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喝酒:健康地喝酒

啤酒 生物技術 家庭醫生雜誌 2019-04-03

王駿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好友至親相聚,杯中之物自然不可或缺。 時至今日, “喝酒傷身”漸成科學界的定論,積過去數十年的數據,每人每週攝入酒精量不宜超過100克,即4兩白酒或一瓶(750ml)葡萄酒或5瓶(375ml)啤酒。過量飲酒增加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的風險。但 “不喝酒傷心”也深入人心,“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健康和喝酒:健康地喝酒

杜康和健康

大約5-6年前,有車階層開始談醉色變。確實酒精在血液裡逹到0.2%,身體即進入醉酒狀態;達到0.6%即是死亡的劑量。 以人體含5升血液計,30克酒精(即1L啤酒所含的酒精)即達0.6%濃度。當然,如下所述,第一,你喝下去的酒不立刻直接進入血液;第二且血液有分解酒精的功能,故1L啤酒遠不足致人於死地。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分解)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步:酒精(乙醇)進入血液後經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乙醛是第一類強致癌物質,可引起肝癌和其他癌症;第二步: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轉化為乙酸。乙酸即醋酸,對人體就無害了。乙醇脫氫酶活力低者,表現為一杯倒,因其第一步代謝便過不了關。乙醇作用於中樞神經,使人神智失態。如乙醛脫氫酶活力低,那麼第二步代謝受阻,產生的乙醛使血管擴張,面紅耳赤。但如某人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活力均高,則酒精進入體內可快速代謝成乙酸。此過程中大量產熱。因此喝酒時冒汗者,酒量不可小覷。

健康和喝酒:健康地喝酒

一半左右的東亞人乙醛脫氫酶有變異,酶活力下降,體內乙醛不易分解成乙酸。這也是東亞人肝癌的發病率較白人高二倍的主要原因。因此酒量端賴於基因有科學根據,但也不盡然。最新科研和實踐表明: 酒精代謝快慢的另一主要因素是體內輔酶I(NAD+) 的多寡。NAD+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氧酶的輔助因子亦稱輔酶。缺乏NAD+,這兩個脫氫酶則無法降解酒精。近2-3年的研究證明,口服NMN(即煙酰胺單核苷酸,人體固有的,NAD+的直接前體物質)可快速(15-30分鐘)和有效地提升體內NAD+的含量。因此飲酒前後口服NMN能夠大幅度提高酒精降解成乙酸的速度,消除宿醉,從而大大減少酒精和乙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酒量主要取決於代謝酒精的能力;因此,NMN問世之前,一個人的酒量的確是由基因決定;有了NMN, 人的酒量由你的基因和服用NMN定奪。故我戲言: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半克NMN,酒精變成醋”。

科學地喝酒

有些朋友一定會對我上述酒量由基因和NMN而定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酒量可通過實戰提升。其實這與基因和NMN決定酒量之說並無衝突,因為人為地採取下列措施遲緩酒精加入血液和加速酒精代謝確實可以提高酒量。

(一)空腹時喝酒,酒精迅速進入血液,很容易醉。如在喝酒前,填飽肚子,則可保持頭腦清醒。同理,酒宜細品,忌大口、大杯的乾杯。

(二)喝酒時和喝酒前後不宜立即進茶。茶加重心臟負擔且茶鹼利尿,也促使乙醛進入腎臟。

健康和喝酒:健康地喝酒

(三) 喝酒時抽菸,疊加兩者的危害。煙中的致癌成分加重肝臟負擔;嚴重時可誘發心肌梗塞。

(四)酒量也與心情有關。相傳東方朔對漢武帝劉徹說 “臣喝酒一斗也醉,一石也醉”,此話頗有科學依據。二三知友,心無雜念,代謝正常,呼吸順暢,酒精自然容易變成醋。

(五)另外,服用下列幾類藥品者切忌喝酒。

a.頭孢類抗生素與酒精會形成類似雙硫侖反應,阻礙乙醛脫氫酶(上述第二步反應)的功能,造成乙醛的積累。

b.鎮靜催眠類藥物,因其加速乙醇吸收以及大幅降低血壓至正常水平之下。

c.降壓藥,原因如上節b所述。

d.降糖藥如二甲雙胍,因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和乳酸中毒。

(六)順便說說,民間 “混酒易醉”的說法也不無智慧。究其原因,一是喝不同的酒,尤其是低度酒,如啤酒、黃酒,容易喪失警覺,渾然間多進了三、五杯。二是如喝酒的秩序不對,先喝烈酒,再進啤酒或香檳,後二者所帶的二氧化碳可將胃中的酒精衝入血液。

健康和喝酒:健康地喝酒

我的這篇短文,當然無意縱容 “白日縱酒須放歌”。 逄年過節,如未能免俗,觥籌交錯之時,敬請科學地喝酒,既不傷心,也少傷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