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1636年的時候,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此後,朝鮮更是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清康熙間年,朝鮮作為大清的藩屬國接受大清的冊封,但是,朝鮮國雖為藩屬國也曾蓄謀機造次。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話說,朝鮮使臣進宮觀察康熙,希望能得到更多清朝對待本國的態度,以求對以後光復大業能起到一些作用。在他們的記載裡,曾形容康熙是一位性格乖張且暴力之人,不僅形象他老,十幾歲的少年,看起來就像是幾十歲老人一樣,而且,對手下不容,有人不合他心意就會掉腦袋。有人曾進獻給康熙一張狐狸皮,康熙想要活的狐狸,因此,這人做的不對,乾脆就殺掉。

並且,還說道:康熙皇帝有一個“寶貝庫房”,在這裡面放的都是他攢了多年的古玩珠寶,看門的侍衛若是偷拿了一件,都是會掉腦袋的。可以說,在朝鮮使臣的筆下,康熙皇帝彷彿就是個沒什麼大智慧的人,凡遇忤逆之人之事,他就只會殺人腦袋,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形容康熙呢?

據歷史記載,在康熙二十四年之時,朝鮮國就曾在清朝手上吃了大虧。話說,居住在咸鏡道、平安道的人們帶著鳥槍偷渡到鴨綠江邊採參。之後,在與今天吉林一帶與清兵發生了衝突,他們用鳥槍打傷了幾位清兵。面對這樣造次的行為,康熙大帝是肯定不會允許的。

雖然,這是一場十幾人的械鬥事件,規模也不是很大,但是,其背後的意義卻是重大的。康熙帝當即作出反擊:禮部接到前方戰報後,迅速譴責朝鮮國人民,並要求他們交出犯人,將他們押送到朝堂之上,並且,允許朝鮮官員與清朝官員組成專案組,調查這次邊境械鬥事件。

康熙帝並不是馬前潑水的小男人,而是殺伐果斷的大英雄,在他下的詔書中,點名道姓要追究朝鮮國王的責任,認為:這是因為他的玩忽職守,才讓邊境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所以,建議專案組調查事件的同時,也對朝鮮國王進行徹查。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其實,以往也出現過類似的邊境鬧事事件,但都是禮部先建議調查朝鮮國王,然後,康熙帝下旨免查的。這次雖然人數很少,但是性質惡劣,連朝鮮的國王也得接受調查。

之後,朝鮮國王派出兩位文官到鴨綠江地區查案,最終,抓獲了百位嫌疑人。這次朝鮮國王的徹查力度非常大,不僅是嫌疑人本人,甚至,連當地的軍事長官,地方官員都因這些人犯事而連坐。最終,這些人都被押解到都城漢城去接受調查,很多人怕熬不住調查乾脆就自殺了。

朝鮮高層對百姓和基層官員的自殺事件並不在乎,他們想要目的則是淡化對自己的影響,希望康熙帝不再對自己的國王懲處,自然也就不用再受到這份屈辱。所以,他們乾脆以拖延為法,跟大清使臣說:“因國王病重無法迎賓。”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朝鮮作為番邦對大清使臣應該是奉為上賓,這次他們乾脆消極對抗。大清使臣到迎恩門時,國王應該身著全套朝服腰板挺直的去迎接,還也要在宮內各殿張燈結綵,大擺宴宴,在迎恩門內對使臣拜叩。並且大清詔書要規整擺放在龍亭內,方可與使臣一起回朝,這才是全套的規矩。

但是,這次朝鮮國王借生病為由不去迎接,還不參與使臣召開的“研討會”,清朝使臣憤怒之下,則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國王必須在最後一天出席。畢竟,回去之後,使臣們對於這件事要有一個交代,如果,朝鮮國王不予配合,那麼,自己在康熙面前也說不過去了。

朝鮮肅宗李焞雖然不願參會,但是,為討好清朝,對犯人的態度還是很堅定的。他建議:立即槍決六位主犯,其妻子則全部收編為奴。私自越境的十九人當場處死,所在地的地方官則降級、流放,希望此舉能讓清朝使臣滿意。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甚至,為了表明態度,李焞還願意上書一份“罪己狀”。朝鮮大臣則覺得這樣做很丟臉,於是,向清朝使臣請求:懲罰他們個人就可以了,免去國王上交“罪己狀”,改為口頭謝罪。清朝使臣同意,但卻需懲罰朝鮮兩萬兩白銀,朝鮮右丞相有意反擊,遭到清朝禮部使者的痛斥。

不久,康熙帝瞭解事情原委後,令禮部起草文書斥責朝鮮國主弱臣強,不能因大臣代為受罪而免去國王應該承擔的罪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並且,把三位使臣押解後送到朝鮮,要求他們重新改擬。朝鮮國王面對清朝使臣的反覆斥責,幾乎顏面盡失。

朝鮮肅宗說:“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於此,莫非禁令不嚴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他們則認為:這是朝鮮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恥辱。可是,站在清朝角度來看,此舉不僅彰顯了大清國力的昌盛,而且,對番邦屬國的管制也是很有益處的,算是一個里程碑事件。

此國在邊境上打死了幾個中國人,康熙知道後讓其國王顏面盡失

其實,自順治元年之後,東北僅有百餘將領,千餘士兵,鴨綠江等地曾多次發生朝鮮軍民越境事件。因為,清朝駐守的軍官很少,殺人事件比比皆是。到了康、雍、乾三朝之時,可以說是大清的盛世之時,那時祖宗留下的基業,朝鮮國根本不敢造次,這千餘人則保衛了清朝邊疆。

並且,此次事件後,朝鮮更是制定防止邊民越境的條例,實行近幾十年的禁參政策。禁止西北邊採參,還規定西北邊犯越者不論採參還是狩獵,也不論是首倡還是隨從,一律在境上梟示。為了防止邊民潛入廢四郡地區採參,在廢四郡1000餘里地方加設把守100處。

但是,自乾隆之後,朝鮮國顯然已經看出了清朝的衰落之勢,越境這種事情就變得越來越多了。到了甲午戰爭爆發之後,朝鮮國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參考資料:

【《朝鮮實錄》、《丙子胡亂》、《三道溝事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