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某日和師弟聊起過,思想和雞湯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想當年,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心靈雞湯》系列叢書,我們都是受益者呢。也在課堂上問過小朋友們,你們都看雞湯嗎?他們說,看,雞湯沒什麼不好,當年高中太辛苦了,需要溫暖的勵志。

我和師弟一致認為,雞湯是有營養的,只是被當成“道理”被很文藝地架空之後,就被人們嘲笑甚至用濫了。“雞湯”不是唯一被用壞的高雅詞彙,還有“哲學”、“美學”這些,想不到吧,去B站上搜一搜,出來的內容絕對令人大跌眼鏡。

我猜測,人們已經聽膩了所謂“道理”,也不再相信有力透人心力量的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沒什麼新鮮,二來,“道理”成了懦弱、虛偽、攀附等心理的藏汙納垢之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回到“文勝質則史”上面,“史”的意思,還是以名詞居多,這裡變成形容詞,本身已經含有一種諷刺,就是指古時候宗廟之祝史(在官府掌文書者),這些人所透露出來的假正經,傳神地叫作“史”。可見,光講道理,講多了真的讓人煩,這種“煩”,不僅是內容的重複,還來自你人格的表裡不一,煞有介事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某日和師弟聊起過,思想和雞湯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想當年,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心靈雞湯》系列叢書,我們都是受益者呢。也在課堂上問過小朋友們,你們都看雞湯嗎?他們說,看,雞湯沒什麼不好,當年高中太辛苦了,需要溫暖的勵志。

我和師弟一致認為,雞湯是有營養的,只是被當成“道理”被很文藝地架空之後,就被人們嘲笑甚至用濫了。“雞湯”不是唯一被用壞的高雅詞彙,還有“哲學”、“美學”這些,想不到吧,去B站上搜一搜,出來的內容絕對令人大跌眼鏡。

我猜測,人們已經聽膩了所謂“道理”,也不再相信有力透人心力量的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沒什麼新鮮,二來,“道理”成了懦弱、虛偽、攀附等心理的藏汙納垢之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回到“文勝質則史”上面,“史”的意思,還是以名詞居多,這裡變成形容詞,本身已經含有一種諷刺,就是指古時候宗廟之祝史(在官府掌文書者),這些人所透露出來的假正經,傳神地叫作“史”。可見,光講道理,講多了真的讓人煩,這種“煩”,不僅是內容的重複,還來自你人格的表裡不一,煞有介事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當然啦,你說,我就看那些光說情懷、講情調、拽文化卻不實幹的人們不順眼,那是不是“道理”就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啦?不盡然。我和師弟討論的結果是,光是為了裝點門面或求名求利的“道理”就是現在被諷刺的“雞湯”,哪天利害關係變了,他們也就停止了供應,露出全靠雞精的後廚;但真正有意義的道理,我們稱之為“思想”,它具備真理性,也因此具有恆常性、規律性,並在實踐中能夠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原則。

其實,思想和雞湯的區別,真不能光靠表面,都是差不多的文字麼,怎麼鑑別背後的含金量?當然還要看講的人,尤其在倫理學領域,“思想”如果在實踐中落了空,說一套做一套,光佔個高高在上的虛位,如今的時代自然不待見。

今天給一個在這個時代可以講道理的人格模板,大家看看,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給你講道理,會不會覺得既有道理,又信服?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某日和師弟聊起過,思想和雞湯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想當年,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心靈雞湯》系列叢書,我們都是受益者呢。也在課堂上問過小朋友們,你們都看雞湯嗎?他們說,看,雞湯沒什麼不好,當年高中太辛苦了,需要溫暖的勵志。

我和師弟一致認為,雞湯是有營養的,只是被當成“道理”被很文藝地架空之後,就被人們嘲笑甚至用濫了。“雞湯”不是唯一被用壞的高雅詞彙,還有“哲學”、“美學”這些,想不到吧,去B站上搜一搜,出來的內容絕對令人大跌眼鏡。

我猜測,人們已經聽膩了所謂“道理”,也不再相信有力透人心力量的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沒什麼新鮮,二來,“道理”成了懦弱、虛偽、攀附等心理的藏汙納垢之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回到“文勝質則史”上面,“史”的意思,還是以名詞居多,這裡變成形容詞,本身已經含有一種諷刺,就是指古時候宗廟之祝史(在官府掌文書者),這些人所透露出來的假正經,傳神地叫作“史”。可見,光講道理,講多了真的讓人煩,這種“煩”,不僅是內容的重複,還來自你人格的表裡不一,煞有介事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當然啦,你說,我就看那些光說情懷、講情調、拽文化卻不實幹的人們不順眼,那是不是“道理”就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啦?不盡然。我和師弟討論的結果是,光是為了裝點門面或求名求利的“道理”就是現在被諷刺的“雞湯”,哪天利害關係變了,他們也就停止了供應,露出全靠雞精的後廚;但真正有意義的道理,我們稱之為“思想”,它具備真理性,也因此具有恆常性、規律性,並在實踐中能夠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原則。

其實,思想和雞湯的區別,真不能光靠表面,都是差不多的文字麼,怎麼鑑別背後的含金量?當然還要看講的人,尤其在倫理學領域,“思想”如果在實踐中落了空,說一套做一套,光佔個高高在上的虛位,如今的時代自然不待見。

今天給一個在這個時代可以講道理的人格模板,大家看看,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給你講道理,會不會覺得既有道理,又信服?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菩薩心腸。懷抱一顆充盈著愛的心,大概說什麼“道理”,都能給人帶來溫暖吧?這裡已經不需要辭藻的華麗了,質樸,也同樣有力量。因為,“道理”背後所傳遞的真情,一定能觸動當事者的心扉,形成共鳴,這種“共鳴”,唯有靠“真誠”而領會,你會感動,會柔軟。就像《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牧師身體力行的寬容而重新做人,難道牧師給他什麼說教了嗎?

聖賢胸懷。愛會受到缺愛者、不愛者的質疑和攻擊,但正如我們熟知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哪怕世界傷害了你,你還對之不離不棄”所言,愛的純粹性一定會經歷其反面的種種考驗,你還能悅納否?正如佛教中要修習的“忍辱波羅蜜”,受了委屈還能轉為道用,這就是胸懷。有胸懷者,當然不會因為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給你說些虛頭巴腦的道理了,他所言,皆生活的原則,他自己做到了,卻不求你也做到,但你會慢慢向之學習,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善熏習。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某日和師弟聊起過,思想和雞湯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想當年,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心靈雞湯》系列叢書,我們都是受益者呢。也在課堂上問過小朋友們,你們都看雞湯嗎?他們說,看,雞湯沒什麼不好,當年高中太辛苦了,需要溫暖的勵志。

我和師弟一致認為,雞湯是有營養的,只是被當成“道理”被很文藝地架空之後,就被人們嘲笑甚至用濫了。“雞湯”不是唯一被用壞的高雅詞彙,還有“哲學”、“美學”這些,想不到吧,去B站上搜一搜,出來的內容絕對令人大跌眼鏡。

我猜測,人們已經聽膩了所謂“道理”,也不再相信有力透人心力量的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沒什麼新鮮,二來,“道理”成了懦弱、虛偽、攀附等心理的藏汙納垢之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回到“文勝質則史”上面,“史”的意思,還是以名詞居多,這裡變成形容詞,本身已經含有一種諷刺,就是指古時候宗廟之祝史(在官府掌文書者),這些人所透露出來的假正經,傳神地叫作“史”。可見,光講道理,講多了真的讓人煩,這種“煩”,不僅是內容的重複,還來自你人格的表裡不一,煞有介事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當然啦,你說,我就看那些光說情懷、講情調、拽文化卻不實幹的人們不順眼,那是不是“道理”就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啦?不盡然。我和師弟討論的結果是,光是為了裝點門面或求名求利的“道理”就是現在被諷刺的“雞湯”,哪天利害關係變了,他們也就停止了供應,露出全靠雞精的後廚;但真正有意義的道理,我們稱之為“思想”,它具備真理性,也因此具有恆常性、規律性,並在實踐中能夠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原則。

其實,思想和雞湯的區別,真不能光靠表面,都是差不多的文字麼,怎麼鑑別背後的含金量?當然還要看講的人,尤其在倫理學領域,“思想”如果在實踐中落了空,說一套做一套,光佔個高高在上的虛位,如今的時代自然不待見。

今天給一個在這個時代可以講道理的人格模板,大家看看,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給你講道理,會不會覺得既有道理,又信服?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菩薩心腸。懷抱一顆充盈著愛的心,大概說什麼“道理”,都能給人帶來溫暖吧?這裡已經不需要辭藻的華麗了,質樸,也同樣有力量。因為,“道理”背後所傳遞的真情,一定能觸動當事者的心扉,形成共鳴,這種“共鳴”,唯有靠“真誠”而領會,你會感動,會柔軟。就像《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牧師身體力行的寬容而重新做人,難道牧師給他什麼說教了嗎?

聖賢胸懷。愛會受到缺愛者、不愛者的質疑和攻擊,但正如我們熟知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哪怕世界傷害了你,你還對之不離不棄”所言,愛的純粹性一定會經歷其反面的種種考驗,你還能悅納否?正如佛教中要修習的“忍辱波羅蜜”,受了委屈還能轉為道用,這就是胸懷。有胸懷者,當然不會因為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給你說些虛頭巴腦的道理了,他所言,皆生活的原則,他自己做到了,卻不求你也做到,但你會慢慢向之學習,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善熏習。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英雄膽略。說來對人的要求就高了,我們知道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某日看了電影“馮夢龍傳奇”,對其中的“立功”又有了更深切的體察。馮夢龍終身立德、立言兩項已很有規模,卻在晚年因機緣感召去做了個小縣令,以圓滿“立功”一項,過程中建樹頗豐,挺立口碑,這才圓滿了人生。把眼光拉回到當下,我們也同樣發現,但凡你有些實際中的作為及其成功經驗,說出來的道理也要更有影響力些。人們喜歡有作為、有能力的說道者,皆因有實踐做基礎,這很公正啊,只是對說道理的人而言,提出了要把自己當特種兵來訓練的要求是不是?

江湖手段。到了這裡,我想在前三者基礎之上,如果有人能把道理講得繪聲繪色、不拘小節、直指人心、詼諧大方,甚至,出其不意地棒喝你一頓?用佛教用語說——辯才無礙,你大概會覺得過癮之極!啊,同樣的道理,為什麼以往聽起來乾巴巴,但被您一說,就有種切身地“醍醐灌頂”的點化之感?這就是功力了。有句話說“以正合以奇勝”,你看人們往往就認可“正”,然而真正發揮作用、產生實效的,卻在“奇”,這已經有點“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了吧?你講得再粗俗,但卻是能深入人心的道理。

所以,講道理沒那麼容易的,“道理”被講爛也是筆無頭債,只因講道理的太功利、太片面,而急壞了聽道理的。要是這個時代有個兼具“菩薩心腸、聖賢胸懷、英雄膽略、江湖手段”的人跟你聊聊,估計力透紙背的道理的魅力,會讓你膜拜不已。

注:歡迎關注“鴻運家族”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開啟智慧的訊息。“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先生,是一位智者。

"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論語·雍也》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超過質樸呢,就會顯得浮華。只有質樸和文采相輔相成,才稱其為真正的君子。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高舉仁義道德的人,某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感覺剛好可以迴應這些“道德家”,大概意思是說“愛講道理表明重大的情商缺失”,當時讓我忍俊不禁。所謂“文采”,更應是一種真性情,是知行合一,你說,光講道理,還要用道理去壓人,硬邦邦、冷冰冰,是不是很討厭?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某日和師弟聊起過,思想和雞湯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想當年,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心靈雞湯》系列叢書,我們都是受益者呢。也在課堂上問過小朋友們,你們都看雞湯嗎?他們說,看,雞湯沒什麼不好,當年高中太辛苦了,需要溫暖的勵志。

我和師弟一致認為,雞湯是有營養的,只是被當成“道理”被很文藝地架空之後,就被人們嘲笑甚至用濫了。“雞湯”不是唯一被用壞的高雅詞彙,還有“哲學”、“美學”這些,想不到吧,去B站上搜一搜,出來的內容絕對令人大跌眼鏡。

我猜測,人們已經聽膩了所謂“道理”,也不再相信有力透人心力量的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沒什麼新鮮,二來,“道理”成了懦弱、虛偽、攀附等心理的藏汙納垢之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回到“文勝質則史”上面,“史”的意思,還是以名詞居多,這裡變成形容詞,本身已經含有一種諷刺,就是指古時候宗廟之祝史(在官府掌文書者),這些人所透露出來的假正經,傳神地叫作“史”。可見,光講道理,講多了真的讓人煩,這種“煩”,不僅是內容的重複,還來自你人格的表裡不一,煞有介事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當然啦,你說,我就看那些光說情懷、講情調、拽文化卻不實幹的人們不順眼,那是不是“道理”就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啦?不盡然。我和師弟討論的結果是,光是為了裝點門面或求名求利的“道理”就是現在被諷刺的“雞湯”,哪天利害關係變了,他們也就停止了供應,露出全靠雞精的後廚;但真正有意義的道理,我們稱之為“思想”,它具備真理性,也因此具有恆常性、規律性,並在實踐中能夠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原則。

其實,思想和雞湯的區別,真不能光靠表面,都是差不多的文字麼,怎麼鑑別背後的含金量?當然還要看講的人,尤其在倫理學領域,“思想”如果在實踐中落了空,說一套做一套,光佔個高高在上的虛位,如今的時代自然不待見。

今天給一個在這個時代可以講道理的人格模板,大家看看,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給你講道理,會不會覺得既有道理,又信服?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菩薩心腸。懷抱一顆充盈著愛的心,大概說什麼“道理”,都能給人帶來溫暖吧?這裡已經不需要辭藻的華麗了,質樸,也同樣有力量。因為,“道理”背後所傳遞的真情,一定能觸動當事者的心扉,形成共鳴,這種“共鳴”,唯有靠“真誠”而領會,你會感動,會柔軟。就像《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牧師身體力行的寬容而重新做人,難道牧師給他什麼說教了嗎?

聖賢胸懷。愛會受到缺愛者、不愛者的質疑和攻擊,但正如我們熟知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哪怕世界傷害了你,你還對之不離不棄”所言,愛的純粹性一定會經歷其反面的種種考驗,你還能悅納否?正如佛教中要修習的“忍辱波羅蜜”,受了委屈還能轉為道用,這就是胸懷。有胸懷者,當然不會因為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給你說些虛頭巴腦的道理了,他所言,皆生活的原則,他自己做到了,卻不求你也做到,但你會慢慢向之學習,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善熏習。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英雄膽略。說來對人的要求就高了,我們知道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某日看了電影“馮夢龍傳奇”,對其中的“立功”又有了更深切的體察。馮夢龍終身立德、立言兩項已很有規模,卻在晚年因機緣感召去做了個小縣令,以圓滿“立功”一項,過程中建樹頗豐,挺立口碑,這才圓滿了人生。把眼光拉回到當下,我們也同樣發現,但凡你有些實際中的作為及其成功經驗,說出來的道理也要更有影響力些。人們喜歡有作為、有能力的說道者,皆因有實踐做基礎,這很公正啊,只是對說道理的人而言,提出了要把自己當特種兵來訓練的要求是不是?

江湖手段。到了這裡,我想在前三者基礎之上,如果有人能把道理講得繪聲繪色、不拘小節、直指人心、詼諧大方,甚至,出其不意地棒喝你一頓?用佛教用語說——辯才無礙,你大概會覺得過癮之極!啊,同樣的道理,為什麼以往聽起來乾巴巴,但被您一說,就有種切身地“醍醐灌頂”的點化之感?這就是功力了。有句話說“以正合以奇勝”,你看人們往往就認可“正”,然而真正發揮作用、產生實效的,卻在“奇”,這已經有點“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了吧?你講得再粗俗,但卻是能深入人心的道理。

所以,講道理沒那麼容易的,“道理”被講爛也是筆無頭債,只因講道理的太功利、太片面,而急壞了聽道理的。要是這個時代有個兼具“菩薩心腸、聖賢胸懷、英雄膽略、江湖手段”的人跟你聊聊,估計力透紙背的道理的魅力,會讓你膜拜不已。

注:歡迎關注“鴻運家族”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開啟智慧的訊息。“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先生,是一位智者。

避免把“道理”講成“雞湯”的正確姿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