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柳枝搖曳的古城,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邊境,是一位大德高僧的故鄉,這裡曾經有魏武帝的屯兵。它就是扶柳故城,位於冀州城區西北方向14公里的小寨鄉扶柳城村,緊靠滏陽新河,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冀州小寨鄉這個地方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比冀州城還要早幾百年

北宋的《太平寰宇記》記載:扶柳城,“其地有扶澤,澤中多柳”。就是說,這座扶柳城,地勢低窪,湖澤漣漪,而且柳樹很多,柳枝搖曳。人們走路能扶著柳枝,故而取名“扶柳城”。直到北宋時這裡周圍還是一片湖泊,曾被訛稱為“蒲笠城”。

扶柳城,最早的歷史要追溯到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扶柳是中山國東部的一座城邑。《戰國策》載:公元前297年,“趙伐中山,取扶柳”。


冀州小寨鄉這個地方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此前,趙武靈王經歷了胡服騎射的政治軍事改革之後,趙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於是開始了滅中山的戰爭。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趁著中山王去世,趙國從南面出兵進攻中山,戰於房子(今高邑西南),遇到中山國頑強抵抗。

在此後的幾年中,趙國不斷在中山國周邊進攻,西面兵臨井陘關,北面陳兵恆山(今阜平縣大茂山),東面攻佔了扶柳城。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突然下令全面進攻,一舉剿滅中山,毀掉了中山國都城靈壽(今平山縣三汲),中山國從此在歷史上消滅了。其疆域全部歸入趙國。

從這段歷史來看,扶柳城是冀州市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在410個行政村中也是最早的城鎮,比冀州城還要早幾百年。


冀州小寨鄉這個地方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扶柳是劉秀的福地

大約在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結束了楚漢之爭,平定了河北,真正建立了西漢統一的政權,在這裡設扶柳縣,隸屬於信都郡,郡治所信都,即現在冀州市的舊城。

兩漢之際,劉秀持節巡狩河北,被邯鄲王郎圍攻,四處奔逃。《漢書·關武帝紀》記載,劉秀逃到下博城西,遇到一位老人。下博城,就在現在河北省深州市東南的下博鎮。這座下博縣城,戰國時期也是中山國城邑。後來被趙國佔領,在這裡鑄造過下博的三孔布錢幣。到了漢高祖劉邦的時候設置下博縣,也屬於信都郡。

劉秀的隊伍到了下博城,遇到一位老伯站在樹下。老人家告訴他:“我知道你是大漢的大司馬,不要到處奔波了,趕快奔信都吧。信都太守叫任光,正派人在扶柳城等待大司馬的到來。”

劉秀一聽說任光,可找到救星了。任光是劉秀哥哥劉縯的老部下,當時任信都太守。於是,劉秀進入了信都,在任光的輔佐下,建立了根據地。隨後,各路將士先後投奔劉秀,劉秀在雲臺二十八將輔佐下,在河北消滅了王郎,推翻了更始帝劉玄,在鄗城稱帝,建立東漢王朝。所以,扶柳是劉秀的福地。東漢時期,扶柳縣屬於安平國。

建安時期,曹操北征袁紹的兒子,曾在扶柳城屯兵數萬。村北“三皇廟”的西南角,據說就是曹操的馬場。一直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扶柳縣改稱澤城縣,後廢澤城縣納入信都縣(今冀州市)。隋朝以後城垣逐漸廢毀,淪落成為村莊。


冀州小寨鄉這個地方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高僧釋道安的故鄉

扶柳歷史上最顯赫的名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高僧釋道安。釋道安(312~385)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高僧。《高僧傳·釋道安傳》記載:同是常山郡扶柳人。可見兩晉時期扶柳縣屬於常山郡,郡治所在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古城)。釋道安出身於名門英儒之家,7歲上學,學習《詩》《書》等儒家書籍。不幸父母雙亡,由表兄孔氏撫養成人。他具有超強的記憶力,讀兩遍就能背誦,鄉鄰們都感嘆不已。

釋道安12歲出家為僧,學習印度佛理。仁厚聰慧,但面色黝黑、形貌醜陋,不被師父看重,只能幹些體力活,一直在寺院做了3年雜工。他吃苦耐勞,勤勤懇懇,毫無怨言,篤性精進,持戒精嚴。幾年之後,請求師父給他經書讀。師父給他《辯意經》一卷,有五千字。道安帶著經書下地幹活,利用中間休息的時間讀經。晚上回寺院後,將經書還給師父,並要求再換一部,師父說:“昨天給你的經書還沒有讀,怎麼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說:“昨天的那部經書我已經會背誦了。”師父感到很驚訝,卻不相信。但還是給了他《成具光明經》一卷,近一萬字。道安又是帶著經書下田幹活,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晚上回來時又還給師父,師父拿著經書,讓他背誦,竟然背得一字不差,師父大為驚歎,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後,外出遊學。到了當時後趙都城鄴城(今臨漳縣鄴城鎮)遇到西域來的神僧佛圖澄,佛圖澄當時受到後趙皇帝極高的推崇,奉為國師。寺院的其他僧人見道安其貌不揚,都很輕視他,佛圖澄說:“此人有遠見卓識,你們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事佛圖澄為師。佛圖澄講經時,道安作複述,眾僧人不服氣,調侃他為“崑崙子”,就是黑小子。待道安復講時,眾僧人紛紛提出許多疑難問題,道安力挫群雄,行有餘力。

後趙滅亡之後,釋道安雲遊四海。從事佛學研究和著述。他晚年在長安主持譯經187卷,百萬餘言,並注經作序。他共有著述60多種,編纂了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他改革中國佛教,規範戒律,佛教僧侶全部姓釋,以表示傳承釋迦牟尼的教義。趙樸初曾說:佛教的中國化進程中,“道安法師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積極作用的佛教領袖”。這就是扶柳城走來的一位名人。


冀州小寨鄉這個地方是冀州境內最早的一座古城



出土過秦漢時期的秤砣

對於這座扶柳城的位置,歷代正史中都有記載。而且南北朝時期河北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更是留下了實地考察的明確記載。他寫道:“衡水又北徑鉅鹿縣故城東……扶柳縣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徑其西。縣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徑昌城縣故城西。……衡漳又東北徑桃縣故城北”。書中明確記載了當時扶柳縣城與衡水的相對位置,正是如今扶柳城村的地方。

只可惜,這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著名的一座城池,經歷了隋唐以後歷代的破壞和風雨侵蝕之後,城池盡廢。尤其是近百年來,人們農耕作業的人為破壞,加上近十幾年村民住宅建設的大力擴展,使得千年古縣扶柳故城遺址,基本上壓在村莊之下。1998年我到這裡考察的時候,只在村子西南一條溝中,依稀還能看到土層中夾雜陶片的夯土文化層。去年秋天,我再到村北尋覓,早已成為一片民居。只能在村西南找到一些隨地亂扔的破磚爛瓦。

扶柳城村現在以糧棉種植業為主。該村的谷、申是人口較多的大姓。據該村的老年人回憶,村北原有一座“三皇廟”,供奉天皇、地皇、人皇。村內有座“釋迦牟尼廟”,據說創建於元代,清同治元年重修。村西南角是一座小學校,原來有座“廣聖寺”,寺內還保存有清朝時的“重修碑”。

1984年縣文保所進行文物調查時,在廣聖寺遺址發現了一尊如來佛石像,為明代青石雕像。建國後,隨著村民住宅建設施工,在村內出土大量的磚瓦、陶罐的殘片。而且不少村民家裡都見過出土的白虎瓦當、朱雀瓦當、布紋瓦、灰陶殘片、泥質紅陶殘片、陶甕的殘片等。一位老人還說,出土過帶銘文的秤砣,那就是秦漢時期的鐵權,是重要的度量衡的文物,但都沒有文物部門系統地進行考古發掘,大量文物流失民間。(圖為源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