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海灣明珠”—科威特城之戰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精銳力量“麥地那”裝甲師攻入科威特城,僅僅26天之後,伊軍就佔領科威特全境,薩達姆隨即向世界宣佈: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遠在沙特阿拉伯的科威特王室悲痛萬分,昔日淪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一幕似乎又要重演。然而僅僅半年之後,伊軍就輸掉了科威特城之戰,薩達姆吞併科威特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作戰背景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幾乎耗費了佔其國民生產總值1/3的資財,科威特作為其“友好鄰邦”,向其資助超過600億美元。然而伊方為了擴軍備戰,不斷向世界其他國家借債,短短兩年時間就產生了1000億美元的外債。就在此時,國際油價下跌,長期依賴石油貿易的伊拉克不僅無法繼續維持其戰爭機器,甚至在戰後重建、發展國民經濟方面也是困難重重、步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薩達姆為了轉移國內的經濟危機,把目光瞄準了石油儲量高達1980億桶、號稱“海灣明珠”的伊南部小國科威特。由於長期缺少戰爭威脅,科威特只保留了不到兩萬人的常備軍,且武器裝備、訓練水平均不能和伊軍匹敵。短短20多天,科威特全境即告陷落,王室成員流亡海外。

作戰經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徑遭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譴責,並且觸犯了以美國為首的許多西方國家的實際利益。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通過660號決議,決定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安理會又迅速通過了10多個決議,並且在11月25日的決議中規定: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是1991年1月15日。然而,伊拉克方面不為所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決定通過軍事手段迫使伊拉克撤軍。

奪取“海灣明珠”—科威特城之戰

兩伊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黑洞”小組做計劃,聯指機構鑄“盾牌”。美國為了應對海灣局勢的發展,早在伊軍剛剛入侵科威特的時候就著手製定作戰計劃。美國空軍主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特別助理沃登上校,領導組建了一個由美國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參謀人員組成的“黑洞”小組,專司此職。他們首先制定了“霹靂”空中戰役計劃。該計劃要求戰鬥一開始就投入幾乎全部的空中力量,形成壓倒性的空中優勢,打擊伊軍要害部位。

根據“霹靂”計劃的具體要求,“黑洞”小組明確了5個基本作戰目標:孤立薩達姆政權並使之垮臺;奪取並保持空中優勢;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系統;剝奪伊軍的軍事進攻能力;摧毀部署在科威特的伊軍裝甲力量。同時,為了配合正在醞釀當中的美軍主要作戰思想,“黑洞”小組竭力制定一個陸、海、空、天、電磁等多種力量緊密配合的空中戰役計劃,以達到“近乎完美的初戰效果”。

為了使聯合部隊在作戰過程中協調一致,發揮整體作戰效能,多國部隊還建立了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1990年8月中旬,多國部隊建立了以美軍和沙特軍隊為首的兩大平行指揮體系:美軍方面,由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負責,指揮以美軍為主的西方國家軍隊;沙特軍隊方面,由其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負責,指揮所有阿拉伯部隊。雙方搭建實時的信息共享和組織指揮機制,同時負責戰場上的組織、協調和戰術行動控制。

在成立聯合指揮機構的同時,多國部隊展開了代號為“沙漠盾牌”的大規模兵力部署行動。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多國部隊在海灣地區的兵力就達到70萬人,包括飛機3510架、坦克2900多輛、裝甲車2200多輛、火炮1700多門、大中艦艇近400艘。這些人員和裝備通過海空等多種運輸手段源源不斷地到達海灣地區,形成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集結和部署。

“巴比倫雄獅”築防線,“左勾拳”打懵薩達姆。面對美軍不斷增兵和積極備戰的形勢,包括薩達姆在內的伊拉克高層意識到,要想把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穩固的成果,眼下這一關就是要守住科威特。但是,守住這一瀕海的彈丸小國談何容易,科威特境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城市,幾乎沒有山脈、河流,戰役兵力容量極小,根本擺不下伊拉克的大規模裝甲部隊。薩達姆決心在科威特外圍做做文章,增加防禦縱深,在沙漠上創造防守奇蹟。

伊軍隨即制定了縱深梯次的防禦配置計劃,從科沙、伊沙邊境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內,設置3道防線:第1道防線沿科沙、伊沙邊境設置,兵力近30萬,以裝甲部隊為主;第2道防線在科威特中部,由15萬精銳的輕型突擊部隊組成,並修築了一道由許多邊長為2000米的三角形陣地組成的“沙漠要塞”,橫跨科威特中部;第3道防線設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邊境一帶,由其戰鬥力最強的共和國衛隊在此擔任戰略預備隊,負責阻止多國部隊的地面力量進入伊拉克境內。

奪取“海灣明珠”—科威特城之戰

美軍沙漠盾牌行動中的主戰坦克群

1991年1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最後撤軍期限剛過兩天,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武裝直升機群就趁著夜色,突襲了伊拉克南部邊境的裝甲兵團,海灣戰爭就此打響。緊接著,就是長達38天的空襲行動,而在這期間,多國部隊的地面力量幾乎沒有任何行動,這一表現招來了部分軍事專家的質疑,甚至有人將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說成是“膽小鬼”。

孰不知,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正在醞釀一次“左勾拳”行動。以大規模的登陸佯動和部分兵力從沙特邊境正面突破,牽制伊軍主力,並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區推進;集中裝甲部隊主力,與空降兵快速突擊力量相配合,從伊軍防禦的側翼向巴士拉方向實施大縱深迂迴,力求全殲伊軍主力,收復科威特。參聯會主席鮑威爾將這一戰法稱為“先切後吃”。

首先發起進攻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身著防護服的陸戰隊士兵乘坐裝甲輸送車快速越過科沙邊境,在直升機和遙控飛行器的引導下衝向伊軍障礙工事的薄弱地帶。與此同時,位於左翼的陸戰隊第2師也加入戰鬥。他們以營為單位向前實施縱隊推進,很快突破了伊軍的第1道防線。大批伊軍部隊被美軍強大的空中火力和地面突擊兵力擊垮,到處都是揮舞白旗、舉手投降的伊軍士兵。開戰當日,陸戰隊就擊敗了3個伊軍步兵師,深入科威特境內達32千米。

在正面戰場打響的同時,向西500千米的臘夫哈地區,美軍的第18空降軍也向伊軍兵力空虛的西部防區發起了進攻。但是,直到深入縱深70千米的地方,他們才遭到伊軍第45機械化師的抵抗。武裝直升機的火力迅速覆蓋了掩體內的伊軍裝甲車輛,這個機械化師旋即潰散,超過2500人被俘。擔任左翼主攻任務的美軍第7軍隨後也發起攻擊,與第18空降軍並肩北進,插入伊拉克縱深之後揮師向東,圓滿完成了“左勾拳”行動,切斷了伊拉克守軍的退路。

2月25日,薩達姆見大勢已去,下令撤軍。然而為時已晚,身處科威特的伊拉克守軍已無退路,幾乎全部繳械投降。2月27日上午,多國部隊從東、西兩線進入科威特城,剛剛重建的科威特部隊迅速奪占城內的主要政府機構。至此,科威特城之戰以多國部隊的圓滿勝利宣告結束,“海灣明珠”獲得了“解放”。

奪取“海灣明珠”—科威特城之戰

“沙漠盾牌”行動期間,一名穿戴防化裝備的敘利亞士兵在散兵坑內警戒

戰例點評

城市作戰往往是持久、殘酷等戰爭場面的代名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著名將領的成長之路中必定有幾次精彩出色的攻城略地或是固若金湯的守城作戰,當然也有許多人因為丟失一次城池而一蹶不振。伊軍的機械化部隊在短短的20多天內閃擊科威特全境,卻又在半年之後丟掉了所有的勝利果實,這其中有一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總結深思。

多維立體—未來城市作戰的主要特點。科威特城被稱作“海灣明珠”,除了因為其地下蘊藏著規模驚人的石油資源,國土面積狹小也是原因之一。而面對小小的科威特城,多國部隊制定了非常詳細的空中戰役計劃—“霹靂”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對伊拉克軍隊的各種作戰目標進行了逐點、多層、全面的分析論證,為實際作戰中的空襲行動奠定了基礎。

在多國部隊長達38天的空襲行動中,平均每天出動飛機2600多架次,最多的一天有3177架次。到地面作戰開始之前,伊拉克的空軍、地面炮兵、裝甲兵和主要工事已經遭受了毀滅性打擊,科威特城外圍的防禦力量幾近癱瘓,伊軍守衛部隊的軍心士氣也受到很大影響。

從伊拉克方面來看,其在戰前進行的各項防禦準備工作,均是從自身的地面部隊作戰角度來考慮,基本上沒有對來自空中的威脅做出有效應對。縱觀歷史上比較成功的城市防禦作戰,比如二戰期間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越戰期間的順化城市保衛戰等,防禦一方都在爭奪制空權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從而確保地面部隊免受空中威脅。多國部隊在奪取制空權後,運用各種高科技武器支援地面行動,比如預警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等,不僅精確地鎖定了伊軍位置,而且基本上癱瘓了伊軍的指揮鏈路。

此外,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點穴式”的打擊基本摧毀了伊軍的城市防禦體系。多國部隊空軍在作戰中大量使用激光制導炸彈、巡航導彈和高速反輻射導彈,對伊軍的指揮所、炮陣地、通信樞紐和雷達站等重點目標進行了精確打擊。這使得伊軍的城市防禦體系難以維持,戰鬥伊始便失去先機。

奪取“海灣明珠”—科威特城之戰

1991年2月,薩達姆命令伊軍撤離科威特前點燃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並向海中傾洩原油

由外而內—未來城市作戰的一般進程。城市外圍的爭奪戰,往往左右著戰鬥進程。進攻一方只有在基本掃清外圍防禦力量的前提下,才能對城市核心部分發動較為有效的攻擊,不然很有可能造成腹背受敵、首尾難顧的尷尬處境。

科威特地處沙漠地帶,地勢低窪平坦,能夠依險而守的外圍地帶不多。其城南的國際機場和城北的穆特拉山口分別是其兩個外圍防禦要點,只要奪取了這兩個要點,就可以控制伊軍退路、阻擋增援部隊。多國部隊在作戰過程中,首先攻擊這兩個要點,使科威特城成為一座孤城,守城部隊出不來,增援部隊進不去。

另外,多國部隊也十分注重在城市外圍進行有效的迂迴、穿插,不僅可以打亂敵軍的部署,還能夠在運動過程中對外圍工事進行包圍、殲滅,防止其進入城內進行防禦、增加攻城難度。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多國部隊在外圍有效地攻擊,使得伊軍很快潰散,到攻城階段只遇到了零星抵抗。

出其不意—未來城市作戰的關鍵所在。“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不管是進攻還是防禦,有效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抓住敵人的軟肋一擊斃命,是古往今來克敵制勝的重要途徑。在城市作戰中,防禦一方往往佔據比較明顯的地利優勢,倘若進攻一方始終按常理出牌,則很難取得有效的戰果。伊拉克在進攻科威特的過程中就用了“瞞天過海”,在敵人較為麻痺的節假日,將先頭部隊化裝成科威特軍隊,一舉突破科城。

多國部隊在確定主要的作戰思想時,也沒有墨守成規。他們一面命令海軍陸戰隊在正面佯攻,一面調動主要作戰力量進行大範圍迂迴,打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瞬間瓦解了伊軍的防禦力量。而薩達姆還是按照兩伊戰爭中對付伊朗的方法,挖戰壕、壘碉堡、埋地雷,表面上看起來固若金湯,但實際上不過是多國部隊眼中的擺設而已。假如伊軍能夠在防禦作戰中靈活機動、積極防禦,以要點堅守和運動殲敵相結合,出其不意地打擊多國部隊的一些重點目標,無疑會給進攻一方製造很大的麻煩。

心理攻勢—未來城市作戰的重要途徑。自古以來,城市防禦作戰中守城軍民的心理、意志,往往與武器裝備、排兵佈陣等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倘若守城軍民意志堅強、齊心協力,往往能夠守城克敵,反之則難以長期堅守。美軍在總結海灣戰爭的經驗中也提到這一點,“心理戰在城市聯合作戰的信息戰行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何種樣式的城市作戰,心理戰在戰役和戰術上都能發揮重要作用”“要擊垮敵人的意志和毅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心理戰,而不是有形的實際打擊”。

在科威特城之戰中,多國部隊充分利用其網絡、信息優勢,進行鍼對性極強的宣傳工作。不斷通過洩露假情報、發佈新聞照片、散佈失敗謠言等手段,消磨伊拉克方面的抵抗意志。比如1990年10月初,美軍在互聯網上公佈其海軍陸戰隊進行巷戰訓練的照片和視頻,還在電視新聞中反覆提到其多艘核動力航空母艦進入科威特附近海域,給伊拉克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通過廣播向伊拉克播放反政府節目,把數千個可以接收美國廣播的小型收音機散發到伊拉克境內,進行不間斷的輿論攻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多國部隊地面行動之前,伊軍僅叛變的人數就多達數百人,而在作戰過程中,更是出現了伊軍部隊整建制投降的情況。

版權聲明:本文刊載於《軍事文摘》雜誌2017年第11期,作者:週一 尹斐斐。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