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文禮在濰縣

抗日戰爭 白浪河 建築 韓復榘 昨天的那些事兒 2017-05-11

厲文禮在濰縣

厲文禮(1907-1954)

濰縣有個厲文禮,昌樂有個張天佐,壽光有個張景月,昌邑有個王尚志,膠東有個趙保原,平度有個閻珂卿,高密有個張步雲,民 國一時之梟也,然其才皆出類拔萃。

上世紀三十年代,是濰縣歷史上各個方面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比較穩定,民風鄉俗淳樸敦厚,工商發達,市場繁榮,文化教育也蓬勃有生氣。據1934年中國北方四大銀行(中國、大陸、金城、鹽業)聯合對全國經濟進行調查的結論中,濰縣經濟列全國第十七位。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作為當時在濰縣主政的厲文禮,他對濰縣的積極治理和有效經營,應該說在這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厲文禮(1907-1954),字鬱周,原籍河北薊縣,後遷居北京。1926年畢業於京兆農業學校。早年幹過教師,以後歷任國 民 黨軍隊祕書、少校書記官、第十五路軍192旅少校軍法主任,1929年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渠的部下。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閻錫山的晉軍圍攻濰縣半月不克。8月12日晉軍西撤,韓復渠率部隊西追。韓看厲文禮年輕幹練,辦事認真,便留任其為諸城縣縣長,1932年6月又調任濰縣縣長,時厲年僅25歲。他在濰縣縣長任上,從1932年到1937年幹了5年多的時間。

除匪禁毒,安定社會

厲文禮當了濰 縣 縣 長之後,首先抓社會治安和穩定社會的工作。這方面他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一是建立健全區、鎮、閭等各級地方行政機構,委派辦事可靠的人員擔任各級管理職務;二是清查城鎮街道戶口,摸清各地方的治安情況;三是及時處理積案要案,揚善抑惡,安定人心;四是除惡打霸,淨化社會。在這方面,他到任不久便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當時,濰北有一寺廟的僧人偽裝善僧,實為勾結土匪無惡不作綁票勒索的匪徒。時縣城內外常人有家的子弟被拐被綁,他那裡便是“肉票”的藏匿和轉移處。厲文禮得知這一消息後,便微服私訪,很快查明真相,連夜帶人到濰北捉拿。到了那裡只見那惡僧正由一女人陪同飲酒作樂。歷文禮喝道:“拿下!”接著帶回去審訊,惡僧對其罪行供認不諱,厲文禮即將其處死。處決前曾有被矇蔽的百姓替其求情,厲告知實情,百姓才恍然大悟,對厲的做法稱頌不已。由此案作突破口還破了不少案子,抓捕了一些壞人。此事之後,濰地的土匪大多有所收斂。

厲文禮上任後做的再一件淨化社會的事情是禁毒。當時濰縣城內吸毒的人較多,吸毒成癮不僅使人傾家蕩產身心受害,且導致家庭不和、社會風氣敗壞。吸毒的人多,販毒活動猖獗。厲上任伊始便張貼布告,大講吸毒之害,嚴禁吸毒販毒,違者重罰,重者槍決。厲明察暗訪抓了幾個典型,公開處決了靠販毒暴富的於氏兄弟,大大震撼了毒民。他又查封吸毒場所,銷燬煙具,處理有關人員。這樣一場雷厲風行的禁毒行動,終於使吸毒販毒之風得到控制。在此之後他配合國民黨中央開展的新生活行動,倡導人們實行健康生活。

除匪禁毒的行動,穩定了當時的濰縣社會,為濰縣的各方面建設打下了基礎。

厲文禮在濰縣

濰縣朝陽橋(今亞星橋)

修橋拓路,建設地方

濰縣所屬地域主要是濰縣縣城和周圍四個關廂,其中縣城和東關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縣城與東關有白浪河水相隔。縣城的朝陽門(東門)與東關的慶城門(東關西門)之間原來先後有石橋和木橋相通。據《濰縣誌稿》記載,早在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朝陽門外就有一石橋。五百年後傾圮無跡。濰縣人陳調元又倡建石橋三十餘孔(乾隆志),名青龍橋。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石橋又被拆除,橋石移建東關耀武門外的萬年橋(大石橋),此地改立木橋。木橋橫跨河面,全長20餘米,寬2米左右。為避免汛期沖毀,每年端午節前拆除,中秋節築成。到20世紀30年代,濰縣經濟逐步發達,木橋只供行人往來,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另外,當時縣城朝陽門外的南壩崖,低窪狹窄且屢遭水患,這裡日漸增多的商戶皆是棚廈,僅東門甕城外地勢較高處有草房店鋪。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濰縣開為商埠(1904年)和現代交通鐵路和公路的建造發展,濰縣的經濟商貿日漸發展繁榮。實行鐵路公路聯運後,南關大馬路成為交通樞紐,使地處大馬路與北壩崖商業中心連接線上的南壩崖顯現無限商機。而當時南壩崖的地理狀況極不適應形勢需要。

面對上述情勢,上任不久的縣長厲文禮為綜合治理東門外與南壩崖地區,謀劃了四項相互關聯的工程:一是建造城東門與東關慶城門之間跨越白浪河高水位的鋼筋水泥大橋;二是拆除東門甕城,利用拆下的土層改造拓寬南壩崖;三是修建向城裡供水的蓄水池、泵房、管道、城上水箱和城內東馬道配水設施的“自來水”;四是修建開發建設南壩崖商業街的基礎設施。

連接縣城東門和東關慶城門、橫跨白浪河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於1933年8月動工。當時縣政府就建橋工程實行招標。結果,大橋工程由在青島的德國建築商設計承包,後又轉包於濰縣雲亮包工局(後改稱營造廠)潘雲亮承包施工。所用水泥、鋼材分別由比利時、荷蘭進口。工程歷時一年,於1934年8月落成,取名朝陽橋。縣裡舉行了隆重的落成通車典禮。由縣長厲文禮、駐軍師長及紳商各界組成遊行隊伍,樂隊前導,軍警隨後,通過大橋。當時全縣轟動,城鄉居民扶老攜幼,萬人空巷,爭往觀看。大橋長102米,寬6.6米,高12米(水下4米)三孔,鋼筋混凝土築成。橋南側中上方刻有縣長厲文禮監造字樣。大橋在當時社會已經是非常可觀了,既便於行人,又利於運輸,汛期到來,暢通無阻,群眾無不稱便。大橋的建成對推動濰縣的經濟交流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大橋的建設水平之高、質量之好在當時是空前的。如在街北端與大橋西頭相交處,採用了法國巴黎塞納河上馬塞納大橋與濱河市場半平交半立交的設計手法,並在街南口設計一座典型歐洲風情的大街們,既實用又增添區域景觀。大橋質量上乘,十分堅固。1973年在新建大橋拆除原橋時大費其事,這時原橋已用了四十年。

建朝陽橋所用費用,建築費共49800元,橋頭兩端涵洞建築費10555元,設計、監工津貼各費4000元。資金來源:除山東省政府發還的保安費墊借59旅(1930年晉軍圍城時守城駐軍)軍費41328.9元外,其餘由城廂市房的房東捐款。

建朝陽橋時,拆除了東門的城樓和甕城,大橋建成後,利用餘下的部分款項厲文禮又提出在東門的原城樓處建了一幢哥特式小高樓,上置大型四面鐘(人稱 “標準鍾”),每天按點報時,鐘聲悅耳洪亮,遠近都能聽到,此成為濰縣一景。濰縣人稱此樓為“東門樓子”,是濰縣的標誌性建築。

在建朝陽橋的同時,厲文禮倡導翻修拓寬了南壩崖街。原白浪河壩崖自縣城東門至火車站,路面窄而不平,南端更多荒草亂石,行人甚感不便。厲文禮先令拓寬白浪河新壩,將壩崖平整後當作房基出售,所得現金,複用於擴建壩崖街。街之北段路面加寬後鋪設了花崗石,南段即“大馬路”,鋪以沙、石、灰土。沿路兩側多建為商肆與工廠,發展為繁華熱鬧的商業區。

修自來水打壓水井,解決百姓飲水困難

根據厲文禮提出的關於修建縣城東門外和南壩崖區的綜合性計劃工程,縣政府實施了濰縣最早的自來水工程。

濰城居民,自古以來即飲用白浪河水。在自來水和城內壓水井修建以前,居民吃水多以車推、肩挑為主,也有買水吃的。有外鄉人逃荒來濰,多以賣水為業。他們賣的水,有從白浪河挑的,有去東關米市馬道一甜水井挑的,也有去南河口東面一水泉挑的。城裡大戶人家皆以大車拉水,有三四頭騾馬駕駛。商號用水多為夥友自挑。總之,用水很不方便。

1934年,縣裡先在白浪河畔建蓄水池兩個,又在東城牆上安裝水櫃,水櫃則與東馬道靠城牆的許多水龍頭相接。池水用水泵抽入水櫃,水櫃之水即通向各水龍頭。自來水的建成,解決了千百年來人們出城取白浪河水飲用的麻煩,水質也好於以往。

但自來水供應的居民有限,僅是縣城東馬道附近的居民。且有時引上的水不很清潔,同時路上有積水,路面泥濘,整個縣城的飲水問題未得根本解決。1935年至1936年,由縣政府倡導協調,濰縣的同和誠銀號總經理張輿忱、華豐機器廠滕虎忱、信豐染印公司武伯平等人出資,在南門外設愛豐打井廠,由戴禮貞負責,僱用季節工,在濰縣城裡、東關、西關、南關、北關、東北關及沿河村莊打了很多壓水井,從此較好地解決了濰縣居民的飲水問題。

拍攝《濰縣大觀》,展示宣傳濰縣

1935年,濰縣縣政府拍攝了一部無聲黑白紀錄影片,片名為《濰縣大觀》。影片全長1650米,可放映55分鐘。影片全面介紹了濰縣的情況。關於拍此影片,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厲文禮為了展示宣傳濰縣,宣揚他在濰縣的政績,不借花費巨資從上海請來攝影師拍攝的;一是說當時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主張拍一部《山東大觀》影片,內容是幾個有名的市縣情況,讓各有關市縣自行拍攝。但不管怎麼說,事實是在厲文禮主持下拍攝了電影《濰縣大觀》。據說現在此片是山東省各縣市唯一保留下來的一部歷史影片。

《濰縣大觀》全面展示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濰縣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和歷史風貌。主要內容有:一是濰縣城鎮的主要建築。映出的有“東萊首邑”的石坊、有濰縣縣政府橫額的大門、有上刻 “北海名區”的二門和守衛森嚴的縣大堂。有新建成的朝陽橋、通濟橋(俗稱小石橋,原是一石橋,1933年改建為鋼筋混泥土建築)、東門樓子標準鍾、自來水蓄水池。銀幕上有東馬道居民在水龍頭下接水的鏡頭,有大馬路(今和平路南段)、有南壩崖商業區,壩崖街上的跨街牌坊,南面上書“壩崖大街”,北面上書“表海雄風”。二是濰縣的工業發展。映出了較大的工廠的經理、廠址、產品、生產過程等。有華豐機器廠的經理滕虎忱、副經理丁執庸及廠址、產品和工人做工的情況;信豐染印公司總經理武伯平、經理尹煥齋、廠長郭履平和產品包裝、出庫、運輸及工廠外貌、廢水池等;惠豐火柴廠經理丁子明和火柴製造及操作熟練的女工等;上海公司經理劉英民及收購加工黃煙情況等等。影片還介紹了工商業知名人士胡鏡心等。三是商貿繁榮狀況。影片展示壩崖街商鋪、戲院及人流往來情況。出現濰縣沙灘大集的鏡頭。白浪河沙灘上,簡陋挨次的茅棚,參差密集的人群,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還有生意興隆的布市,滿載貨物的馬車等景象。四是文化教育情況。有十笏園和玉清宮的全景和社會名流遊十笏園的鏡頭。映出縣立初級中學、縣立文廟小學、私立繼志小學、群化小學等。還有學生打籃球、做體操、表演拳擊和幼稚園兒童打滑梯及文教界知名人物丁叔言、郭鬆存、丁稼民等。五是駐軍活動情況。此外,還有地主收租、農民交糧、民眾生活鏡頭。

影片《濰縣大觀》使人們目睹了20世紀30年代濰縣的城鎮建設、工業發展、商貿繁榮、文化教育以及風土人情等多方面情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是難得的歷史聲像檔案。它全面展示和宣傳了濰縣,擴大了濰縣的影響,提高了濰縣的知名度。是今天人們研究民國時期濰縣的人文景觀、鄉風民俗的寶貴資料,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意義。

訓練公民,建立組織,應對日寇侵略

上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我國的侵略。在佔領了東北三省以後,又逐漸向華北地區進逼。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面對如此嚴重形勢,濰縣也掀起了抗日救國的浪潮。當時作為濰縣縣長的厲文禮,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的做法表示不滿,明確地表示要準備抗日。

首先,是對公民進行軍事訓練。1937年春,濰縣設立了地方公民訓練處,由駐軍七十四師師長李漢章任處長,縣長厲文禮任總隊長。濰縣10個區,每區為一個大隊。訓練先從第一區作為試點。第一區區長丁叔言為第一大隊長,郭雨若為副大隊長。訓練人員從區內各鎮18歲以上、45歲以下、無殘疾的公民中抽取。當地駐軍派出精幹的軍官作為軍訓教官。

公民訓練的內容是:第一個月為徒手訓練,第二個月為四路八翻拳,第三個月為三路八翻刀。隊員每人發大刀一把,大部分統一著裝。訓練期間曾舉行閱兵式,由駐軍長官和縣政府官員進行檢閱。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渠來濰視察時曾向受訓人員講過話。經過訓練,濰縣大部分青壯年都具有了一定的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提高了抗日救亡的思想認識。

再是,在公民訓練的基礎上,濰縣成立了民眾自衛大隊,組織維持社會治安,並作為抗日後備力量。自衛大隊在縣政府領導下活動,地方紳士丁叔言為大隊長。

另外,在1937年秋,厲文禮發起組織了 “濰縣各界抗敵後援會”。該組織的工作主要是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為地方抗日作好必要的物質準備,以及協調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各方面的關係。

當時,中 共 濰 縣的地下工作人員在濰縣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濰縣地方隊部”,積極宣傳抗日和進行抗日準備工作。厲文禮對“民先隊”表示支持,並送給了 “民先隊”200元錢活動經費。

還有就是組建濰縣地方抗日遊擊隊。抗戰開始後不久,山東省政府為適應抗戰要求重劃行政區,組建游擊隊。濰 縣 縣 長厲文禮被任命為山東省第八行政專員兼游擊隊司令,仍兼任濰 縣 縣 長。厲文禮便以原濰縣第三區考斌之所屬區武裝擴編為第一團;以原濰縣公安局為基礎,由局長鬍鼎三組成第二團;由高密縣縣長張漢組成第三團;由王有為、王治平負責將二十里堡大英煙公司出經費組織的自衛團,改編為第四團;由昌樂縣縣長張天佐組織縣武裝為第五團。以上5個團由山東第八區游擊隊司令部(厲文禮)統率。

結友名紳丁叔言攜手共事老濰縣

厲文禮在濰縣任縣長期間,多與濰縣商紳打交道,其中與名紳丁叔言交往尤為密切,厲文禮在濰縣做的許多事情,大都得到丁叔言的支持和幫助,厲與丁在共同治理濰縣的過程中結為好友。

丁叔言(1888-1946),是濰縣丁六宅和後期丁四宅的掌門人,是濰縣名紳。他雖出身富家,但從年輕便生活簡樸,作風正派。對於地方公益事業積極支持,熱心參與。他為濰縣鄉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他創辦了多處丁氏學校,每遇荒年便開倉捐款賑濟災民。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追求進步。在厲文禮任濰縣縣長期間,對厲所舉辦的各項事業都大力支持,慷慨解囊相助。如修朝陽橋、拓建南壩崖、修自來水打壓水井等等莫不如是。厲文禮每遇縣裡的重大事宜,都與其商討,徵求意見,取得支持,厲與丁相互敬重,視為知己。

在厲文禮拓建南壩崖商業區的時候,丁叔言積極響應,在該處購買了一塊較大的地段,出資興建了中華大戲院,又建了中華池澡堂。1935年厲文禮拍攝《濰縣大觀》的時候,丁叔言也拿了不少錢。影片《濰縣大觀》中有丁叔言、丁稼民兄弟與所建丁氏學校師生在一起的鏡頭。1936年厲文禮組織公民訓練建立濰縣自衛大隊、建立濰縣各界抗敵後援會的時候,時任濰縣第一區區長的丁叔言踴躍參加,並在其中擔任一定職務。1938年1月8日日寇逼近濰縣,厲文禮率部撤出縣城的時候,丁叔言跟隨厲文禮到安丘山區打游擊,當時厲文禮是蘇魯戰區遊擊二縱隊司令,他任命丁叔言為政治處副主任。

1946年農曆臘月初八,丁叔言被張天佐所逼,服加鴉片的白蘭地毒酒自殺前,畫了一幅山水畫,題名是增厲文禮留念的。可見丁與厲交誼之深。

1947年,丁叔言遺著《五十年之回顧》出版印刷的時候,丁叔言之子將著作交厲文禮(當時厲文禮被國民黨免去先遣軍司令職務,任其為山東省政府顧問閒職,閒居濰縣丁家)閱讀,厲讀後頗為感慨,對丁叔言深為懷念,特為該書寫了序言。從序言中可看出厲文禮與丁叔言的歷史關係。在此,特將厲文禮的序言全文照錄如下:

“餘自民國二十一年,署篆來濰,遇有地方應興應革事宜,與叔言先生,時相會晤。見其關心地方,公而忘私,心竊許之。嗣後遇有興建工作,多與商槯。如建築東門外大橋,朝陽門外白浪河西岸,闢為馬路,左右修為市房,以及改良飲水,修鑿城關各街機器水井諸大端,莫不參加協助。先生賦性秉直,遇事剛果。精文藝,工丹青,雖家計裕如,而自奉儉約,惟對地方公益用款,則率先首倡。並創辦丁氏小學數處,躬親指導,深得教育奧祕。以故畢業學子,多一時之俊彥。民五革命軍蒞濰,民十九討逆軍在濰堅守,當是時軍需萬急,地方困難,先生莫不墊鉅款,以渡難關。故本省軍政當局,皆交口稱之。民二十六年,抗戰軍興,餘奉命組織遊擊部隊,先生以文弱之身,激於義憤,棄家從軍,當時政教人員,莫不踴躍參軍,先生興有力焉。迨至勝利傳來,匪患復熾,地方之經濟日窘,軍事之供應浩繁,先生以頻年輸將,債臺高築,痛民力之凋敝,悵補救之無力,衷心憂鬱,固結莫解,因之憤懣填胸,決然棄世。地方嘆失依畀,餘亦痛喪益友,撫今追昔,曷勝愴然。茲其哲嗣澄志,以先生五十年之回顧見世,餘披閱一過,不禁慨然系之。回憶先生行已立身,處世接物,無不一掃時俗陋習,疑其所為,必更有異於常人等,而吾未得悉也。今讀其遺著,迺自有生以來,凡關於家庭瑣事,以及社會國家鉅細各節,靡不詳為記載,始嘆其學識道德有自來也。爰不揣簡陋,而為之序。

厲文禮 序於丁家花園”

從以上厲文禮寫的序言中,我們既可看出丁叔言的道德和人品,厲與丁的友誼合作關係,也可看到厲文禮在濰縣所做的事情。

主動撤離濰縣,密囑管好地方

1937年12月,日寇自濟南經周村繼續東侵,逐漸逼近濰縣,濰縣形勢緊張。厲文禮雖掌握武裝力量,但考慮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便決定撤出濰縣到外地打游擊。在作出這一決定時他曾對縣裡的商紳說:“在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根本抵不過日軍的情況下,主動撤出縣城,這是保民的唯一辦法。”1938年1月8日,濰縣縣長、山東省第八區行政專員兼游擊隊司令厲文禮率部隊從縣城東門撤出濰縣去了安丘。當厲文禮撤離前夕,濰縣紳商陳啟之、康子周、李寶齋、丁獻之、張養田、毛採臣、郭雨若等人,向厲文禮請示濰城淪陷後的機宜,厲文禮密囑:“我走後日軍到來,你們要負起維持地方的責任。”當日夜晚,上述七人在棋盤街丁獻之家召開祕密會議,議定:組織維持會,並公推前商會會長毛寄塵為會長(當時毛未在場),郭雨若、毛採臣為副會長,暫定在商會議事。

1938年1月10日早,濰城紳商聞知守軍已全部撤退,日寇即將到來,均感惶恐不安,遂紛紛到商會探聽消息,商討對策。被推選的維持會會長毛寄塵、副會長毛採臣提議:守軍已撤,日軍將到,我們應前往迎接,有願去的就一同前往。於是打起備好的一面日本太陽旗,邀請留日學生李覲堂任翻譯,約有三四十人,出濰城西門迎接日軍。正好碰上大隊日寇由西關而來,率領日寇的是聯絡隊長片野大佐。遂接日寇進城駐下。

日寇佔領濰縣後,由商紳組成的縣維持會負責人毛寄臣等向片野大佐等日軍頭目說,今後日軍需要物品,由維持會負責購買,日軍不必自行購買。接著,維持會遷入原縣政府辦公。此後,至1938年4月28日偽縣公署成立前,日軍在濰縣的諸多事務大都由縣維持會辦理。

日寇侵佔濰縣後,曾多次到四鄉農村進行“掃蕩”,犯下滔天罪行。對於濰縣縣城一帶,宣稱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未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搶掠。當然在經濟上則控制破壞,在文化教育方面則大搞奴化教育。

對於厲文禮主動撤出濰縣一事,以後人們多方議論,這樣做對不對,一直沒有統一認識。這是一樁歷史懸案。

厲文禮撤出濰縣後,便到了安丘的西南山區打游擊,一直到1943年日寇進攻游擊隊時被俘。

關於對厲文禮的評價

關於對厲文禮這個人的評價問題,歷來有所爭議。有的人說他好,有的人說他壞。具體是,濰縣人大都說他好,安丘人大都說他壞。說他好是因為他在濰縣任縣長時為人民做了好事;說他壞是因為他在1943年被日寇俘虜被迫降日後反共反人民。所以說對厲文禮總的評價,很難以好人或壞人一言以蔽之。不過,對任何人的評價,我們認為都不能以其有罪而避其功,也不能以其有功而遮其罪。功就是功,罪就是罪,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上文所談主要是厲文禮在濰縣任縣長時期的表現,也就是他一生中所謂功的方面。談厲文禮在濰縣不止是關係厲個人的問題,尤其是關係到對濰縣上世紀30年代的歷史認識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