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將軍與張又銘老師生前的友好往來

在河南省鄲城縣城裡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洺河,小洺河南岸有一座雄偉壯觀、美麗漂亮的尊師亭,頂上全是彩色琉璃瓦鋪蓋,四個角挑得高高的,頂下一圈是六根紅色大柱支撐著。在大柱頂端與亭蓋之間,釘著一圈有二尺來寬的木板,南面的木板上鐫刻著“尊師亭”三個大字,上面署著“張愛萍”的名字。這亭子下面地上用水泥鋪成一個個臺階,中間矗立著一塊又高又大的石碑,石碑陽面刻著“張又銘先生紀念碑”八個大字,上面也署著“張愛萍”的名字。

張愛萍將軍與張又銘老師生前的友好往來

張愛萍將軍

眾所周知,張愛萍將軍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是位將軍書法家。他的大量書法作品,藝術地記錄了黨史、軍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動。本文講述的是張愛萍將軍與張又銘老師在抗日戰爭中結友的故事。

尋找老師

1910年1月9日,張愛萍將軍出生於四川省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在1929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8年春任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8月中旬赴河南確山發展武裝力量組建新四軍挺進縱隊。就在1938年秋冬之交,鄲城縣東北面相鄰的河南省鹿邑縣城從日寇佔領下光復,由魏鳳樓擔任縣長,他就趁此機會來到鹿邑主辦起抗日干部訓練班,並親自擔任抗日遊擊總隊參謀長兼幹訓班教育長。辦班一開始,他就招收豫東遊擊區大批青少年,來到這裡參加訓練。當一個個青少年來到這裡報名時,就決心要找最好的老師任教,快速培養青少年參加抗日。於是,他就親自來到離鹿邑相隔不遠的淮陽師範走訪。

張又銘,1901年出生在河南省鄲城縣虎頭崗鄉的一個書香之家,他7歲入私塾,一直讀到中師畢業。1923年7月,他剛22歲時,就在省立淮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了,回到家鄉鄲城自當校長創辦起寧平小學,第三年就任鹿邑縣教育局幹事,把家移到寧平而後到淮師附小當教員。1927年冬大革命失敗後,經中共地下黨員吳丹坤和李梅村(1949年後任安徽省政協主席)介紹,他讀到《共產黨宣言》《馬列主義概論》《唯物史觀淺釋》等書籍,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到鹿邑師範講習所、淮陽師範和城達中學等校執教樂此不疲,從無一期輟教。那時候,他大都是在三個學校任課,同時任語文、地理、歷史三門課程,每週多達28節,授課表都是排得滿滿的,經常是在這邊教室下課後,又匆匆走向另一個課堂,連休息喝水的空隙都沒有。

對於張又銘老師的情況,張愛萍將軍瞭解後讚歎不已,便立即決定邀請他來這裡任教。

課上課下

按照張愛萍將軍的分工,張又銘老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就是主講《日本研究》和《戰時教育》,還有《組織民眾》《動員民眾》等課程。為了把課講好,他不分晝夜地閱讀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等革命理論書籍,不懂之處就向張愛萍將軍請教,在張愛萍將軍給學員講述長征的過程時,尤其是講到自己在攻打老虎莊、泰州的戰鬥中左臂負傷的情景時,張又銘老師兩眼不住地流出辛酸的淚水,並把這些都記在筆記本上。

在教學中,張又銘對日本國地理、歷史以及自明治維新走上軍事帝國的研究,具有獨到之處。在講課中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闡明得尤為詳盡精闢,以中日兩國條件的對比,講明我必勝、日必敗,為師生們樹立起抗日必勝的信心。還經常以古喻今,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現實。他在講到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大肆燒殺以及英法聯軍火燒人類文化瑰寶圓明園時,眼含熱淚諄諄教導學生:永遠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一定要為國家民族效力,堅決趕走日本帝國主義!

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張又銘總是聯繫抗日戰爭的實際,向學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一次,當講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三省和華北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日本侵略軍大掃蕩野蠻燒殺的罪行,當講到全國軍民奮起抗擊日寇取得一個個勝利時異常興奮,眼裡溢出了激動的淚花,還多少次大聲疾呼“寧可抗日死,不做亡國奴!”廣大學員都深受感動。

交結友情

張又銘的課堂上經常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張愛萍將軍也多次來聽課。每當聽完課後,張愛萍將軍總要握上他的手,說幾句鼓舞激勵的話。在張愛萍將軍的鼓勵下,張又銘老師模仿《三字經》的形式,編寫《三字史略》,在煤油燈下幾易起稿,並幾次請張愛萍將軍修改,最後終於定稿,全文每三個字一句,長達450句,全部概括了整個中國歷史,讀起來朗朗上口。

在抗日干部訓練班裡,張又銘不斷組織學生到縣城大街上和鄉村裡書寫張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必敗!”等標語口號,帶領學生創辦起第一個青年抗日牆報《爝火》,請張愛萍題寫《爝火》報頭,利用詩歌、散文、小說、書法等多種文藝形式,把《爝火》牆報辦得生動活潑,就像一支熊熊燃燒的火把,把學員們的心照得亮堂堂的。還經常引導學生參加進步活動,組織學生募捐、慰問傷病員、教農民識字等。

1939年春天,日軍攻佔了鹿邑縣城,整個抗日干部訓練班上的官兵,全都緊急而又祕密地轉移。在張愛萍率領抗日干部訓練班的官兵們走後,張又銘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抗日前線的聯中任教。

之後二人不曾見面。直到1944年9月11日,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在河南夏邑縣八里莊戰鬥中不幸殉國,張愛萍由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接任四師師長。在四師召開彭雪楓追悼大會時,張愛萍書輓聯一副,懸於主席臺兩側,上聯為“恨寇賊殺死吾戰友”,下聯為“率全師誓為爾報仇”。恰在這個追悼會上,張又銘帶著一部分學生也趕來參加,二人親密地談了幾句。可由於戰事緊張,倆人又很快相互告別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又銘依然堅持奮戰在教育戰線上。1949年後,張又銘去北京拜見張愛萍將軍。倆人一見面就緊緊地擁抱起來,說起話來沒完沒了。到張又銘老師離開時,張愛萍將軍再三囑咐:要時刻不忘對日本人的深仇大恨,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此,張又銘更加牢記張愛萍將軍的教誨,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1965年11月,張又銘因病退休,把數十年積累的教育經驗文稿和購置的數百冊圖書,全部捐獻給了國家。1981年1月13日凌晨,他剛剛度過80壽辰兩週後,心力突然衰竭,在鹿邑縣馬鋪公社衛生院與世長辭。子女們遵照他的遺囑,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鄲城縣寧平鄉李桂集村,並把他在原籍所遺房產,由鄲城縣寧平鄉政府作價3000元,全部捐獻給寧平小學,設立為“張又銘獎學金”,用以獎勵優秀學生。

1986年12月24日,鄲城縣人民政府正式發出關於成立張又銘紀念亭、張又銘獎學金基金會籌備委員會的通知,許多單位和個人紛紛響應,自發地捐款贊助,很快在小洺河南岸修建張又銘先生紀念亭。並請張愛萍將軍題寫了“尊師亭”和“張又銘先生紀念碑”兩幅字,永遠鐫刻在紀念亭和石碑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