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頭疼的問題:該怎麼對付沒有才能的“清官”?

題記 | 如果一個清官沒有什麼才能,反而仗著自己的“清廉”之名,自我標榜,固執己見,甚至捲入“黨爭”,該怎麼辦?

康熙最頭疼的問題:該怎麼對付沒有才能的“清官”?

康熙

康熙五十一年,江南出事了。

三年一次的鄉試放榜之後,江南學子沸騰了。原來,上榜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出自鹽商鉅富之家,這讓很多貧困學子懷疑,裡面有黑幕。

很快,這件事情就鬧大了,揚州學子組織了起來,把主考官家的祠堂都給拆了。蘇州考生聚集了一千多人,把財神爺的泥像送到了當地府學,諷刺主考官員借科舉斂財。南京學子更有心意,竟然把江南貢院牌匾上的“貢院”用紙糊起來,改成了“賣完”,表達不滿。

整個江南都亂套了,各地都是浩浩蕩蕩的示威活動,面對學子,官員不敢隨意鎮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事情鬧大。

很快,遠在京城的康熙就知道了這件事。既然各地都鬧,那其中必然有問題了。江南的地方高官,也很快把摺子遞了上來。

江蘇巡撫張伯行,江南地區有名的清官,指出這次鄉試一定有問題,建議嚴查。

兩江總督噶禮,卻態度強硬的表明,科舉沒有問題,這是聚眾鬧事,必須抓幾個治罪才行。

張伯行是漢人清官,地方群眾對他非常支持。噶禮是滿人能臣,處理事情堅決果斷,是朝廷在江南極其重要的官員。這兩人在“科舉舞弊案”的態度上,截然不同,康熙敏銳的感覺到問題大了。

很快,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張鵬翮,及漕運總督赫壽,以欽差大臣之名,赴江南審理此案。這兩個欽差大臣,也是一滿一漢,可見康熙的謹慎。


於是,會審此案的四個人:張鵬翮、赫壽、張伯行、噶禮,正式開始審查嫌疑人。

康熙最頭疼的問題:該怎麼對付沒有才能的“清官”?

張伯行

結果,一個有嫌疑的新科舉人,一下子就被查了出來。在當堂出題複試的過程中,他文理不通,筆跡也對不上。一審訊就招供了,自己在考試時夾帶文章進場,確實作弊了。很快,連帶著查處了收受賄賂的相關人員。

到了這裡,其實案子就可以結了,該抓的都抓了,能回去覆命了。結果,一個涉案人員忽然供出,有人託付他把15錠金子交給安徽布政使的家人,聽說是給總督噶禮的。

這話一出,整個審案現場炸了!噶禮就坐在堂上,所有人都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脾氣火爆的噶禮立刻拍桌子怒吼,說此人誣陷封疆大吏,要當場拖出去打死!

張伯行立刻表態:犯人還沒有審理結束,怎麼能當場打死?噶禮如果心中無愧,就不用害怕什麼。

結果,在後續的調查中,安徽布政使的家人明確表示不知道這件事,在這個涉案人員的家裡,又搜出了15錠金子。這樣看來,似乎沒有噶禮收受賄賂的證據。

但是,張伯行並沒有就此作罷。他很快就上奏,彈劾噶禮。

這裡必須要交代一下,張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殿試三甲八十名,賜進士出身。其他的不說,寫文章的本事,還是非常厲害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不知什麼原因,張伯行上奏彈劾噶禮的內容,在康熙看到之前,就已經洩露出去,在江南學子之間廣泛傳抄。本來就憤憤不平的學子們,看到張伯行為了揭露黑幕,敢於和總督噶禮叫板,紛紛表示全力支持!

噶禮也沒有坐以待斃,他也上疏彈劾張伯行,並且派人快馬加鞭,趕在前面送到了康熙手中。

拿到江南滿漢重臣互相彈劾的奏摺,康熙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案子尚未水落石出,兩位大臣就已經水火不容,這種公開化的衝突,明顯就是滿漢官員之間積累多年的矛盾爆發了。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更大的黨爭。

於是,康熙決定採取折中的方式,直接把兩人都解職,聽候處理。

康熙的意思,是暫時淡化矛盾,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慢慢調節矛盾。畢竟,兩位江南重臣,不能因為15錠金子鬧翻了整個官場。


但是,事情沒有朝康熙想象中的發展,因為張伯行是個有名的清官。

康熙最頭疼的問題:該怎麼對付沒有才能的“清官”?

當江南民眾聽說張伯行被解職之後,數萬人立即組織了抗議活動。大量行業罷市,民眾浩浩蕩蕩的來到張伯行家門口,跪地痛哭,全城一片哀嚎之聲。揚州、蘇州、松江……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鬧起來,還有人組織規模龐大的請願團,要上京面見康熙,為張伯行喊冤。

更窩心的是,在江南各地駐防的八旗兵丁,也開始鬧起來,要為總督噶禮喊冤。

這就麻煩大了,本來是兩個官員的對抗,這下所有民眾都參與進來,如果再沒有辦法,很可能激起民變。康熙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滿漢不和,江南大亂。

無奈,康熙只好命令張鵬翮繼續調查,拿出切實的證據,做出讓眾人心服口服的判決。結果,張伯行上奏康熙,說張鵬翮的兒子現在懷寧任縣令,受到了噶禮的控制,所以讓張鵬翮審案,恐怕不公平。

對於張鵬翮來說,張伯行這是“誤傷友軍”的做法了。所以,他乾脆不顧江南民意,給出了一個大家都接受不了的審理結果:張伯行“誣陷”噶禮,應該革職處理。

這下麻煩大了,本來各打五十大板,現在全成了張伯行的錯。於是民怨沸騰,江南越來越不受控制。

後來,康熙還專門派蘇州織造李煦私下調解,希望各讓一步,平息此事。但是,張伯行和噶禮互不相讓。

連康熙的面子都不給了,這下更難處理了。

怎麼辦?張伯行彈劾噶禮的事情,確實沒有查到實際的證據,真較真的話,屬於“誣陷”。不過張伯行是江南有名的清官,拿他開刀,江南一定會出事。


思來想去,康熙決定以大局為重,保住張伯行。

康熙最頭疼的問題:該怎麼對付沒有才能的“清官”?

張鵬翮也是有名的清官

很快,張鵬翮等人就接到了康熙的旨意,“噶禮屢次具折欲參張伯行,朕以為張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斷不可參,手批不準……爾等具系大臣,既知張伯行清官,當會議時,何無一言?”

康熙不僅要保住張伯行,還怪罪噶禮和審案官員,可見決心之大。當年十月十二日,康熙下旨:噶禮革職,張伯行革職留任。

江南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彈冠相慶,所有城市都沸騰了,紛紛讚揚康熙的聲明。在京的江南人士,還集結了上萬人跪在暢春園外,焚香祈禱,願意各減一歲,祝願康熙聖壽萬萬年。

康熙打贏了這場仗,但是他並不開心。

張伯行的勝利,靠的是清官的身份,而不是真的“佔理”。更關鍵的是,這個清官似乎脾氣太倔了。

果然,之後出事了。

康熙五十二年,張伯行推薦了幾個人選接任江蘇布政使職務,但是康熙沒有同意,而是將湖北按察使牟欽元調了過來。張伯行非常不滿意,於是開始彈劾牟欽元,說他私通海盜。

結果康熙專門派人去查,沒有找到證據。

海盜之事查不到證據,反而引來了很多官員的抱怨,張鵬翮以及刑部官員認為,張伯行誣陷官員及良民,挾私報復,應該斬首。

當然,康熙是不會殺了張伯行的,這一次,僅僅是把他調到了京城,當個無關緊要的京官了。

康熙不殺張伯行,因為他是大清官,有無數的江南百姓支持著。不重用張伯行,不僅因為他有點自命清高,更關鍵的是這個人沒有什麼才能。

在張伯行所管轄的區域內,盜賊到處都是,官府的案件堆積如山,大量的事務處理不好。

對於康熙來說,這樣的清官,除了能表示自己的“聖明”,留著還有什麼用?

所以,張伯行這樣的清官,就一直留在京城,直到七十五歲安然去世。

面對這樣的清官,康熙還能有什麼好招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