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最早知道避暑山莊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大約是1977年或是1978年的時候,父親在省委黨校學習期間,去了一趟避暑山莊和周圍的幾個寺廟,回來後極言“承德離宮”的大氣和秀美,而那時避暑山莊正值“文革”後的整修和恢復期,尚未對公眾開放。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1994年10月,第一次遊覽了心馳神往的避暑山莊和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普寧寺(大佛寺)、普樂寺(圓頂子)和棒錘山。2006年9月,陪叔叔和嬸嬸第二次遊覽了避暑山莊。2016年5月1日去避暑山莊是臨時起意,做出決定的一個主要因素甚至就是火車有沒有下鋪,而非常巧的是,當天通過12306網站查詢要坐的那趟車,5月1日恰好只剩一張臥鋪,並且是下鋪。

在臥鋪上迷糊了半宿,早上6點多鐘順利到達承德。車站廣場上就有去避暑山莊的公交車,但首班車還沒有發。記得1994年那一次是在火車上過的中秋之夜,火車上人很少,後半夜車廂裡非常冷,大清早到承德走出檢票口時渾身都在發抖。

在車站右側的一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麵,味道一般,量大且鹹。乘15路公交到“麗正門”時,不到7點,避暑山莊還沒有納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按照手機地圖的提示沿著麗正門大街向西走過去不到200米,有一座關帝廟,據說這是全國唯一的皇家關帝廟。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這座關帝廟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道光兩朝多次擴建修繕,最終形成現在的規模。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避暑山莊又名“熱河行宮”,俗稱“離宮”,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工建設,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成,前後歷時89年。避暑山莊佔地8000餘畝,是頤和園的兩倍,為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199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前兩次來避暑山莊,都沒注意到麗正門前的照壁,這次時間充裕,圍著它轉了兩圈。這堵大照壁長27米,高6米,裝飾不甚華麗,但很有氣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麗正門為重臺城門,開有三個長方形門洞,上建三開間捲棚歇山頂樓閣,是避暑山莊的正門,始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乾隆御題三十六景中的第一景。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門額由五種文字書寫,從左至右分別為滿、藏、漢、維吾爾和蒙文,其中的漢文由乾隆帝親書。一塊匾額用五種文字書寫,在中國宮殿建築中並不多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乾隆時期對民族問題的高度重視。“麗正”一詞出自《易經·離卦》“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之句。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麗正門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獅子,有導遊介紹說其是用產自承德當地的鸚鵡石雕刻而成。追問導遊這鸚鵡石是否還有別的名字,導遊不置可否。向網絡求證,竟然也沒有任何有關鸚鵡石的信息;估計這個命名公認度不太高,只在很小的範圍內為人所知。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兩尊石獅子以遠二十幾米處,立有兩塊石碑,也就是俗稱的“下馬碑”,上書滿、漢、藏和蒙四種文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據說在下馬碑前只有一個人例外,可乘轎入宮,那就是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

可能是適逢五一假日的緣故,避暑山莊在7點半即開始放人,比常日提前了半個小時。避暑山莊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苑景區又分為山區、湖區、平原區三個部分。進入麗正門,即進入正宮部分,穿過一個小廣場,是一座五間捲棚硬山頂門殿,叫“外午門”,也稱“大宮門”。門殿中間三間開門,中門門楣上原來懸掛的乾隆帝題寫的“避暑山莊”匾額已經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啟功先生書寫的“避暑山莊博物館”匾額。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外午門東、西兩側各有朝房五間,稱“外朝房”,是中下級官員等候皇上召見的地方,現在都被闢為了展覽場所。不知道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限制了照明設施的安裝,還是因為提前放人,相應的工作人員還沒到位,在陰天的早晨,這些展室裡都黑乎乎地啥也看不清。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過外午門繼續前行,是“內午門”,也叫“閱射門”,俗稱“二宮門”。內午門的形制與外午門類似,亦為五間,中間三開門,門額“避暑山莊”為康熙帝御筆。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仔細端詳匾額上的“避”字會發現其“辛”字部分多了一橫,不要以為這是康熙寫了個錯字,其實在清代“避”字確實有兩種寫法,都是正字,也就是異體字。如果真要給這四個字挑毛病,我倒覺得那個“避”字向左傾斜,有點不穩。內午門前有一對兒造型優美、鑄造精細的銅獅子,是清代銅鑄藝術品中的精品。內午門東、西兩側的朝方叫“內朝房”,是三品以上高級官員候旨的地方。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進入內午門,是一個植有多排松樹的庭院;松樹的胸徑都不大,應該不是園中的原物。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走過鬆林,是正宮建築群的主殿“澹泊敬誠”殿。澹泊敬誠殿是清帝駐蹕承德期間處理政務、接待外國使節、接見少數民族首領、宗教領袖的地方,在政治地位上等同於北京皇宮中的太和殿,初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5年)用金絲楠木進行了改建,所以澹泊敬誠殿又稱“楠木殿”。金絲楠木是我國特有的樹種,木質堅硬,有特殊香味,防蛀耐腐,是封建時代皇家的專用木材,因此也被稱為“國木”。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澹泊敬誠殿為單簷歇山捲棚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周圍設廊;整座建築以楠木原色為色,不施彩繪,盡顯古樸中的奢華。據史料記載,修建楠木殿,共計耗費白銀7.2萬兩,用工19萬個。按一兩白銀約和今天的200元人民幣計算,修建楠木殿大約耗費了1500萬人民幣。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殿內正中設皇帝御用寶座,寶座背後是一架紫檀木浮雕圍屏,畫面是《耕織圖》,寶座上方懸康熙帝題寫的“澹泊敬誠”匾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族人東歸後,乾隆帝在這裡接見了渥巴錫,對他的東歸壯舉予以褒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7月,乾隆帝在這裡用藏語與專程來承德給乾隆帝祝壽的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對話;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在這裡接見英國來華的第一位使節馬戈爾尼,未能洞察這位來自遙遠國度的使節訪華背後的深意,喪失了中國融入世界的最後一次機會。僅僅過去了不到50年,那個曾經被乾隆帝認為是“萬里來朝”的英國,就用堅船利炮擊碎了大清國的國門。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澹泊敬誠殿東、西各有五間朝房,是王侯等級的官員候旨聽詔的地方。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繞過澹泊敬誠殿,是面闊五間硬山捲棚頂的“四知書屋”。四知書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時名為“依清曠”,乾隆晚年將其改名為“四知書屋”,是皇帝上下朝更衣地方,有時也用於召見近臣和會見貴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估計當年和珅何大人一定是這裡的常客。“四知”一語出自《易經·繫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集中體現了乾隆帝剛柔相濟、恩威並重的國家治理思想。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四知書屋兩側有長廊與澹泊敬誠殿相通,讓來往於兩處之間的皇上可以免遭風雨之苦。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四知書屋後面是一長溜兒多達19間的“萬歲照房”,俗稱“十九間房”,是宮女待班和存放慶典用品的地方。避暑山莊正宮部分以萬歲照房為界,南為前朝,北為後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穿過萬歲照房,迎面是一座三楹的門殿,進入門殿,即是後寢的第一進院落。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院內的“煙波致爽”殿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面闊七間,是皇帝在避暑山莊內的寢宮,是康熙御題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殿名“煙波致爽”因康熙帝讚譽此地“四周秀麗,十里平湖,致有爽氣”而得。但就是這個有“爽氣”的地方,卻是清朝兩位皇帝的歸西之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9月,由北京圓明園經一週時間到達避暑山莊的嘉慶帝突然駕崩在煙波致爽殿的西暖閣。咸豐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咸豐帝攜后妃出京至熱河避難,在西暖閣批准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承認《中俄璦琿條約》有效。次年8月22日,咸豐帝在西暖閣駕崩,終年只有31歲。這是咸豐帝第一次來避暑山莊,也是清帝最後一次在避暑山莊駐蹕。隨後發生的“辛酉政變”,亦稱“北京政變”,也是在煙波致爽殿醞釀並實施的。辛酉政變導致慈禧“垂簾聽政”,實際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雲山勝地”為後寢第二進院落的主要建築,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一座二層五間歇山捲棚頂樓閣,二層簷下懸有康熙帝手書的“雲山勝地”匾額。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在雲山勝地和煙波致爽殿之間,疊有兩座假山,讓本來已經不夠寬敞的院落略顯侷促,但云山勝地的妙處卻正在這假山上。原來設計者在雲山勝地樓內並未設置樓梯,而是把樓梯隱含在了假山內。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莊(上)

樓北是一座三開間垂花門,門楣上懸“岫雲門”匾額。“岫雲”一詞源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意境。出岫雲門,即進入了山莊的苑景區部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