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九辦學 文/馮紀隆

抗日戰爭 農業 清朝 召公奭 蔣介石 終南文苑 2018-12-14
馮九辦學 文/馮紀隆

前幾年,我去看望從扶風縣走出的陝西省委原副書記牟玲生時,牟老曾真誠地對我說,“作為馮九的曾孫,你應該好好寫寫你爸爺。我是民國時從你曾祖父辦的學校畢業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好多人。”在我們西府一帶,提起馮九,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他在民國時期,創辦了一所農業職中,後來這所職中發展成高中(即豆會高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曾祖父報國無門,遂由南京返回陝西,向當時的省主席孫蔚如面述他回扶風辦私學、以改變故鄉文化落後的面貌、實施教育救國的願望。得知曾祖父想辦學,西安的國民黨要員和摯友共募捐了300塊銀元,曾祖父將其作為基金帶回豆會馮家村,開始籌劃辦學事宜。

聽我祖父講,曾祖父辦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曾祖父吃過沒有文化的虧。由於家貧,幼年的曾祖父沒有讀過一天書,他的那點知識全是自學來的。聽我祖父馮珂講,民國時,當過軍長的曾祖父剛到南京,恰逢蔣介石在軍界搞了一個盛大的演講。由於文化程度較低,曾祖父在那次活動中出了醜。這件事對曾祖父打擊很大,他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遂決定回家鄉辦學。

1938年,曾祖父在故鄉豆會馮家村成立了以他為首的校董事會,吸收了張瑞庭、張和鳴、史積誠等地方各界熱心教育事業的人士參加。大家就如何興辦學校、辦一個啥樣子的學校以及資金來源、學校名稱等問題,進行了廣泛商榷。校董事會研究決定先辦小學,後辦初中,課程設置以農業科學知識為主,校名定為“親民職業學校”。

然而,“親民職校”創建於抗日戰爭的非常時期,學校建在哪、物資從何來,學生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試驗基地又在何處,學校的日常經費及教職員工的薪水從哪裡提取,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擺在了曾祖父的面前。

曾祖父在校董事會上講:“我帶回的三百塊銀元,只能買九個牛的一根毛。所以,要興舊利廢,就地取材,有錢出錢,有物獻物。”曾祖父說服豆會馮家村的父老,獻出了本村的五聖宮和廟地三十畝,為“親民職校”奠基。

據《史積誠年鑑》記載,當時,曾祖父憑藉他的聲望,說服了四鄉八里的不少富裕戶為學校捐贈土地。馮家村人聽說在此建校,個個群情振奮,能工巧匠自告奮勇,村民自願出力——黃土築牆圈、磚木建房。從1938年至1939年8月,學校辦起了高小班,起名為豆會親民高級小學。高小畢業的學生共有九屆、十八班九百名。1941年始招初中班,並於1942年建成了豆會親民農業職業初中(即親民職校)。幾年間,曾祖父用拆來的木料磚瓦修建了“親民職校”的74間校舍。1944年,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親民職業學校終於建好了。校牌由國民黨元老、也是書法大師的于右任親筆書寫。建校紀念碑由扶風名士、清代舉人王伯民先生撰文,國民黨中央委員、國立西北農學院院長周伯敏先生書寫。

當時學校聘請的教師為扶風早年的清朝遺老及社會名流,教工的薪金為實物工資,即每個學年若干鬥小麥。學校的一應開支及教工薪金全由曾祖父從佃農上繳的地租中支取。學生來源於扶風北部天度、召公、法門、黃堆以及與扶風北部毗鄰的永壽、乾縣、麟遊等地,豆會本鄉的學生實行走讀制,外鄉路途較遠的學生則實行寄宿制。

創建“親民職校”十分不易,而鞏固發展則更艱難。以曾祖父為首的校董事會採取了種田、募捐、收租和放債合股收息等一系列非同尋常的辦法,為學校提供了年復一年的辦學經費和20多名教職員工的薪金。

學校曾先後邀請中條山抗日前線下來的少將王子義、在綏遠抗日參戰的張瑞庭團長、國民黨監察院監察委員王陸一等人給師生作報告,以提高學生了解形勢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曾祖父還高薪從西北農學院聘請張東敏、樊成華等人來校任教。同時他還請來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如北大畢業的張大民(後改任教導主任)等人來校任教工作。為使親民職校的學生更好地掌握農林、水牧等實際知識,校董事會把學校門前的六十畝土地作為學校的實驗基地,並請農林專家馬麟瑞擔任校長。

1942年春,陝西省教育廳廳長王捷三來校視察,看到師生在田間上實驗課的情景時,高興地說:“這樣辦學好,學生能學真本事,不會成為書呆子。”離校前,王廳長向全體師生講了話,讚揚學校校風、學風俱佳,併為曾祖父住宅的門楣上題寫了“椷(讀jian,容納之意)樸作人”的匾額,頌揚曾祖父把為國育才作為己任,培育出了眾多人才。

1945年春,日寇進犯河南,開封失守,開封女中(現開封25中)400餘名學生懷著對日寇的刻骨仇恨,在校長的帶領下流落到西安,希望得到接納。在西安輾轉了十多天,師生們早已是飢寒交迫。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未有人接納。曾祖父聞聽後,懷著同仇敵愾之情、民族同情之心,親自到西安,找到了當時省政府主席蔣鼎文,表明願伸出援手,接納並歡迎開封女中學生入住本校,繼續學業。

1946年,曾祖父報請國民黨縣政府,將親民職校收為公立學校。至此,學校由私立改為公立。學校更名為“扶風縣豆會農業職業學校”。

多年來,親民職校培養了很多人才。據統計,1943到1949年共畢業七屆上千名初中畢業生,學校為扶風特別是扶風北鄉一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牟玲生(陝西省委原副書記)、白清楨(陝西省委黨校教授)等,均是該校學生。

1949年10月前,親民職校高小畢業的學生共有九屆十八班九百名;初中畢業生六屆十一班五百五十名。扶風解放後,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制並更名為扶風縣天度區第二完全小學;1958年改名為扶風縣豆會初級中學,後改為豆會高級中學,這所高中一直辦到1994年。

(來源:2018年03月04西安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