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都不盡然,比如第一二條,在北宋建國初期可能成立,可到了北宋中期,尤其澶淵之盟之後,社會已經安定大家也都接受了權利繼承的合法性,王安石變法財政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再說經濟優勢,西安和洛陽都是大運河的可以抵達的地方,可這件事兒為什麼也沒有提上日程呢?

我覺得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意識形態原因,或者說由於意識形態導致的決策成本太高的原因。

怎麼說呢?當年趙匡胤其實是想過遷都的,他自己就說過:“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趙匡胤當年想找一個山河險要之地作為國都,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兵來拱衛京都,天下就可以安定。

結果把這事兒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時候,首先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同志就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天下安定“在德不在險”。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無論趙光義當初說這句話是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還是發自內心的政治見解,這句說對於一個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政權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在上一期講曲阜的時候也提到過,孔子對“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世人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嘛。

所以,遷都這件事兒在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當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這句極具政治正確意味口號的時候,事實上遷都的決策成本就變得非常的高,因為你需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桎梏,而且還需要在士大夫層面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看,後來宋高宗趙構一直把杭州定為臨安,不敢給一個正式國都的稱號,也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上佔位。再到400年之後的明朝,崇禎皇帝眼看著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城下,召開了幾次會議想把首都遷到南京,遲遲不能做決定,結果煤山自縊。遇到的其實是同樣問題。

OK,發一點小感慨,說得有點多,話題還是拉回來。按照套路,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封這座城市。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都不盡然,比如第一二條,在北宋建國初期可能成立,可到了北宋中期,尤其澶淵之盟之後,社會已經安定大家也都接受了權利繼承的合法性,王安石變法財政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再說經濟優勢,西安和洛陽都是大運河的可以抵達的地方,可這件事兒為什麼也沒有提上日程呢?

我覺得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意識形態原因,或者說由於意識形態導致的決策成本太高的原因。

怎麼說呢?當年趙匡胤其實是想過遷都的,他自己就說過:“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趙匡胤當年想找一個山河險要之地作為國都,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兵來拱衛京都,天下就可以安定。

結果把這事兒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時候,首先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同志就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天下安定“在德不在險”。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無論趙光義當初說這句話是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還是發自內心的政治見解,這句說對於一個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政權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在上一期講曲阜的時候也提到過,孔子對“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世人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嘛。

所以,遷都這件事兒在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當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這句極具政治正確意味口號的時候,事實上遷都的決策成本就變得非常的高,因為你需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桎梏,而且還需要在士大夫層面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看,後來宋高宗趙構一直把杭州定為臨安,不敢給一個正式國都的稱號,也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上佔位。再到400年之後的明朝,崇禎皇帝眼看著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城下,召開了幾次會議想把首都遷到南京,遲遲不能做決定,結果煤山自縊。遇到的其實是同樣問題。

OK,發一點小感慨,說得有點多,話題還是拉回來。按照套路,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封這座城市。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鹹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特色民俗有豫劇(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於此)。朱仙鎮木板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還有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等。

著名景點有: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宋都御街、鐵塔公園、繁塔、山陝甘會館、大宋武俠城、天波楊府、禹王臺公園、中國翰園碑林、大相國寺、朱仙鎮岳飛廟、包公祠、大宋御河等等。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都不盡然,比如第一二條,在北宋建國初期可能成立,可到了北宋中期,尤其澶淵之盟之後,社會已經安定大家也都接受了權利繼承的合法性,王安石變法財政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再說經濟優勢,西安和洛陽都是大運河的可以抵達的地方,可這件事兒為什麼也沒有提上日程呢?

我覺得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意識形態原因,或者說由於意識形態導致的決策成本太高的原因。

怎麼說呢?當年趙匡胤其實是想過遷都的,他自己就說過:“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趙匡胤當年想找一個山河險要之地作為國都,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兵來拱衛京都,天下就可以安定。

結果把這事兒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時候,首先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同志就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天下安定“在德不在險”。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無論趙光義當初說這句話是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還是發自內心的政治見解,這句說對於一個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政權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在上一期講曲阜的時候也提到過,孔子對“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世人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嘛。

所以,遷都這件事兒在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當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這句極具政治正確意味口號的時候,事實上遷都的決策成本就變得非常的高,因為你需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桎梏,而且還需要在士大夫層面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看,後來宋高宗趙構一直把杭州定為臨安,不敢給一個正式國都的稱號,也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上佔位。再到400年之後的明朝,崇禎皇帝眼看著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城下,召開了幾次會議想把首都遷到南京,遲遲不能做決定,結果煤山自縊。遇到的其實是同樣問題。

OK,發一點小感慨,說得有點多,話題還是拉回來。按照套路,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封這座城市。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鹹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特色民俗有豫劇(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於此)。朱仙鎮木板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還有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等。

著名景點有: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宋都御街、鐵塔公園、繁塔、山陝甘會館、大宋武俠城、天波楊府、禹王臺公園、中國翰園碑林、大相國寺、朱仙鎮岳飛廟、包公祠、大宋御河等等。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煉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尋找它的歷史氣質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幅畫和一本書,畫當然不用說了,我想大家也都能想到,就是張擇端畫得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多說一嘴哈,那年故宮在武英殿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我是知道的,當時號稱排隊排5小時。其實從這件事兒可以看出,我們一些傳統文化藝術類IP是很有市場號召力的。

再說書,書呢,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一點,就是兩宋之際孟元老寫得《東京夢華錄》。一書一畫描繪的都是當時開封的繁華,其實《東京夢華錄》的記錄更為詳實,對於歷史研究價值來講也更高。

隨便念一段:“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僕數十年爛賞迭遊,莫知厭足。”

我相信大家能體會到那種安華與富足,出於時間考慮我就不翻譯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開封是一個有幾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如果橫向比較一下的話,同時期英國的倫敦只是個1萬多人的小縣城而已。

經濟發達也令人髮指,我記得看過一條數據,好像是美國那個加州學派考證的,據說北宋的GDP佔到當時全球GDP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當然,關於這一點爭議很大,我們只是粗淺的做一個參考。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宋朝還大搞福利制度,婦女懷孕發糧食補貼叫胎養令;鰥寡孤獨、貧困不能自存的,月給口糧,病者給醫藥,死後予以安葬,費用都由國家出的叫居養院;救助病患,控制傳染病的叫安濟坊;收容老幼貧民的叫福田院;政府搞的官學不僅免費,而且“上大學”還有助學金;政府建設並負責管理維護,低價租給老百姓的“廉租房”叫樓店務;免費的公共墓地叫漏澤園等等。

說實話這不就是今天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歐洲那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嘛,所以今天很多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嚮往的朝代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當然,文化娛樂生活就更豐富了,什麼青樓妓館,瓦子勾欄絕對滿足你夜生活的一切需求,“清明上河圖”也大量描繪了這些內容,大家腦補,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說了這麼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感受,一句話,在我看來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與歷史氣質其實是一體的——就是以“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北宋時期的世俗美好與繁華氣象。注意,我說得是北宋,如果是南宋的話,事實上這種繁華就轉移到了杭州,這之前我們也聊過。

如果我們一定要再簡單歸納一下的話,核心文化元素就是“清明上河圖”,歷史氣質呢,就是“清明上河圖” 所描繪的文盛富足的北宋。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都不盡然,比如第一二條,在北宋建國初期可能成立,可到了北宋中期,尤其澶淵之盟之後,社會已經安定大家也都接受了權利繼承的合法性,王安石變法財政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再說經濟優勢,西安和洛陽都是大運河的可以抵達的地方,可這件事兒為什麼也沒有提上日程呢?

我覺得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意識形態原因,或者說由於意識形態導致的決策成本太高的原因。

怎麼說呢?當年趙匡胤其實是想過遷都的,他自己就說過:“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趙匡胤當年想找一個山河險要之地作為國都,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兵來拱衛京都,天下就可以安定。

結果把這事兒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時候,首先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同志就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天下安定“在德不在險”。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無論趙光義當初說這句話是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還是發自內心的政治見解,這句說對於一個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政權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在上一期講曲阜的時候也提到過,孔子對“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世人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嘛。

所以,遷都這件事兒在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當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這句極具政治正確意味口號的時候,事實上遷都的決策成本就變得非常的高,因為你需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桎梏,而且還需要在士大夫層面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看,後來宋高宗趙構一直把杭州定為臨安,不敢給一個正式國都的稱號,也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上佔位。再到400年之後的明朝,崇禎皇帝眼看著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城下,召開了幾次會議想把首都遷到南京,遲遲不能做決定,結果煤山自縊。遇到的其實是同樣問題。

OK,發一點小感慨,說得有點多,話題還是拉回來。按照套路,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封這座城市。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鹹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特色民俗有豫劇(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於此)。朱仙鎮木板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還有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等。

著名景點有: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宋都御街、鐵塔公園、繁塔、山陝甘會館、大宋武俠城、天波楊府、禹王臺公園、中國翰園碑林、大相國寺、朱仙鎮岳飛廟、包公祠、大宋御河等等。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煉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尋找它的歷史氣質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幅畫和一本書,畫當然不用說了,我想大家也都能想到,就是張擇端畫得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多說一嘴哈,那年故宮在武英殿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我是知道的,當時號稱排隊排5小時。其實從這件事兒可以看出,我們一些傳統文化藝術類IP是很有市場號召力的。

再說書,書呢,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一點,就是兩宋之際孟元老寫得《東京夢華錄》。一書一畫描繪的都是當時開封的繁華,其實《東京夢華錄》的記錄更為詳實,對於歷史研究價值來講也更高。

隨便念一段:“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僕數十年爛賞迭遊,莫知厭足。”

我相信大家能體會到那種安華與富足,出於時間考慮我就不翻譯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開封是一個有幾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如果橫向比較一下的話,同時期英國的倫敦只是個1萬多人的小縣城而已。

經濟發達也令人髮指,我記得看過一條數據,好像是美國那個加州學派考證的,據說北宋的GDP佔到當時全球GDP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當然,關於這一點爭議很大,我們只是粗淺的做一個參考。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宋朝還大搞福利制度,婦女懷孕發糧食補貼叫胎養令;鰥寡孤獨、貧困不能自存的,月給口糧,病者給醫藥,死後予以安葬,費用都由國家出的叫居養院;救助病患,控制傳染病的叫安濟坊;收容老幼貧民的叫福田院;政府搞的官學不僅免費,而且“上大學”還有助學金;政府建設並負責管理維護,低價租給老百姓的“廉租房”叫樓店務;免費的公共墓地叫漏澤園等等。

說實話這不就是今天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歐洲那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嘛,所以今天很多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嚮往的朝代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當然,文化娛樂生活就更豐富了,什麼青樓妓館,瓦子勾欄絕對滿足你夜生活的一切需求,“清明上河圖”也大量描繪了這些內容,大家腦補,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說了這麼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感受,一句話,在我看來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與歷史氣質其實是一體的——就是以“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北宋時期的世俗美好與繁華氣象。注意,我說得是北宋,如果是南宋的話,事實上這種繁華就轉移到了杭州,這之前我們也聊過。

如果我們一定要再簡單歸納一下的話,核心文化元素就是“清明上河圖”,歷史氣質呢,就是“清明上河圖” 所描繪的文盛富足的北宋。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這裡面呢,我要說一點,在開頭我們也介紹了開封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上數次毀城重建的悲愴。怎麼說呢,從大歷史的宏觀角度上放眼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其實也是這麼走過來的,無論什麼樣的苦難都不能瓦解我們對腳下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的眷戀以及對世俗生活的熱愛。

所以,今天再看開封這座城市,依然是繁花似錦莊嚴絢爛,實際上它是映襯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背景在裡面的。

說得有點遠,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當我們確定了核心文化元素與城市歷史氣質之後,如果要落地到城市旅遊IP的設計上來,其實也簡單,就是圍繞“清明上河圖”做提煉與再設計。

事實上“清明上河圖”作為一個大IP很多藝術家都進行過再創作,但大多數都是藝術形式的創新,比如用竹編復原的,用刺繡復原的,我還看過用木雕的形式復原的。

但如果作為一款IP形象的話,其實是要加入更多的形象設計在裡面,而且不是整體復原,而是就幾類形象,比如士農工商、藝伎、小孩等等,每一類提煉出一個形象來,然後我們進行一個IP組合。當我們有了具體的IP之後,故事內容與衍生開發就是順利成章的事兒了。

當然,我們今天講得主要是思考的方法與路徑,屬於道的層面,落實到具體的設計層面,還是需要專業的設計師來完成,這一點也是我反覆強調的。

OK,今天就講到這裡,我是老聶,歡迎和我交流。



主講人:聶凡鼎(中國IP第一課 主講人)

中國IP商學院 院長&首席文化官;藝窩瘋CEO;九麥文旅集團 董事長;


"

上一期我們講了曲阜,這一期我們講一講開封。中國首批國際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兩個,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開封,都是古都,都是中原文明發祥之地。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個人喜歡讀點歷史,洛陽與開封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厚重的一頁,王安石寫詩,“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而開封呢,“黃河氾濫幾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

除了1127年的靖康之變,幾千年來的水患將這座古城無數次沖刷掩埋、重建,今天的開封城,其實是城摞城疊起來的,1981年考古發現,開封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是國都、2座是省城、1座是中原重鎮。

今天你開封旅遊,到龍亭公園,會看到一幅對聯: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鑑,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樑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真是讓人感慨。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在這裡咱們扯一個閒篇,我在網上看過一條資料,有人統計,在新中國建國前2500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被淹沒7次,黃河重大的改道達26次之多。

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還是因為戰爭人為的水患,比如公元前225年,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大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魏國的國都),徹底把城市變成一片澤國。

後來1642年明末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久攻不下,掘黃河水水淹開封,古城再次被毀。不過明末這事兒呢,目前成了一個歷史懸案,有學者考據可能掘開黃河的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明朝守城將領。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種悲愴。

那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既然開封這座城市明明頭頂懸著一條黃河(黃河水位比城高),非常不利於據守,卻依然可以作為八朝古都,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呢?尤其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石敬瑭的哥們把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河北北京一代送給了遼國。

失去了長城屏障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除了一條黃河,就是一片平原,這其中隱藏的危機大概每個人都能看到,可趙宋王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選擇遷都呢?

關於這一點,我也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一是成本太高,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其實也想過遷都,但國家初定財力有限,遷都工程浩大,貿然上馬會給百姓造成負擔。

二是權利鬥爭,因為宋朝第二代君主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有點得位不正,而他個人的親信勢力主要在汴梁(就是開封),如果離開這裡恐怕遭遇不測。

三是經濟優勢,開封這個地方是隋唐大運河鏈接黃河的重要樞紐,漕運便利,南方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調運過來,這樣的話,經濟可以得到保障。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都不盡然,比如第一二條,在北宋建國初期可能成立,可到了北宋中期,尤其澶淵之盟之後,社會已經安定大家也都接受了權利繼承的合法性,王安石變法財政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再說經濟優勢,西安和洛陽都是大運河的可以抵達的地方,可這件事兒為什麼也沒有提上日程呢?

我覺得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意識形態原因,或者說由於意識形態導致的決策成本太高的原因。

怎麼說呢?當年趙匡胤其實是想過遷都的,他自己就說過:“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這樣的話,也就是說趙匡胤當年想找一個山河險要之地作為國都,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兵來拱衛京都,天下就可以安定。

結果把這事兒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時候,首先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同志就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天下安定“在德不在險”。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無論趙光義當初說這句話是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還是發自內心的政治見解,這句說對於一個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政權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在上一期講曲阜的時候也提到過,孔子對“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世人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嘛。

所以,遷都這件事兒在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問題。

當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這句極具政治正確意味口號的時候,事實上遷都的決策成本就變得非常的高,因為你需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桎梏,而且還需要在士大夫層面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看,後來宋高宗趙構一直把杭州定為臨安,不敢給一個正式國都的稱號,也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上佔位。再到400年之後的明朝,崇禎皇帝眼看著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城下,召開了幾次會議想把首都遷到南京,遲遲不能做決定,結果煤山自縊。遇到的其實是同樣問題。

OK,發一點小感慨,說得有點多,話題還是拉回來。按照套路,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封這座城市。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鹹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特色民俗有豫劇(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於此)。朱仙鎮木板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還有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等。

著名景點有: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宋都御街、鐵塔公園、繁塔、山陝甘會館、大宋武俠城、天波楊府、禹王臺公園、中國翰園碑林、大相國寺、朱仙鎮岳飛廟、包公祠、大宋御河等等。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煉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尋找它的歷史氣質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幅畫和一本書,畫當然不用說了,我想大家也都能想到,就是張擇端畫得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多說一嘴哈,那年故宮在武英殿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我是知道的,當時號稱排隊排5小時。其實從這件事兒可以看出,我們一些傳統文化藝術類IP是很有市場號召力的。

再說書,書呢,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一點,就是兩宋之際孟元老寫得《東京夢華錄》。一書一畫描繪的都是當時開封的繁華,其實《東京夢華錄》的記錄更為詳實,對於歷史研究價值來講也更高。

隨便念一段:“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僕數十年爛賞迭遊,莫知厭足。”

我相信大家能體會到那種安華與富足,出於時間考慮我就不翻譯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開封是一個有幾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如果橫向比較一下的話,同時期英國的倫敦只是個1萬多人的小縣城而已。

經濟發達也令人髮指,我記得看過一條數據,好像是美國那個加州學派考證的,據說北宋的GDP佔到當時全球GDP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當然,關於這一點爭議很大,我們只是粗淺的做一個參考。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宋朝還大搞福利制度,婦女懷孕發糧食補貼叫胎養令;鰥寡孤獨、貧困不能自存的,月給口糧,病者給醫藥,死後予以安葬,費用都由國家出的叫居養院;救助病患,控制傳染病的叫安濟坊;收容老幼貧民的叫福田院;政府搞的官學不僅免費,而且“上大學”還有助學金;政府建設並負責管理維護,低價租給老百姓的“廉租房”叫樓店務;免費的公共墓地叫漏澤園等等。

說實話這不就是今天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歐洲那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嘛,所以今天很多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嚮往的朝代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當然,文化娛樂生活就更豐富了,什麼青樓妓館,瓦子勾欄絕對滿足你夜生活的一切需求,“清明上河圖”也大量描繪了這些內容,大家腦補,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說了這麼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感受,一句話,在我看來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元素與歷史氣質其實是一體的——就是以“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北宋時期的世俗美好與繁華氣象。注意,我說得是北宋,如果是南宋的話,事實上這種繁華就轉移到了杭州,這之前我們也聊過。

如果我們一定要再簡單歸納一下的話,核心文化元素就是“清明上河圖”,歷史氣質呢,就是“清明上河圖” 所描繪的文盛富足的北宋。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這裡面呢,我要說一點,在開頭我們也介紹了開封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上數次毀城重建的悲愴。怎麼說呢,從大歷史的宏觀角度上放眼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其實也是這麼走過來的,無論什麼樣的苦難都不能瓦解我們對腳下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的眷戀以及對世俗生活的熱愛。

所以,今天再看開封這座城市,依然是繁花似錦莊嚴絢爛,實際上它是映襯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背景在裡面的。

說得有點遠,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當我們確定了核心文化元素與城市歷史氣質之後,如果要落地到城市旅遊IP的設計上來,其實也簡單,就是圍繞“清明上河圖”做提煉與再設計。

事實上“清明上河圖”作為一個大IP很多藝術家都進行過再創作,但大多數都是藝術形式的創新,比如用竹編復原的,用刺繡復原的,我還看過用木雕的形式復原的。

但如果作為一款IP形象的話,其實是要加入更多的形象設計在裡面,而且不是整體復原,而是就幾類形象,比如士農工商、藝伎、小孩等等,每一類提煉出一個形象來,然後我們進行一個IP組合。當我們有了具體的IP之後,故事內容與衍生開發就是順利成章的事兒了。

當然,我們今天講得主要是思考的方法與路徑,屬於道的層面,落實到具體的設計層面,還是需要專業的設計師來完成,這一點也是我反覆強調的。

OK,今天就講到這裡,我是老聶,歡迎和我交流。



主講人:聶凡鼎(中國IP第一課 主講人)

中國IP商學院 院長&首席文化官;藝窩瘋CEO;九麥文旅集團 董事長;


開封城市旅遊IP打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