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秦朝時的甄城(注意是甄字)

1、秦置甄城縣,治今縣北舊城。西漢改為鄄城縣,屬濟陰郡。三國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鄄城縣為濮陽郡治。

2、隋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濮州,治鄄城縣。北宋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以河患,遷濮州於王村,即今河南範縣西南濮城。清屬曹州府。

3、1912年濮州改濮縣。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省。1931年分濮縣黃河以南地區復置鄄城縣,治今縣址。1940年建立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鄆西專區。後幾經更改,於1944年建冀魯豫行政區八專區,鄄城屬之。4、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1958年屬濟寧專區。1959年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地區)。2000年菏澤地區撤銷,屬菏澤市。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秦朝時的甄城(注意是甄字)

1、秦置甄城縣,治今縣北舊城。西漢改為鄄城縣,屬濟陰郡。三國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鄄城縣為濮陽郡治。

2、隋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濮州,治鄄城縣。北宋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以河患,遷濮州於王村,即今河南範縣西南濮城。清屬曹州府。

3、1912年濮州改濮縣。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省。1931年分濮縣黃河以南地區復置鄄城縣,治今縣址。1940年建立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鄆西專區。後幾經更改,於1944年建冀魯豫行政區八專區,鄄城屬之。4、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1958年屬濟寧專區。1959年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地區)。2000年菏澤地區撤銷,屬菏澤市。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二、地名來歷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12公里舊城鎮。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秦朝時的甄城(注意是甄字)

1、秦置甄城縣,治今縣北舊城。西漢改為鄄城縣,屬濟陰郡。三國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鄄城縣為濮陽郡治。

2、隋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濮州,治鄄城縣。北宋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以河患,遷濮州於王村,即今河南範縣西南濮城。清屬曹州府。

3、1912年濮州改濮縣。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省。1931年分濮縣黃河以南地區復置鄄城縣,治今縣址。1940年建立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鄆西專區。後幾經更改,於1944年建冀魯豫行政區八專區,鄄城屬之。4、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1958年屬濟寧專區。1959年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地區)。2000年菏澤地區撤銷,屬菏澤市。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二、地名來歷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12公里舊城鎮。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孫臏浮雕

三、地名由甄(zhēn)到鄄的演變過程

(一)由甄到鄄的演變過程

1、“甄”原讀jiān,因避諱改讀zhēn

“甄”字現在讀作“真”,但古代讀作“絹”和“堅”。

莊綽在《雞肋編》大段引述了甄氏家譜,寫道:

後見甄氏舊譜,乃徹之祖屯田外郎履所記雲:以舜居陶甄之職,命為甄氏,皆通之後。而居中山者,於邯為近。按許慎《說文》,甄,陶也,從瓦,垔音,居延反。《吳書》孫堅入洛,屯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令人入井,探得傳國璽。堅以甄與己名相協,以為受命之符。則三國以前,未有音為之人切者矣。孫權即位,尊堅為武烈皇帝。江左諸儒為吳諱,故以陶甄之甄,因其音之相近者,轉而音真。……其後秦為世祖苻堅、隋為高祖楊堅,皆同吳音,暫避其諱……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秦朝時的甄城(注意是甄字)

1、秦置甄城縣,治今縣北舊城。西漢改為鄄城縣,屬濟陰郡。三國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鄄城縣為濮陽郡治。

2、隋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濮州,治鄄城縣。北宋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以河患,遷濮州於王村,即今河南範縣西南濮城。清屬曹州府。

3、1912年濮州改濮縣。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省。1931年分濮縣黃河以南地區復置鄄城縣,治今縣址。1940年建立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鄆西專區。後幾經更改,於1944年建冀魯豫行政區八專區,鄄城屬之。4、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1958年屬濟寧專區。1959年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地區)。2000年菏澤地區撤銷,屬菏澤市。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二、地名來歷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12公里舊城鎮。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孫臏浮雕

三、地名由甄(zhēn)到鄄的演變過程

(一)由甄到鄄的演變過程

1、“甄”原讀jiān,因避諱改讀zhēn

“甄”字現在讀作“真”,但古代讀作“絹”和“堅”。

莊綽在《雞肋編》大段引述了甄氏家譜,寫道:

後見甄氏舊譜,乃徹之祖屯田外郎履所記雲:以舜居陶甄之職,命為甄氏,皆通之後。而居中山者,於邯為近。按許慎《說文》,甄,陶也,從瓦,垔音,居延反。《吳書》孫堅入洛,屯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令人入井,探得傳國璽。堅以甄與己名相協,以為受命之符。則三國以前,未有音為之人切者矣。孫權即位,尊堅為武烈皇帝。江左諸儒為吳諱,故以陶甄之甄,因其音之相近者,轉而音真。……其後秦為世祖苻堅、隋為高祖楊堅,皆同吳音,暫避其諱……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莊綽這段不短的引述,其實是想運用甄徹祖父的家譜序和其曾祖墓誌銘這樣的本證來說明,作為姓氏的“甄”,本當讀作“堅”,是因為三國、前秦以及隋代的避諱,才改讀作“真”的。

宋代孫奕《示兒編》卷一八雲:“甄有二訓。音真者,陶甄也;音堅者,察也,免也。見於十七真、二仙韻中,粲然可考。”因此,“甄”字自古以來或許就有至少兩種讀音,不僅是出於魏晉以來的避諱。

《康熙字典》在“甄”字項下,就首列“堅”的讀音。舉的最早的例子是《楚辭·九思》:“鹿蹊兮,貒貉兮蟫蟫;鸇鷂兮軒軒,鶉䳺兮甄甄。”

其實。“甄”除了讀作“真”、“堅”的發音之外,作為地名還讀作“絹”。《康熙字典》“甄”的義項中就有這樣的`解釋:“(集韻)規掾切,音絹。同鄄。衛地。今齊隂鄄城或作甄。《史記·齊太公世家》: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杜預曰:甄,衛地。今東郡甄城也。又《田敬仲·完世家》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注)正義曰:甄,音絹。即濮州甄城縣北。”

由以上史料可知, “鄄”原為“甄(juan),會意字,從西、土、瓦,居延切,讀絹。本義為陶、製陶、製陶人, 製陶機械,製陶原料等等。而其地名一義,倒是後來“甄”字由於避諱等原因,讀音延生為讀“真”。這一音讀的出現,“甄”、“鄄”兩字便由同音、同義的異體字, 變成了形、音、義三個方面都毫不相關的兩個字了。而現代漢語字典、詞典也根據字音的演變, 移花接木,把原甄(juàn)字的本義、轉義及引申義,除了地名之外,都列在了“甄(zhēn)字 之下。

(二)甄城改為鄄城的歷史依據

關於甄城改鄄城,據出土文物以及正史史料考據秦始置甄城縣,至少到晉朝仍作甄城而非鄄城,之後約在南朝時期與唐之間改甄城縣為鄄城縣。

"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政區圖

鄄(juàn)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省毗鄰,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人口80萬,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一、歷史沿革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秦朝時的甄城(注意是甄字)

1、秦置甄城縣,治今縣北舊城。西漢改為鄄城縣,屬濟陰郡。三國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鄄城縣為濮陽郡治。

2、隋屬東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濮州,治鄄城縣。北宋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以河患,遷濮州於王村,即今河南範縣西南濮城。清屬曹州府。

3、1912年濮州改濮縣。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省。1931年分濮縣黃河以南地區復置鄄城縣,治今縣址。1940年建立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鄆西專區。後幾經更改,於1944年建冀魯豫行政區八專區,鄄城屬之。4、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1958年屬濟寧專區。1959年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地區)。2000年菏澤地區撤銷,屬菏澤市。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二、地名來歷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12公里舊城鎮。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孫臏浮雕

三、地名由甄(zhēn)到鄄的演變過程

(一)由甄到鄄的演變過程

1、“甄”原讀jiān,因避諱改讀zhēn

“甄”字現在讀作“真”,但古代讀作“絹”和“堅”。

莊綽在《雞肋編》大段引述了甄氏家譜,寫道:

後見甄氏舊譜,乃徹之祖屯田外郎履所記雲:以舜居陶甄之職,命為甄氏,皆通之後。而居中山者,於邯為近。按許慎《說文》,甄,陶也,從瓦,垔音,居延反。《吳書》孫堅入洛,屯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令人入井,探得傳國璽。堅以甄與己名相協,以為受命之符。則三國以前,未有音為之人切者矣。孫權即位,尊堅為武烈皇帝。江左諸儒為吳諱,故以陶甄之甄,因其音之相近者,轉而音真。……其後秦為世祖苻堅、隋為高祖楊堅,皆同吳音,暫避其諱……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鄄城街景

莊綽這段不短的引述,其實是想運用甄徹祖父的家譜序和其曾祖墓誌銘這樣的本證來說明,作為姓氏的“甄”,本當讀作“堅”,是因為三國、前秦以及隋代的避諱,才改讀作“真”的。

宋代孫奕《示兒編》卷一八雲:“甄有二訓。音真者,陶甄也;音堅者,察也,免也。見於十七真、二仙韻中,粲然可考。”因此,“甄”字自古以來或許就有至少兩種讀音,不僅是出於魏晉以來的避諱。

《康熙字典》在“甄”字項下,就首列“堅”的讀音。舉的最早的例子是《楚辭·九思》:“鹿蹊兮,貒貉兮蟫蟫;鸇鷂兮軒軒,鶉䳺兮甄甄。”

其實。“甄”除了讀作“真”、“堅”的發音之外,作為地名還讀作“絹”。《康熙字典》“甄”的義項中就有這樣的`解釋:“(集韻)規掾切,音絹。同鄄。衛地。今齊隂鄄城或作甄。《史記·齊太公世家》: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杜預曰:甄,衛地。今東郡甄城也。又《田敬仲·完世家》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注)正義曰:甄,音絹。即濮州甄城縣北。”

由以上史料可知, “鄄”原為“甄(juan),會意字,從西、土、瓦,居延切,讀絹。本義為陶、製陶、製陶人, 製陶機械,製陶原料等等。而其地名一義,倒是後來“甄”字由於避諱等原因,讀音延生為讀“真”。這一音讀的出現,“甄”、“鄄”兩字便由同音、同義的異體字, 變成了形、音、義三個方面都毫不相關的兩個字了。而現代漢語字典、詞典也根據字音的演變, 移花接木,把原甄(juàn)字的本義、轉義及引申義,除了地名之外,都列在了“甄(zhēn)字 之下。

(二)甄城改為鄄城的歷史依據

關於甄城改鄄城,據出土文物以及正史史料考據秦始置甄城縣,至少到晉朝仍作甄城而非鄄城,之後約在南朝時期與唐之間改甄城縣為鄄城縣。

山東鄄城縣----孫臏故里

西晉《辟雍碑》拓片

1、文物依據

從出土的西漢文物《張家山漢簡》以及西晉的文物《辟雍碑》可見至少到晉朝時,依舊為甄城而非鄄城。

2、史料依據

南朝宋時史學家范曄在編寫《後漢書》時仍寫作甄城,唐時李賢作注稱:甄城(縣名,屬濟陰郡,今濮州縣也。“甄”今作“鄄”,音絹。)可見南朝宋時依舊是甄城,到了唐朝改成了鄄城。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