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武帝武宗的朝代是要捱揍的,宋清兩朝為什麼都沒有武帝武宗?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開國太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武帝或者武宗都很有名,商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武侯武王多得數不清,西東兩漢出了兩個武帝: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曹魏司馬晉武帝也不少,死了的曹操還混了個魏武帝的諡號(廟號太祖);司馬炎有樣學樣,踢掉曹魏小皇帝之後,也得了個武皇帝的諡號(廟號晉世祖)。但是我們縱觀古代王朝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有兩個朝代既沒有武帝也沒有武宗,也不知道是沒來得及號稱武宗武帝就滅了國,還是有自知之明不好意思或者乾脆不敢言武——這兩個朝代就是宋朝清朝。

沒有武帝武宗的朝代是要捱揍的,宋清兩朝為什麼都沒有武帝武宗?

在解釋這兩個朝代為什麼沒有武帝武宗之前,咱們要先來簡短區分一下諡號和廟號:人們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喜歡稱諡號,比如劉邦,大家都叫他漢高祖,那是因為他的諡號是高皇帝,劉徹被稱為漢武帝,也是因為諡號孝武皇帝,劉秀也是這樣,“漢世宗”“漢世祖”倒很少有人提及。而到了唐朝,諡號越來越長,人們就只好稱呼更簡短好記的廟號了,比如李世民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到了宋徽宗那裡,諡號長達十六個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到了明朝,皇帝的諡號十七個字已經成了標配,想記也記不住,比如曾經被取消帝號的景泰帝朱祁鈺,後來也有十七個字的諡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這時候有人就要提出質疑了:你拿宋朝和清朝的廟號跟別的朝代廟號相比,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但是切莫著急,從唐朝以後咱們就比廟號也是可以的:唐朝有大家很熟悉的武宗李炎,元朝有武宗曲律可汗海山,明朝的武宗朱厚照更有名也更有爭議。而宋朝和清朝皇帝的廟號沒有一個叫武宗的,這樣一比較,標準就統一了:宋朝和清朝跟唐元明三朝相比,確實是在廟號中缺了個武字,而宋朝獨有的徽宗欽宗,後世一個都沒有(在宋徽宗趙佶之前,金國有一個徽宗叫完顏宗峻,在靖康元年的前兩年就死掉了)。

沒有武帝武宗的朝代是要捱揍的,宋清兩朝為什麼都沒有武帝武宗?

宋朝的君主(有時候不敢自稱皇帝)從趙匡胤開始,廟號分別是兩太(太祖太宗)領著一群宗: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端;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到玄燁,有點二八月亂穿衣的意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分擔太祖太宗,接下來“清成宗”多爾袞,然後又來了世祖福臨和聖祖玄燁。直到雍正以後,廟號才算走上正軌,全部稱宗:世、高、仁、宣、文、穆、德、獻(恭)。宋清兩朝的皇帝廟號列完了,果然是沒有一個武宗,而為了滿足某些人的要求,咱們再給清朝放寬一下標準,把從努爾哈赤開始、清朝人認可的諡號簡稱也列出來,請噴子把眼睛從腳後跟裡拿出來找一找,這裡面有沒有一個武字:高、文、義(多爾袞)、章、仁、憲、純、睿、成、顯、毅、景,最後一個被某些小辮子私下給了個諡號,大家都不承認,咱們也就不說了,反正也不是武。

沒有武帝武宗的朝代是要捱揍的,宋清兩朝為什麼都沒有武帝武宗?

筆者知道,腦袋後面和裡面都有辮子的人還抱著一絲希望:努爾哈赤就不能把武字追封追諡給前輩先祖嗎?這裡咱們就破滅 他們最後一點希望:努爾哈赤之前確實還有幾個“皇帝”,他們的廟號和諡號名字都加上,是這樣的: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兒(孟特穆)、清興祖直皇帝福滿、清景祖翼皇帝覺昌安、清顯祖宣皇帝塔克世。

羅列完宋朝和清朝皇帝廟號和諡號,咱們該來說一說宋朝和清朝為什麼既沒有武帝也沒有武宗了:首先我們要肯定地說,絕對不是來不及排到武帝武宗就滅亡了,因為南北兩宋朝延續三百年出頭,清朝也超過二百六十年。

既然不是來不及“上尊號”和“追諡”,那麼宋朝和清朝為什麼就沒有出過一個武帝武宗呢?筆者認為這要區別對待:宋朝偃武修文,奉行著花錢買平安的立國存身之道,皇帝和大臣都不認為武帝武宗是個好廟號諡號,所以哪一個皇帝也不肯給“先帝”上廟號為“武”。而清朝則不然,他們也打仗,曾經也很尚武,但是康熙和雍正這樣的比較有為或者十分有為之君,分別廟號諡號聖祖仁皇帝和世宗憲皇帝,還沒來得及叫武帝武宗。

沒有武帝武宗的朝代是要捱揍的,宋清兩朝為什麼都沒有武帝武宗?

到了乾隆之後,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打一場輸一場,好不容易出了個左宗棠在對外戰爭中取勝,但是卻被窩囊的皇帝和朝臣的議和之聲淹沒。所以稍微要點臉皮的大臣在研究“先帝”廟號諡號的時候,都不敢提那個武字: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可別糟踐武宗武帝這樣霸氣的廟號和諡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