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河電廠的今與昔

風光旖旎、曲水流觴的以禮河上,有一座電站,叫以禮河發電站;電站裡有一群“光明使者”,他們默默無聞、任勞任怨,把光明和溫暖帶進了千家萬戶,卻把寂寞和守望留給了自己;在三級電站和四級電站之間一個林木清幽的山坳裡,隱藏著一個水位調節池——進水口,它見證著電廠人六十年來悠悠的鄉愁。

以禮河電廠的今與昔

小江象鼻嶺全貌。李永星 攝

■歷史的遺痕

以禮河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座高水頭、跨流域水電站。四個梯級電站的發電廠均為地下式,總裝機容量32.15萬千瓦,年發電量16億千瓦時。電站於1956年開工建設,1958年第一臺機組發電,1972年全部建成,歷時17年。

1953年,國家水電總局和水利專家對以禮河地區進行踏勘;1954年10月,北京水電勘測設計局編制以禮河的技術經濟調查報告;1956年6月,水電總局下達以禮河第一期工程初步設計任務書……隨著選址、勘測、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戰天鬥地、造福子孫的工程拉開了序幕。

六十年過去了,電廠的規模早已今非昔比:鱗次櫛比的高樓、現代化的設備、怒放的鳳凰花、五十年代的文物級直通電話、仍然正常運轉的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臥式機組、1969年6月出廠安裝的變壓器上清晰可見毛主席語錄……過去、未來,歷史在這裡交匯,滄海桑田,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不變的依然是以禮河電廠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神!歲月崢嶸,這種濃烈的情結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流淌在他們的血脈中。

以禮河電廠的今與昔

1958年8月30日發電的第一臺發電機。(資料照片)

■珍貴的照片

在以禮河電廠的資料室裡,我們看到了一組珍貴的歷史照片:有1958年8月30日發電的第一臺發電機組照片;有攝於1959年記錄原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時任雲南省水利電力廳廳長高治國一行到毛家村檢查工作的相片;有歡迎朝鮮考察團的黑白照;有攝於1958年、1960年,1964年、1965年等熱火朝天的建造電站的場面……這些相片無聲地記錄著工人們流下的汗水,見證著他們永不磨滅的功勳。

以禮河電廠的今與昔

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資料照片)

■青春的頌歌

參觀二級水槽子電站時,28歲的楊昌畢師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虛心好學,善於鑽研,技術過硬,2013年畢業於昆明理工大學的小楊僅僅工作五年就從一個普通的電站值班員成長為電站技術負責人兼發電分場團支書記。那天,他一邊帶領我們下到位於地下70米的主廠房,一邊滔滔不絕地為我們講解,他告訴我們:二級電站最大壩高36.9米,壩頂長度135.2米,安裝著兩臺國產的單機容量為8750千瓦的立式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這是一個舉止十分得體的小夥子,當我們忙著拍照時,他便靜靜地站在一邊等著我們;當我們要弄懂那些複雜的發電機工作原理時,他便耐心地給我們講解。看著他年輕帥氣卻又不失英武的面龐,我打趣地誇他:“小楊,你太了不起了!技術嫻熟,知識淵博!姐佩服!”誰知一句玩笑話卻窘得他漲紅著臉一邊擺手,一邊認真地說:“我不算什麼的!我只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一員,我們這兒每個工人都很辛苦!可我從來沒聽見哪個人叫過苦、叫過累;很多時候,一頂安全帽、一身汗漬斑斑的工作服、一間高溫悶熱的機房、幾臺不間歇運作轉的發電機組,就是我們工作的全部;由於長期在高分貝的噪音下工作,很多老工人退休後要開著電視機才能入眠;我們的檢修工作常常是在6千伏和220千伏的較高溫度下完成的……”聽著他飽含感情的講述,我沉默了,是呀,我們平時享受著電給我們帶來的舒適和愜意,可曾想到工人們的付出?

以禮河電廠的今與昔

■調水的樞紐——進水口

進水口是一個地名,是一個水源中轉站,作用是調節水位。通俗點說,就是當四級電站用水不夠時,水便從進水口裡的專門渠道流到四級;反之,如有剩餘,自然從出水口流出來,匯成清泉。碧水銀波,盪出縷縷思鄉愁。於我,新奇之餘,我更感興趣的是進出水口所詮釋的哲理和智慧:進水口的水,流暢自然,剛柔相濟,點點滴滴,不爭先,不搶眼,那是一種“雲自無心水自閒”的悠閒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出水口連接著各級電站,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承載著精神和力量,這是一種力挽狂瀾的魄力,是一種披荊斬棘的勇氣,是一種拼搏到底的恆心,更是電廠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博大胸襟和坦蕩情懷。在這裡,永不褪色的記憶泛起點點鄉愁。

佇立象鼻嶺前,俯瞰滔滔的小江,想到2021年7月1日,三峽水利水電工程之白鶴灘電站建成,小江四級電站即將被金沙江淹沒,有悵惘,亦有欣慰!站在歷史的拐彎處,感嘆自己曾如此幸運,還能見證今日之盛景。

李 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