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帝國12位君王中,康熙可以稱得上是“大帝”,後世部分學者甚至將其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說他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一流。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為何吳三桂起兵時不敢御駕親征?

趙爾巽在《清史稿》中對其評價:“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

曾國藩對其評價:“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

戴逸評價:“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鰲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

學者柏楊評價:“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德國學者萊布尼茨評價:“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

從上述國內外學者之評語可知,康熙確實有點料,擒鰲拜、平三藩、徵準噶爾、反擊雅克薩、收復臺灣、多倫會盟等歷史事蹟亦可以證明此說。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為何吳三桂起兵時不敢御駕親征?

在康熙大帝的政治軍事生涯中,最值得引以為傲的是三徵準噶爾,以及堅決平定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維護國家統一。1788年,準噶爾汗國君王噶爾丹親率3萬大軍越過杭愛山,佔領喀爾喀蒙古全境,一路追擊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兵鋒直抵大清邊境。此時,噶爾丹要求康熙交出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並將依附於大清的喀爾喀蒙古部眾“送”給自己。

對於噶爾丹之無理要求,康熙自然不理會,他直接命令2萬八旗勁旅開往邊境防備噶爾丹入侵,卻在烏珠穆沁之戰中被全殲,京師震動。為此,康熙決定御駕親征噶爾丹,與這位半人半仙的所謂“黃金家族”後裔開展決戰,先後在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中憑藉絕對數量優勢將其擊敗。不久,準噶爾內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竊取汗位,噶爾丹回師自救,隨後病逝於伊犁河畔,雙方由此停戰。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為何吳三桂起兵時不敢御駕親征?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立國時間幾乎是同步,而且還是西域第一強國,經常攻打哈薩克與吉爾吉斯,儼然就是中亞霸主。康熙敢於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足以說明他是位雄才大略之君主。不過,有意思的是,當吳三桂等三藩在南邊鬧事,吳軍兵臨長江,半壁江山淪陷之時,為何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不敢御駕親征呢?

一般而言,皇帝御駕親征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1、皇帝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敢於和對手說不,如明成祖朱棣征伐漠北。

2、軍事情勢萬分緊急,需要皇帝親臨現場,鼓舞士氣,如宋真宗趙恆督師澶淵。

3、己方具有絕對優勢,皇帝信心滿滿,覺得可以打贏對手,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

那麼,三藩之亂時,上述條件是否具備呢?除了第二點,幾乎不具備,康熙當時缺少御駕親征之客觀條件,這使其不反輕舉妄動,否則將會重蹈明英宗“土木堡覆沒”之轍,後果相當嚴重。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為何吳三桂起兵時不敢御駕親征?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誓師討伐清朝,旗號是“清明討虜”,緊接著,耿精忠、尚可喜等兩藩王起兵響應,史稱“三藩之亂”。當然,吳三桂等三藩並不是孤軍奮鬥,其盟友察哈爾大汗布爾尼、鄭經、孫延齡、王輔臣等勢力也很強大。尤其鄭經、布爾尼、王輔臣這三位,若是能齊心協力,估計大清將成為歷史,逃不過“胡虜不過百年”之厄運。鄭經擁有龐大水師力量,掌握制海權,隨時可以北上進攻天津衛,威脅帝都安全;布爾尼則更狠,就在北京一百公里處,鐵騎急行軍一日便可兵臨城下;王輔臣控制關中,擁兵十萬,出潼關便可佔中原。

吳三桂起兵不到半年,長江以南各省幾乎都落入叛軍之手,大清幾乎喪失了半壁江山,形式岌岌可危。此時,康熙年僅20歲(虛歲),是一個正在成長之中的帝王,還遠遠談不上雄才大略。若是康熙御駕親征,一旦前方戰敗,那大清江山就此崩盤,永無光復值日。要知道,吳三桂軍事能力遠強康熙,叛軍的戰鬥力也不是拿著鳥籠過日子的八旗子弟可比。此外,因布爾尼起兵,康熙已經將京師剩下的八旗兵及其包衣(家奴)全部交給圖海統帥,前往察哈爾平叛,就算康熙想御駕親征,也是無兵可用。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為何吳三桂起兵時不敢御駕親征?

如果康熙非要御駕親征,離開了北京,朝中必定人心惶惶。此時,王輔臣揮師10萬出潼關,攻佔河南、山西;鄭經派艦隊北上攻天津衛,而後直趨北京,效仿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玩“斬首行動”;耿精忠、尚之信兩藩率軍經運河北上江蘇、山東、河北;吳三桂則集中全部人馬與康熙在武昌決戰。若是這四路大軍同時出動,協調一致,那將會再現徐達、常遇春之輝煌,滿清就此乖乖逃回東北老家。若是鄭經在攻擊天津衛時,再派艦隊運兵佔領遼東,那康熙連老家都回不了,要麼自殺殉國,要麼被俘虜。

綜上所述,吳三桂等三藩起兵時,康熙還很年輕,大清在各方面均不佔優勢,若是貿然御駕親征,那隻會動搖根本,一敗塗地,賠了江山。所以,康熙當時並沒御駕親征之勇氣,底氣不足。

本文由“巖巖說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