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這位烈士的埋骨之地至今難尋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

隨劉鄧大軍南下,他倒在了大別山

記者 趙宗鋒 通訊員 江保玉

1947年6月30日晚,在黃河北岸東起東阿縣位山、西至鄄城縣臨濮集的三百里長的地段,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餘人開始強渡黃河,僅用一天兩夜,一舉突破號稱能抵40萬大軍的黃河天險。隨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

我們都知道的是,在解放戰爭中,作為大後方,聊城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下,積極投入到了支前的工作和戰鬥中,更有不少聊城幹部隨軍南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轉戰各地。

這其中,不能不提到的是一位莘縣幹部吳允道,他當年就隨著劉鄧大軍南下,千里挺進大別山。此後,在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後,他作為金寨縣(現屬安徽省六安市)城關區區長,帶領當地群眾以更廣泛積極的游擊戰爭,堅守大別山戰略陣地。不幸的是,在1948年的一次戰鬥中,28歲的吳允道壯烈犧牲。

讓人難過的事情還不止於此,解放後,吳允道烈士的家屬祖孫四代人曾先後多次到當地查找其犧牲線索和埋骨之地,均無果而終。儘管如此,其家人追思先人之心卻歷久彌堅。 莘縣這位烈士的埋骨之地至今難尋

吳允道烈士像

隨軍南下, 莘縣幹部奮戰在大別山

吳允道犧牲時只有28歲,但卻是個老革命。

1920年,吳允道出生於莘縣王奉鎮元莊村一貧苦家庭,17歲高小畢業後積極投身革命,1938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5年,河北省大名以東的元城縣與山東省朝城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合併,改為元朝縣,屬冀南一地委,張延積同志任縣委書記,吳允道同志任城關區(現河北大名縣北峰鎮)區委書記兼縣民兵營教導員。此時他不過才25歲。

1947年6月,中共中央確定了舉行全國性反攻的戰略方針,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從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嶽各區抽調幹部組成南下幹部支隊,作為解放大別山、建立地方政權的骨幹。吳允道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隨軍南下。

9月上旬,隨二縱隊南下的冀南幹部從潢川經商城、飛旗山、湯家匯到達金家寨,同太行南下幹部白濤等同志匯合,重新組建大別山金寨縣縣委和縣民主政府,張延積同志任縣委書記,白濤同志任縣長,吳允道同志任城關區區長。

此後,為了擴大根據地的武裝力量,金寨縣城關區以南下幹部為基礎,充分吸收當地青壯年積極分子,建立區遊擊武裝,1個多月的時間裡,城關區游擊隊就建立起近百人游擊隊伍,金寨古碑區七鄰鄉人袁化民(紅軍時老黨員,後在作戰中被俘,壯烈犧牲)任區游擊隊大隊長。根據上級指示,吳允道帶領區隊積極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財的鬥爭,並在極其惡劣的情況下開展剿匪反霸工作。

堅守陣地, 他用生命爭取到後方撤離時間

1947年底,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的野戰軍集中作戰,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轉出大別山,要求在主力轉出後,地方武裝以更廣泛積極的游擊戰爭,獨立自主地堅守大別山戰略陣地。這時,國民黨軍四十八師乘虛重新佔領了金家寨,各地隱藏在深山的土匪、小保隊等反動武裝紛紛下山,充當馬前卒,局勢逆轉惡化。

1948年2月的一天,金寨縣獨立團公安大隊遭到敵人襲擊,縣公安局長王堅帶領大隊一百餘人成功突圍。敵48師兩個團尾隨突圍隊伍,企圖圍攻位於當地一處名為葛藤山的二縱後方醫院和縣委機關,王堅帶領公安大隊和部分區武裝留守,掩護傷病員、群眾和縣委機關向後山轉移。戰鬥持續十幾個小時,傷病員和縣委機關安全轉移,縣公安局長王堅同志和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

根據當地的考證,僅在那一次戰鬥中,當地犧牲的公安人員就有140多名。

第二天拂曉,縣委書記張延積同志得到情報後,立即帶領城關區區長吳允道及部分區隊武裝前去增援,不料再次遭到敵人的猛烈火力。也是在這次戰鬥中,吳允道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據《張延積自述》書中記載:“1948年初,在敵人襲擊後方醫院的當天下午,縣公安局長王堅同志犧牲。第二天拂曉,我帶領部隊去尋找王堅同志屍體時又和敵人遭遇,城關區區長吳允道和縣交通局長等人犧牲。”

對於這次戰鬥,據知情者講述,戰況相當慘烈。在當時隊伍即將到達戰鬥地點時,張延積命令隊伍先就地休息,以部署作戰計劃。此時,從山上衝下一幫匪團,我軍立即準備拿槍射擊,而對方卻大喊:“不要開槍,是自己人”,我軍誤以為是戰鬥中突圍出來的同志,於是放鬆了警惕。當對方部隊接近我方隊伍時,突然對我隊伍進行了猛烈射擊,我軍猝不及防。城關區長吳允道迅速帶領部分人員掩護,但敵人火力甚猛,又佔據有利地形,通訊員小劉拽著吳允道,讓他趕快撤離,但吳允道為了給縣委機關撤離拖延時間,堅守陣地,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8歲。

斗轉星移, 英雄埋骨之地至今難尋

讓人難過的是,因為當時形勢複雜,在吳允道犧牲後,他的埋骨之地在哪,此後誰也說不清楚。

解放後,吳允道烈士的家屬祖孫四代人曾先後多次到當地查找其犧牲線索和埋骨之地,均無果而終。

5日上午,吳允道烈士的曾孫吳洪寬與聊城晚報記者連線時說:“我的曾祖母、爺爺、姑爺爺、伯父等人,雖先後數次南下尋找我曾祖父的墓地,但均無果而歸。1995年,我的曾祖母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依然不忘囑託後人要一代一代找尋下去。最近幾年,年近八旬的爺爺已多病纏身,言談之間流露出對父親的思念以及不能找到父親下落的愧疚。”

吳洪寬說,為盡後輩之責,以慰先人在天之靈,大學畢業後,他主動挑起了找尋先烈的擔子。先後多次通過電話與與郵件與當地進行溝通和聯繫。

2015年8月份,吳洪寬又趕到金寨縣實地摸排查找,得到了當地的大力支持和協助。“雖然依然是沒有頭緒,但獲得了一些資料和書籍。”吳洪寬說,去年,公安部領導視察金寨縣,當地彙報了金寨縣第一任公安局長王堅等140餘名公安人員犧牲的往事。公安部領導要求重新挖掘此段歷史,打造全國公安系統紅色教育基地。

“根據現有的多處記載來看,我曾祖父吳允道是和王堅在同一場戰役中先後犧牲的。當地政府前一段時間和我聯繫,要走了很多資料,同時在當地走訪健在老幹部,實地考察,最終才整理出來這段歷史,確定了犧牲地點,但當地烈士目前都已合葬。”吳洪寬說。

吳洪寬說,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緬懷英烈之情,追思先人之心卻歷久彌堅。繼續尋找曾祖父遺骨,實現烈士魂歸故里的願望,是他們全家人的最大心願。

莘縣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吳允道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為黨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在解放大別山的戰鬥中,他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戰鬥,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斗轉星移,雖然吳允道已犧牲了近70年,但他英勇獻身的精神將永遠迴盪在祖國大地,激勵著後人奮勇前行。(感謝莘縣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為本文采寫提供的幫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