補助十萬元。

一個普通農民與故宮的淵源

何剛,河南省商水縣固牆鄉固牆村村民。1985年,他在老家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一窖藏銀器(存放在一個缸中)。他意識到這是文物,在面對文物販子開出的極具誘惑的條件時仍然不為所動。同年11月,何剛會同村支書等將19件元代銀器捐贈故宮博物院。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經鑑定,該批銀器被定為二級甲文物1件、二級乙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1986年2月,何剛又將存放銀器的缸也一併捐贈故宮博物院。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遺存銀器較少,何剛所捐珍貴文物填補了此類藏品空白,在以後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何剛的名字也被鐫刻在故宮博物院專門為捐獻者設立的“景仁榜”之上。

此後的數十年間,何剛遭遇一連串的變故:妻子罹患尿毒症離世,父親腿傷臥床……但他始終不曾後悔捐出文物的舉動。而在何剛及家人陷入窘境時,故宮博物院也數次伸出援手助其渡過難關。

令人遺憾地是,不久前,何剛在施工工地上因龍門吊發生傾覆意外,不幸遇難。得知消息的故宮,決定為其舉辦一場追思會。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父親做人正直、真誠、善良,他是個有貢獻的人,教我們做什麼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是這麼說也是這樣做的。他說文物屬於國家,也要捐給國家。”何剛之子何俊清說,感謝故宮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父親去世了,但教誨仍在、精神仍在”。

何剛捐獻文物意義幾何?

在故宮博物院網站上,展示了何剛捐贈文物中的一件“銀鎏金鏨刻雙鳳穿花紋玉壺春瓶”。這件瓶狀銀器通體線條流暢,紋飾、做工極為精美。

據《新京報》報道,時任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處長樑金生用“驚喜”形容他對這次捐贈的感受。他說,第一次見到文物時很意外,不敢相信這批價值不菲的文物是一位普通農民來捐贈的。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文物專家王德恆也表示,按照我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文物,此類文物在原料、工藝和政治地位上都有很高水平,由此這批銀器可能是元代封疆大吏所用器物,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是的,“填補故宮元代銀器收藏空白”何剛捐獻文物的意義之一。在追思會上,故宮器物部主任呂成龍說,元代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在城池被攻陷前,人們往往會把值錢的東西埋起來,躲避戰亂,這些東西就很有可能成為歷史遺存,“何剛捐獻的文物,對故宮元代銀器藏品來說是很好的補缺”。

“這些文物與元代酒文化有關,像酒杯、酒盞等物,是研究元代社會生活習俗的珍貴實物資料。”呂成龍解釋,元代瓷器大量模仿金銀器,所以這批文物對研究元代陶瓷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借鑑作用。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單霽翔:他的胸懷和見識令人欽佩

對於何剛的義舉,單霽翔覺得,何剛是普通勞動者,家中經濟狀況捉襟見肘。但是他面對寶藏卻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交給國家,這樣的胸懷和見識令人欽佩。

單霽翔指出,今天舉辦追思會,不僅是哀悼何剛的不幸遇難,也不僅是感恩他為故宮博物院做出的貢獻,更多的是希望將他這種身在困境中還能恪守原則、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揚出去,用他保護文物的赤子之心去感染更多的人,進而影響和帶動更多的民眾來關注、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不僅需要我國各級政府、文物部門以及專業人員承擔起使命責任,更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因為,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眾均能傾心地保護身邊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嚴。這就是何剛先生告訴我們的道理。”單霽翔說道。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也充分肯定了何剛的文物保護意識。他同時表示,會加強相關規章制度的建設,為文物捐贈創造更好的條件,以期有越來越多的珍貴文物能夠進入博物館,並在博物館中得到妥善的保存與利用。

故宮悼念“農民捐寶人” 單霽翔:他的胸懷令人欽佩

曾有多人主動保護文物

其實,許多珍貴文物第一時間發現者和保護者都是普通的民眾。2003年,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王寧賢等5位村民在村邊勞動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處儲滿珍貴文物的窖藏。他們決定上交給國家。於是,有人保護現場,有人去報告文物部門,後來出土的27件西周青銅器件件有銘文,件件都是“國寶”。

單霽翔說,就在這5位村民保護文物的事蹟宣傳以後的4年間,還是在寶雞地區,又有11批農民兄弟在生產勞動中,發現以青銅器為主的數百件文物,主動上交國家,經過宣傳和舉辦農民保護文化遺產成果展覽,進而帶動陝西地區保護文物、捐獻文物蔚然成風。

“如果這些普通的農民群體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沒有采取及時的保護措施,這些文物可能會無聲無息地被走私、被破壞。”單霽翔認為,何剛的高尚行為無疑也顯示出普通民眾保護傳統文化的認識高度和文化自覺。(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