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百年開發史

鶴崗礦務局成立 興山市政府誕生

□馮來元

蘇聯紅軍從蘿北跨過黑龍江,一路風捲殘雲向鶴崗走來,他一方面幫助中國驅趕日本鬼子,另一方面也大發橫財。

關於蘇軍到鶴崗的時間,以往很多資料都說是1945年8月13日。最近,鶴崗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一份資料,是根據當時的手槍隊劉銀喜、邊興武等人回憶整理出的《鶴崗市光復前後武裝鬥爭簡介》,其中記載:“1945年8月10日上午六七點鐘,六十餘名蘇聯先頭部隊乘三輛汽車、兩輛T-34坦克為前導進入鶴崗礦務局所在地——南大街(現紅軍街),停留少許(時間),就向新街基以南的日本南大營進發”。這個時間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第一個出面迎接蘇軍的是鶴崗礦山的頭號大把頭杜文祥,他原本是效忠日本鬼子的大漢奸,看到蘇聯紅軍來了,搖身一變投靠蘇軍。8月13日,成立維持會,成員都是偽滿時期的漢奸、把頭等頭面人物,杜文祥自任會長。蘇軍剛剛到達興山一帶,杜文祥便帶領維持會的人打著白旗迎接蘇聯紅軍進入,還殺了兩口豬和1頭牛慰問蘇軍,他把過去對待日本人的奴才相又獻給蘇軍。

到8月18日,維持會重新組合,杜文祥以自己沒有文化為由,推舉陸以周為會長,杜文祥任副會長。主要成員大多是杜文祥的鐵哥們,他們曾兩次派人到佳木斯和哈爾濱迎接國民黨接收大員。

蘇軍大部隊過後,留下一部分步兵駐守鶴崗,成立了蘇軍司令部,司令官叫做基多夫大尉,副司令官是中國人張鳳岐。司令部設在二馬路東部一座小樓,此樓原是“炭礦取締役”辦公室兼住宅,蘇軍撤走後曾作為礦務局領導住宅,“文革”後期拆除,即現在鶴礦集團機關南樓位置。蘇軍大部隊沒有停留,一路向南進發追擊日寇。司令部只有幾十個官兵在此駐守,主要任務是維持社會秩序,保護礦山安全,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煤,以保蘇軍火車動力煤和生活用煤。

光復後的鶴崗社會秩序混亂,各種政治勢力都開始表演。鶴崗的地下工作人員劉銀喜和他的好朋友徐挺堅(偽街公署僱員,以後在剿匪中犧牲)在8月9日祕密收聽蘇聯廣播得知蘇聯對日宣戰,他二人十分高興,決心組織一支祕密武裝,迎接蘇聯紅軍,保護礦山。劉銀喜又找到他的鄰居姜鴻飛談及此事,姜鴻飛原籍山東黃縣,在老家當過兒童團,後來跑到東北,在炭礦醫院當司藥。他們都是具有抗日愛國心的熱血青年,一拍即合。姜鴻飛問“誰領我們幹呢?”劉銀喜拿出一張保存很久的舊報紙,上面印有毛主席像,說“他領我們幹。”於是三人開始祕密活動,蒐集武器。按照共產黨地下組織的辦法祕密擴大隊伍。當時,劉銀喜的父親在新街基開戲園子,他們經常以看戲為名到戲園子裡面開會,研究工作,佈置任務。到8月12日,發展30人。這支隊伍就叫“手槍隊”。很快與蘇聯紅軍聯繫上。據《鶴崗市光復前後武裝鬥爭簡介》所記載:“1945年8月12日至31日間,住在鶴崗的蘇聯紅軍基多夫大尉和趙上尉、張洛亭中尉、張鳳岐上士(這個軍銜不準——本文作者注)組成了地方武裝工作隊,劉銀喜為隊長,參加人員,第一批為30餘人,9月份又發展第二批20餘人。武裝工作隊的任務,調查破壞蘇聯邊境安全的特務、偽警人員的姓名、住處和下落,收繳武器,做時事宣傳。”這裡除基多夫以外,另幾位中國人都是抗聯人員隨蘇軍過來的。不久這支隊伍接受三江人民自治軍的領導,並且擴大到團的建制,由延安來的老幹部擔任各級領導。對於保衛新生政權,維持社會秩序,乃至剿匪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勝利後,毛主席高瞻遠矚,真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毛主席黨中央根據歷史經驗和中國革命的特點,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勢,敏銳地把目光投向東北。當時的東北有大工業、大農業,煤炭產量佔全國的49.5%,鋼材產量佔全國的93%,有全國最大的小豐滿電站,交通發達,鐵路總長佔全國一半以上,公路密度遠高於關內。還有大片原始森林,東北土地肥沃,真是“滿山遍野大豆高粱”,尤其是大豆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素有大糧倉之稱。而且北滿擁有大片未開發的處女地。

有識之士一致認為,誰佔領東北,誰就可以奪取全國。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和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於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派遣大批幹部和部隊進入東北,與東北抗日聯軍會合,佔領東北。1945年9月抗戰剛剛勝利,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中共七大一共有44名中央委員,中央派出20名中央委員,其中包括4名政治局委員率領2萬幹部、10萬大軍挺進東北。林彪原來被中央派到山東,走到濮陽時,接到中央急電,命他立即去東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前身)司令員兼政委。政治局委員陳雲、彭真、高崗、張聞天都在他領導之下。1945年12月28日,黨中央做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毛主席要求我們的軍隊“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明白,東北人民自治軍和東北民主聯軍的概念,這就是東北的解放軍前身。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這是因為在1945年8月14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戰後蘇聯支持國民政府,不能公開支持中國共產黨。蘇軍佔領東北,不允許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公開進入東北。經過一番交涉,蘇軍同意將八路軍、新四軍改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方可進入東北。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至1948年1月1日起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當時東北民主聯軍發文稱“經林總司令向中央軍委建議,改東北民主聯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

194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派三江人民自治軍進駐佳木斯,合江一帶的軍政都歸三江人民自治軍領導。劉銀喜經常往返於鶴崗、佳木斯兩地執行任務。

1945年11月17日,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簡稱合江省工委)在佳木斯成立,不久成立合江省政府,省長李延錄。1946年4月29日合江省工委改稱合江省委,張聞天任書記。

11月中旬,劉銀喜接到一項重要任務,到佳木斯迎接三江人民自治軍派出第一個共產黨的接收幹部王其清,任務是接收鶴崗礦山,由三江人民自治軍簽發的委任狀,任命王其清為鶴崗礦務局局長兼礦警大隊隊長。劉銀喜帶領部分手槍隊員,趕到佳木斯,於11月15日保護王其清到達鶴崗。王其清是隻身到鶴崗工作,沒帶任何隨員,所以手槍隊一直負責保護他的安全。在手槍隊的保護下,大漢奸杜文祥和叛匪譚成玉兩次預謀刺殺王其清均未得逞。

王其清,1923年生於山東省黃縣,1944年參加革命,194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1月派到東北工作。王其清到達鶴崗當天,由劉銀喜安排住在手槍隊隊部。最初三天沒有公開身份,只是同劉銀喜等人瞭解情況。對礦山有了大概的瞭解後,第四天,在劉銀喜的陪同下去蘇軍司令部,同蘇軍司令官接上了關係,並將三江人民自治軍的介紹信和委任狀給對方看了。蘇軍司令官很支持王其清,並設宴招待。席間,蘇軍司令官表示,有什麼需要蘇軍幫助的,儘管來找或打電話,蘇軍一定配合。

11月30日,王其清認為一切準備就緒,可以正式接收礦山了。就是在這一天,在蘇軍司令部裡,由蘇軍司令官召集當時礦山的頭面人物維持會的頭頭杜文祥等人與王其清見面。蘇軍司令官向杜文祥介紹了王其清,告訴他說,這是共產黨派來的幹部,擔任鶴崗礦務局局長兼礦警大隊隊長,今後礦山一切事物都歸王其清管,你們必須服從云云。王其清向杜文祥出示了委任狀,杜文祥當場表示一定照辦,一切聽從局長的支配。然後,王其清在蘇軍司令官和杜文祥的陪同之下,到杜文祥的辦公地把頭詰所,以及礦警隊、醫院、工人宿舍等處看了一遍。劉銀喜及手槍隊員不離左右。當時的礦警隊隊長是劉介中,原隊長王夢久和原礦山親國民黨的舊職員郝邦俊等人被杜文祥派去哈爾濱找國民黨接收大員,一直未歸。

1945年12月1日,在把頭詰所門前召開了全礦職工大會,宣佈由共產黨領導的鶴崗礦務局正式成立,王其清就任鶴崗礦務局局長,標誌著共產黨民主政權接管了鶴崗礦山。從這一天開始,維持會宣佈解散。為了穩定局勢,其他舊職員暫時不動,由陸以周管生產,杜文祥管勞務。在這次大會上,杜文祥和陸以周當場表示交權。杜文祥在會上說:“王局長是三江人民自治軍派來的,今後一切事情都要請示王局長。”還說:“我杜文祥什麼都不懂,我這杜文祥三個字分了家我就不認識了,我今後一切都聽王局長指派。”王其清講話說:“三江人民自治軍派我來接收鶴崗礦山,首先代表軍區領導向大家表示問候!”然後,王其清講:“我們打跑了日本鬼子,現在要儘快恢復生產。今天和大家見面,認識了,今後有事可以找我。大家先在原來崗位上工作,抓緊出煤,保證礦山開支。”蘇軍司令官基多夫最後講話,通過翻譯,大意是:蘇軍完全支持王其清局長的工作,大家都得服從王局長的領導,誰要是不服從的話,蘇軍司令部是不答應的。

鶴崗礦務局剛剛建立不久,以杜文祥、陸以周等人為首的敵偽殘餘勢力跑到佳木斯蘇軍司令部策劃反奪權。一時間蘇軍司令部居然被他們矇蔽。12月中旬的一天,突然佳木斯蘇軍司令部派3名上校到鶴崗,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蘇軍駐地,找到王其清和陸以周,當場下達命令:

“今後礦務局的行政、生產、人事等工作全部由陸以周負責。王(指王其清)只管礦警隊,負責警衛。”

宣佈完以後3名蘇軍上校就要回去。王其清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場敵對勢力的反奪權陰謀活動,於是,找到蘇軍的翻譯說:“我是共產黨、八路軍派來的,而陸以周是國民黨的人,蘇軍到中國來如果是幫助共產黨、八路軍的這個命令就不對了,如果蘇軍是來援助國民黨蔣介石的那我就沒有別的說的了。”

翻譯立刻向蘇軍軍官說明了王其清的意見,3名上校又把王其清找回去讓他再表述一遍,王其清把上述意見又當面說了一遍,翻譯再次向蘇軍上校翻譯,3位上校很嚴肅,用俄語商量了一陣,然後叫人把陸以周也找回來,重新宣佈命令,由翻譯表達出來說:“剛才的命令作廢,現在重新下達命令:今後礦務局的行政、生產、人事、以及礦警大隊都由王(指王其清)負責,而陸(指陸以周)只在採煤技術上協助王。”

由於王其清的據理力爭,一場敵偽殘餘勢力的反奪權被當場粉碎。王其清在以後的工作中,對杜文祥、陸以周、張毅牧等人十分警覺,工作上依靠老工人,沒有給杜文祥等人什麼權利,於是後來這些人又謀劃暗殺,這是後話。在1946年3月公判杜文祥時陸以周見勢不妙逃跑了。

首任局長王其清,隻身進入鶴崗。面對著嚴峻而複雜的形勢,在佳木斯的三江人民自治軍司令部的領導也認識到王其清單槍匹馬工作的艱難,為了支持王其清並加強鶴崗礦務局的領導,一個月後三江人民自治軍派出劉仲甫到鶴崗,擔任鶴崗礦務局政委,他還是鶴立中心縣委書記,當時的鶴立中心縣所轄區域很大,包括湯原、鶴崗、嘉蔭等地。劉仲甫成為共產黨在鶴崗礦山的負責人,他還兼任獨立團政委。王其清在鶴崗礦務局工作了100天,與政委劉仲甫領導處理了繳械礦警隊、公審大把頭杜文祥等重要事件,為建立新中國第一個國有大型企業開了一個好頭,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後王其清和劉仲甫分別奉調到鶴立縣和合江省工作。

12月20日,興山市政府成立,隸屬鶴立縣管轄。現在是“市管縣”,可是,當本市民主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卻曾經有過“縣管市”的現象,當時的興山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小建制的一個市,您別看興山市小,她可是新中國最早建立民主政權的城市之一。首任市長杜濤,與市政府成立的同時也成立了中共興山市黨支部,礦務局政委劉仲甫為支部書記,共有29名黨員。1946年,興山市作為東北解放戰爭大後方,陸續來了中國醫大、第九後方醫院、軍工部、東影等單位,市長杜濤和礦務局長等領導人研究認為,應該成立中共興山市委,於是聯名請示中共合江省委,說明成立興山市委的必要性。合江省委書記張聞天十分重視中共興山市委的建立工作。1946年7月17日,張聞天以中共合江省委的名義,發給杜濤等人的指示信,稱:“省委同意興山市組織一包括各機關負責同志之市委。省委已商同總衛生部賀部長之同意,以李寬和、杜濤、高浩之(後方醫院政委)、閔廉(即礦務局第三任局長閔一帆)、田方(東影領導)五人組織之。以李寬和同志為書記,以杜濤同志為副書記。市委日常工作由杜濤同志多負責任。”根據張聞天的指示,很快中共興山市委誕生,並以7月17日為興山市委成立紀念日,延續至今。首任市委書記李寬和,同時兼任興山市市長,杜濤改任副市長。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不久,鶴崗礦務局、興山市政府、中共興山市委先後建立起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乃至全中國最早建立起來的新生民主政權。鶴崗礦務局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有大型企業,興山市政府成立的時候,佳木斯市的民主政府還沒有建立(雖然那裡是合江省省會),因此鶴崗礦務局和興山市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1949年11月24日,東北人民政府批准,興山市改稱鶴崗市,市長印永平。

興山市委成立5個月以後,1946年12月17日,東北鐵路局黨委發出指示信,作出決定稱:“東北局及東北鐵路局同意閔一帆同志等11位同志組成的鶴崗礦務局黨委會,並決定以閔一帆同志為書記。閔一帆同志參加東北鐵路黨委會為委員”。這份指示信還明確了興山市政府與礦務局的關係,指出:“興山市政府應在礦務局領導之下進行工作。市長參加礦務局黨委會議。其實際工作應成為礦務局的政治機關,做工人運動,保衛礦山與教育工人工作”。根據這個決定,成立了中共礦務局委員會,直屬東北鐵路局黨委領導,當時的東北鐵路總局黨委書記兼局長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東北局副書記陳雲,可見東北鐵路總局在當時的分量之重。

興山市委和市政府規模較小,就在礦務局辦公室裡與礦務局合署辦公,由於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那時候還沒有財政撥款制度,礦務局是經濟實體,市政府和市委的一切開銷都由礦務局支出。時任礦務局局長閔一帆回憶說:“礦務局的金庫,就是市委、市政府的錢包。後來劃歸合江省政府管,還要加上給省政府的上交任務。”

當時的辦公地點不是位於一馬路南部的礦務局老樓,而是在現在的鶴礦賓館西樓原四五七樓位置,原是一所日本建築,建築標準很高,是偽滿時期日本軍人會館(包括原礦工電影院連在一起)。因此處的電話號碼為“457”(從偽滿時期到上世紀60年代礦務局和鶴崗市的電話一直只有三位數),人們就習慣稱這所房子為“457”,直至改擴建以後也一直在這樣叫。礦務局第一任局長王其清、礦務局政委兼三江人民自治軍獨立團政委劉仲甫、興山市第一任市長杜濤、興山市第一任市委書記李寬和等領導人都在這裡辦公。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指揮剿匪、土改,以及恢復生產支援解放戰爭,確保“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軍車用煤等。鬥爭大把頭杜文祥,就是在這個院子裡進行的。老革命家陳雲、張聞天到鶴崗檢查指導工作也住在這裡。在以後,這裡成為礦務局招待所(賓館),國家主席劉少奇、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農墾部長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鶴崗視察工作都曾住在這裡。“一五”計劃期間援建鶴崗重點工程的蘇聯專家也住在這裡。因此這家賓館被稱為鶴崗的歷史文化賓館。

當時,聯合辦公的這所房子正門朝南,是銅質大門,多年不變形。門前有一棵種植於1942年的日本黑松,光復後它換了主人,並完好的保留了下來,被稱為“迎客鬆”。它飽經風霜,已長得高大粗壯。這棵黑松雖然來自日本,但它不是鬼子,它在我們的黑土地上生長了70多年,一直挺立在門前,它有點像日本遺孤,吸吮著中國東北的營養,在這黑土地上長得挺拔茁壯、枝繁葉茂,它也像一位戰士,為我們站崗放哨。它當年慣看日本侵略者的暴戾和廣大礦工的苦難,它也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失敗和潰逃,見證了新生民主政權的建立,見證了整個鶴崗歷史的演變。非常遺憾的是,2012年11月11日,鶴崗天降大雪,也是由於疏於保護,致使樹冠折斷,使它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鶴崗北靠蘇聯,南臨松花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於是,這裡就成為東北解放戰爭的重要大後方。在那波瀾壯闊的東北解放戰爭中,鶴崗為遼瀋戰役的勝利、為東北全境解放和新中國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鶴崗這塊熱土產生出闖關東精神、東北抗聯精神、解放戰爭精神、北大荒精神、煤礦百年創業精神,這些都成為鶴崗的寶貴精神財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