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假若鄧世昌來指揮北洋水師,那戰爭將是什麼結果?


甲午戰爭中,假若鄧世昌來指揮北洋水師,那戰爭將是什麼結果?


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東溝一戰,北洋艦隊沉沒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共5艘軍艦,但是,這其中,超勇、揚威、廣甲三艦,都是老舊的戰艦,甚至是木殼的老艦,在海戰中基本是充數的角色,本來就是計劃中準備淘汰的老艦;這三艦的損失,對北洋艦隊僅僅傷其皮毛而已。真正有影響的損失,是致遠艦和經遠艦的沉沒,這兩艦都是2000噸以上的進口主力鐵甲巡洋艦,兩艦的損失對士氣確實打擊很大。

但是北洋艦隊仍然保留有六七艘鐵甲巡洋艦,特別是定遠和鎮遠的存在,完全稱得上是“主力尚存”!其他各艦雖然在大東溝海戰中多少受了一些“皮外傷”,但艦隊可回旅順船塢快速修理。事實上日本聯合艦隊各艦由於裝甲較薄,受傷程度比北洋回港的各艦更深,但是日方十幾日就修理完畢。

旅順口海軍基地和船塢,前後花費白銀數千萬兩,設施完善,防衛堅固,北洋提督丁汝昌事實上也是在此修理完剩餘軍艦後,就率全艦隊躲進威海衛“保船”,既不敢再巡海殲敵,也棄旅順於不顧,在遼東花園口登陸的日本陸軍迅速拿下旅順,日方海軍到達旅順口外才發現,基地裡早就升起了膏藥旗!

甲午戰爭中,假若鄧世昌來指揮北洋水師,那戰爭將是什麼結果?


北洋艦隊完全放棄制海權,在威海衛坐以待斃!艦隊一旦被敵人堵在母港,失敗結局基本就註定了;到底是李鴻章讓丁汝昌保船,還是丁汝昌自己死心塌地的在威海衛保船,過去的說法是普遍指向李鴻章,但現在更多的證據表明:在戰爭末期,李鴻章數次電報催促丁汝昌從威海衛出戰,但丁汝昌似乎已經心灰意冷。

丁汝昌的“保船等死”思想,才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全面戰敗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大東溝海戰失利,導致北洋的覆滅和甲午戰爭的全面失敗。北洋艦隊指揮旗被打掉後,致遠艦的管帶鄧世昌首先升起司令旗,但立即招來日軍遊擊分隊幾條艦的火力圍攻,致遠中炮迅速傾斜,自身炮彈也耗盡了。鄧世昌開足馬力想拼死撞沉日方最凶猛的新艦吉野。事實上以致遠的航速,就是不受傷也不可能追上吉野,兩者正常航速都有近十節的差距,這個不是管帶勇敢就能追的上的。

瀚海狼山曾經完整的分析過,甲午戰敗和大東溝海戰失敗是系統的失敗,並不是換具體的人就能變全勝,當然,換人如換刀,肯定會有不同的結果。

具體來說,大東溝海戰中若鄧世昌指揮,會有所不同,實際上在定遠的信號旗被日軍炮灰打掉後,鄧世昌曾經在致遠艦上首先升起了司令旗,非但沒有立即改善北洋隊形,反倒立即招來了日本遊擊艦隊的4艦圍攻。

甲午戰爭中,假若鄧世昌來指揮北洋水師,那戰爭將是什麼結果?


可見鄧世昌有統帥全軍和敵人拼死一戰的勇氣,但是在有方伯謙這種屢次戰場脫逃的同僚的情況下,鄧世昌的司令旗根本就指揮不動任何人。北洋艦隊事先也顯然沒有第二個指揮中心的預案。北洋艦隊作為李鴻章淮軍私人勢力的這個前提,也決定了他的人才選拔機制是失效的。“勇者太勇,怯者太怯”,像鄧世昌這種勇將畢竟是少數,很難被提拔到提督的位置上。

當然,若鄧世昌當時是水師提督,和丁汝昌交換位置,本人在定遠上,起碼可以挺過這一戰,然後回旅順緊急維修和補充彈藥給養後會再用主力6艦巡海迎敵,日本聯合艦隊絕不會贏得那麼容易,更不會在威海衛坐以待斃。這與個人性格直接有關。以鄧世昌的英勇,絕對會再出海尋找戰機,大清的局面會好的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