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華: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創新探索 |德外薦讀

陸小華: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創新探索 |德外薦讀

作者:陸小華

來源:新聞記者(ID:shxwjz)

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核心目標應當是增強體系競爭力。體系競爭力是一種基於技術系統與制度安排、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聚集和,形成運作體系而體現出的綜合競爭力,是一種基於體系運作效率的多要素、多向度協同運作,是一種可持續的綜合競爭優勢。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基於新華社視頻業務全球運行需求,媒體深度融合、移動優先戰略和隨時隨地可以構建臨時編輯部的需要,建成聚採集、生產、分發、數據分析於一體、全面重塑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的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構建了一個音視頻內容生產與服務的技術、業務體系,實現新華社音視頻生產體系的體系聚合,形成體系競爭力。其中的創新探索具有方法論意義。

在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嘗試介入新媒體傳播、製作新媒體產品後,媒體深度融合應當如何用力,向什麼方向突破?很多媒體和地方在籌劃建設新的技術系統或媒體融合平臺。值得提出的問題是,應該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規劃這樣的融合平臺,以及構建融合平臺要實現的核心目標是否清晰明確。技術建設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應用,既要為媒體融合、業務運行、增強影響力服務,又要支撐、促進、牽引媒體融合。因此,只有確定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核心目標,才能確保實現目標、不走彎路。

面對新媒體競爭態勢的變化,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核心目標,應當是增強體系競爭力。已經安全運行600多天的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就是以增強體系競爭力為核心目標。通過冷靜回顧可以發現,其籌劃、構建與運行過程中的探索,具有方法論意義。對正在廣泛推進的媒體融媒體中心建設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一、核心目標:從增強競爭力走向增強體系競爭力

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是什麼?顯然,製作新媒體內容產品、使用新媒體工具和平臺,都只是適應新媒體競爭、實施媒體融合的初步舉措。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就“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並以這樣的全面推進,“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所謂媒體融合,不僅僅是能夠利用新媒體、適應新媒體,而更應是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通過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形成體系競爭力;以體系競爭力,來真正適應已經出現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現實,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和未來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競爭力是一種隨著競爭變化並在競爭中體現的綜合能力。一個媒體或一個企業,可以存在多個單項競爭力領先的情況,但多個單項競爭力如何組合、協同體現,依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競爭,本來就是一個全體系的戰略問題,只是比較直觀地體現在了產品層面上。與傳統競爭力相比,有效整合、構建體系形成體系聚合,能夠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更有效地激發這個體系的潛力和活力,形成更綜合、更強大的體系競爭力。因而,形成體系競爭力的前提,是構建體系,不僅在一定物理空間裡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而且能夠藉助技術力量在同一時空和異步時空,同樣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形成體系聚合,打造體系競爭基礎;更有效地激發這個體系的潛力和活力,生成並體現體系競爭力。因而,體系競爭力是一種基於技術系統與制度安排、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聚集和,形成運作體系而體現出的綜合競爭力,是一種基於體系運作效率的多要素、多向度協同運作,是一種可持續的綜合競爭優勢。

客觀地看,支撐體系競爭力的是兩大基礎:一個是建設基於IT網絡、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視頻處理與傳輸、雲計算等技術的媒體融合平臺,另一個是構建能夠有效發揮這個平臺功能與擴展性的,以制度安排、養成培訓、系統管理為實現手段的運作體系。顯然,兩者不可或缺。媒體融合平臺的構建,就要充分考慮構建體系、實現體系聚合、形成體系競爭力的需要;體系競爭力生成過程中,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又要不斷對媒體融合平臺進行優化,特別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成果,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脫離了構建體系、形成體系競爭力需要的技術平臺建設,往往停留於單純的設備添加、工作環境的大屏化,可能依然會按照舊習慣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會影響體系聚合的形成和體系競爭力的生成與增強。而脫離媒體融合技術平臺建設與運用的體系構建,在當前競爭條件下,也是難以奏效的。

二、競爭策略:從空間整合走向體系聚合

什麼是媒體深度融合的難點?集中體現在三句話,即重構採編髮網絡,再造採編發流程,提升整體傳播能力。

而破解這樣的難點,通過技術與行政手段把編輯部各部分整合在一個物理空間中,集中辦公運作,輔以一定技術手段進行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空間整合,還只是初步。更為重要的,是實現多媒體採集、內容生產、內容產品分發、內容服務等各主要環節,在一定技術系統支撐下構成技術、業務體系,實現體系聚合,從而支撐一體化發展。這裡的技術系統,就是基於IT網絡、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視頻處理與傳輸、雲計算等技術的媒體融合技術平臺;伴隨媒體融合技術平臺的構建,重構採編髮網絡、再造採編發流程,構建內容服務體系,從而實現技術系統對媒體融合的支撐、牽引。這兩者的結合,就能夠實現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體系聚合,與空間整合模式相比,體系聚合對媒介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生產要素活力的激發能力,都大大推進一步。這兩者的一體籌劃、一體推進,是媒體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最需要突破的難點。

歷史地看,以空間整合方式整合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要素的模式,已經出現多年。最近20多年多個媒體多次實施的開闢大工作平面、打造編輯中心,就是一種空間整合。只是,過去主要是行政、物理手段,技術建設的比重不大,所佔工作空間,也比今天小得多。2006年後,英國《每日電訊報》在6500平方米的空間裡集聚了編輯部的主要力量,十多個編輯部門的負責人在中心圓桌指揮,各編輯部門圍繞中心圓桌呈放射狀排列,便於交流和迅即反應,讓參觀者們印象深刻。“中央廚房”的模式,甚至連“HUB”這個名稱都似乎流行起來。2012年,BBC新啟用的大樓的負一層超大面積工作平面的佈局,也是這種依圓心位置的“DESK”放射狀排列,各個頻道、頻率編輯部可以在這個大工作平面匯聚資源、迅速反應。與《每日電訊報》不同的是,BBC把主要演播室的導播部分都放在地下一層,而其演播部分則在地下三層。地下三層的演播部分使用了軌道攝像機,可以在地下一層的導播間裡操控。一旦在突發事件時需要編輯臨時進演播室,可以從旋轉樓梯或電梯迅速下去。這種以作為指揮中心的“DESK”為圓心的放射狀排列體現了他們對於媒體融合生產流程的理解和安排。

應當說,一定空間佈局是一定生產流程的具體體現,而一定生產流程是一定內容生產理念的物質化。但面對今天技術革命不斷催生新形態、新模式、新應用的新競爭態勢,僅僅是空間整合就顯得力有不逮。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最大的差異,是效率差。它體現在多個層面。最為明顯的,是新媒體傳播效率更高。藉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信息可以輕易跨越時空障礙。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不過1000萬份量級,但今天,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用戶量已經是10億量級,主流媒體的客戶端下載量已經是數億量級,即使日活量只是總量的5%左右。新華社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的粉絲總量已經過億。傳統媒體的資源利用效率也遠遠比不上新媒體,不僅是大數據量的處理能力,利用深度也有明顯差異,或者說“顆粒度”太粗。傳統新聞機構擁有海量視頻素材,但再利用率,據有關人士反映,僅為1%。傳統新聞機構視頻素材,僅僅是靠數字化入庫時的文字說明中的關鍵詞檢索,找到所需要的特定畫面很費力,匹配成功率也不高。很多時候,後來者往往選擇重新拍攝。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圖像,一定程度上理解圖像,同步加上數字標引,再利用的“顆粒度”就會更高。

傳媒發展史與技術變革史緊密相連,傳播方式變革史同樣與技術變革和人們習慣變化緊密相連。但要貫穿起來理解其變革,效率是最有解釋力的視角之一。從提升效率這個視角觀察,就可以找到鑰匙。媒體作為一種知識性組織,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提升生產率和媒介資源、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面對新的態勢與競爭需要,新華社音視頻部努力探索的,就是從空間整合走向體系聚合,因為,體系聚合才能有效提升全員、全流程、全要素的生產效率和利用效率。我們不是著眼於僅僅把編輯部這一點人力納入系統,使用平臺,而必須把整個採集網絡、編輯隊伍、信息提供者和用戶等等,都通過這個融合平臺整合到一個體系中來,把每一個“散兵遊勇”都變成這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方法變革:體系聚合的技術邏輯、業務邏輯與政治邏輯

人們都認同的是,重構採編髮網絡、再造採編發流程、提升整體傳播能力,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但在媒體內部或技術市場上,技術、系統、設備和研發能力往往是分散存在的。每個媒體都有其特殊性。出於增強競爭力的需要,每個媒體都可能有自己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實現的目標和特殊追求,並不存在一個拿來就可以直接支撐特定媒體採編發流程再造的技術系統。如何通過技術系統建設,實現技術支撐甚至引領業務變革?這首先需要媒體的領導者、技術系統建設的主持者在理念和思維方式上做必要的調整,必須深刻理解媒體演變的趨勢,深刻理解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要求的實質,深刻理解傳統媒體運行的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深刻理解正在變化的受眾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行為,深刻理解內容生產者、傳播者的心理要求和行為特徵,深刻理解內容生產系統和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對技術系統的要求。必須有清晰的流程思維、系統思維和體系思維。有了這樣的一系列深刻認識,這才便於媒體的領導者和技術系統建設的主持者,跳開從現有業務流程提出技術系統建設需求和構想的思路,才便於媒體的領導者和技術系統建設的主持者從現在與未來業務變革的結合點上,確立技術系統建設的關鍵需求,確立技術系統建設必須實現的關鍵指標和功能,使新技術系統能夠支撐當前的業務變革和可能發生的業務需求,能夠引領業務變革和流程再造,能夠以技術系統的體系性能力引領業務變革。

因此,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規劃和推進技術系統建設和流程再造,不能簡單地只有業務思維,同樣也不能簡單地只有技術思維;不能僅僅依照技術邏輯,同樣也不能僅僅依照業務邏輯。實際上,要想所建設的技術系統真正支撐媒體深度融合、支撐流程再造,媒體的領導者和技術建設的主持者不能僅僅按照技術思維或業務思維考慮問題,而必須以一種兼顧融通的思維考慮問題,確定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要實現的核心目標,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依照技術邏輯或業務邏輯行事,還必須把握好技術邏輯、業務邏輯與政治邏輯的結合。

所謂依照技術邏輯行事,是在研討、解決技術問題時以技術上能否實現、怎麼實現作為基本路徑和落腳點。這在單純技術層面上是必須的。但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的技術系統研發、規劃、建設、運行、優化,並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並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展示,設備選型、軟件研發、系統建設必然要考慮媒體轉型需要、流程再造可能,必然涉及內容生產和傳播流程。必須要有更強烈的用戶體驗意識,更清晰的流程思維、系統思維、體系思維。必須把握技術邏輯與業務邏輯的結合,必須在總體上考察現有業務流程,而借技術系統建設之機解決原有流程存在的重大問題,實現流程再造甚至組織再造。這才能實現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

通過冷靜觀察我們發現,過去,新聞傳媒業的技術系統建設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過於考慮技術邏輯,與內容生產需求、流程再造結合不緊,技術效能發揮不充分。過於依從媒體目前的業務流程,單純以技術系統幫助解決某些問題,可能固化了傳統生產方式下形成的業務習慣和業務流程,反而可能束縛媒體轉型、影響媒體融合的推進。單純考慮技術上的合理性,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習慣考慮不夠,技術系統的實施或使用反而會遇到諸多障礙。從歷史上看,得到普遍採用的技術標準和產品有時並不是技術上最先進、技術邏輯上最合理的。這同樣值得人們在考慮媒體融合的技術建設時注意。

所謂依照政治邏輯,這當然是指技術系統建設的核心目標,必須有利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利於“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有利於支撐內容生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形成強大影響力、競爭力。實際上,新的技術系統建設也有一個怎樣獲得人們更多支持的問題。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其中至少應當包括更加註重改善使用者的體驗,更加註重不斷讓使用者獲得更多便利。這才能獲得使用者的支持。技術系統的建設,不僅要考慮管理者需要,更要考慮使用者需要。讓人們看到新技術建設的好處,看到流程再造的好處,這才能獲得人們的支持。

四、實現路徑:以體系聚合增強體系競爭力

構建媒體融合平臺,無論是對於媒體主要負責人還是技術建設負責人,雖然主要工作內容之一是技術系統建設,但絕不能只考慮技術建設,這絕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一旦技術系統建成,既會對業務發展有強大支撐,也會對業務流程有諸多約束。業務發展與人們的使用習慣,都會有頑固的路徑依賴。

因此,在建設之初,就必須對競爭態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核心目標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得當的把握,對競爭策略有比較清楚的謀劃;要充分掌握擬建的技術系統可能實現的功能與關鍵點,充分掌握業務流程的需求與關鍵點,並能夠在統合把握技術系統與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梳理把握創新需求與可能遇到的問題。

新華社視頻智媒體平臺,根據新華社黨組決定,由新華社音視頻部作為責任主體組織建設,新華社技術局派出精於專業、熟悉業務的技術人員作為聯合項目組雙組長之一和骨幹隊伍。音視頻部主任擔任該項目總負責人,帶領“聯合項目組”實施項目規劃、建設和上線運行,按照社黨組“先進性、實用性、兼容性”要求完成項目建設。作為實踐者和管理者,在實施新華社高清改造項目、建設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我有幸能夠把作為學者的研究和思考付之於實踐;作為音視頻部主任、也作為這個技術建設項目負責人的雙重身份去組織實施,並在實施中一步步體現、深化、探索體系聚合的理念和認知。為了籌劃流程再造、推動項目實施、實現體系聚合,解決一系列、一堆堆跨領域、涉及業務流程安排和系統架構打造的現實需要,迫使我像總架構師、總工程師一樣,每個禮拜和各個子系統的工程師們開例會和無數專題會,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實現了全流程打通再造,全體系納入系統,從而走向體系聚合。

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基於新華社視頻業務全球布點、全球採集、全球編髮、全球供稿服務,即全球運行的需求,充分考慮媒體深度融合、移動優先戰略和隨時隨地可以構建臨時編輯部需要,構建了用戶需求獲知、採集、內容生產、用戶服務的全流程,打通了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所有系統底層,共享數據,分發信號,傳送產品,回饋狀態,建成聚採集、生產、分發、數據分析於一體,全面重塑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的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基於此構建了一個音視頻內容生產與服務的技術、業務體系,有效支撐融合運行和創新,驅動業務模式和服務模式變革,實現新華社視頻業務在全球範圍內高清化、數據化、便捷化高效運轉,實現新華社音視頻生產體系的體系聚合,形成體系競爭力。

建設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什麼是我們需要把握的競爭態勢?一是全球主要媒體,包括主要通訊社,都在以視頻業務作為戰略突破口,隨著移動傳播成為主要傳播形態,直播和短視頻業務更成為重點中的重點。二是儘管用戶依託短視頻平臺生產越來越多的內容,但人們依然對可信度更高的媒體提供的內容有強烈的依賴和需求。三是新華社作為世界上主要通訊社之一,是全球布點、全球採集、全球編髮、全球供稿服務,即全球運行,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更強的流程思維、系統思維、體系思維,還需要有全球視野和更強的風險控制意識,以新的思維與模式構建相適應的媒體融合平臺。四是移動優先、融合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介入,會進一步推動媒體競爭態勢的變化,在這個當口建設的媒體融合平臺,必須有足夠的適應性,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接口考慮。

建設視頻智媒體平臺,什麼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核心目標?那就是聚合與新華社視頻業務相關的所有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形成體系聚合,增強體系競爭力。同時,視頻技術平臺要與新華社所有在用和新建的技術系統互聯互通,使這個平臺上集聚的資源、要素、功能和能力,成為新華社整體的有機單元,更高層面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新華社更強勁體系競爭力的重要部分。

建設視頻智媒體平臺,既包括我們必須設定一系列有足夠牽引力的具體目標,更包括要梳理清楚需解決的深層問題。這一系列具體目標,必須服務於實現核心目標。為此,要解決的深層問題包括,一是縮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實際存在的幾個效率差,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傳播效率、運行效率;二是打破傳統媒體技術建設形成的信息孤島,構建全流程、全體系、一體化的開放平臺;三是必須把內容數據與內容生產、服務流程中產生的內容數據之外的數據,特別是行為數據,聚合起來,積聚、利用數據資源;四是必須能夠與新華社在用與新建的所有內容生產服務系統互聯互通。

建設視頻智媒體平臺,必須更有效發揮新華社優勢。與中國其他新聞媒體最大的不同,新華社是全球存在、全球運行。任何技術系統的構建,都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優勢,發揮這個優勢。這是最有效的競爭策略之一。為滿足新華社視頻業務全球布點、全球採集、全球編髮、全球供稿服務的特殊需求,視頻智媒體平臺就必須是真正全流程、全體系、全開放的平臺,而絕不能是一個個信息孤島的組合;視頻智媒體平臺就必須充分考慮媒體融合、移動優先戰略的需要,充分考慮新華社採集網全球運行、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用戶全球存在的特點;視頻智媒體平臺就必須能夠適應新華社發展、適應重大新聞報道需要,在全球任何地點構建編輯部或臨時編輯中心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建設理念是超越空間整合,實現體系聚合。即超越在編輯部部分以超大辦公空間、各編輯單元集中辦公的空間整合的模式,力爭在儘可能節約預算的前提下實現新華社音視頻生產體系的體系聚合,形成體系競爭力。為此,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建設,重要的並不在於或僅限於採用了什麼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最重要的,是我們以前瞻性的理念和對新華社音視頻業務發展的預測,構建了從用戶需求獲知到採集、內容生產、用戶服務的全流程,打通了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所有系統的底層,通過建立音視頻生產體系管理平臺,與採、編、發、供各環節的所有系統在底層連通,共享數據,分發信號,傳送產品,回饋狀態,從而構建了一個音視頻內容生產服務技術、業務體系。不僅實現了高清化,還實現了數據化、便捷化。這個系統與世界先進的媒體制作管理平臺理念一致,符合媒體行業發展方向,在大數據積存、使用及操作便捷化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

五、流程再造:以系統功能強化支撐體系聚合

新華社視頻智媒體平臺打通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所有系統底層,從流程、系統、信號、數據4個層面進行全面整合,重構了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構建了一個以新華社全媒體高清演播室為核心的完整的音視頻內容生產體系。它包括:

1.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重構

新華社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重構是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建設的主線與基礎。基於充分發揮新華社全球各地採集與報道力量需要,充分考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充分考慮新聞傳播報道的時度效要求,充分考慮各類用戶的需要,對資源和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重構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優化後的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按照多媒體採集、統一匯聚、製作生產、編審、多元發佈、數據反饋的全鏈條、全流程生產環節進行設置,所有的業務行為全部在線上基於流程化、自動化開展,生產數據和行為數據自動積存、自動匯聚,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現、按一定權限調取,促進音視頻業務的高效生產與管理,提升整體傳播能力和體系競爭力。

2.作為創意製作工場的全媒體高清演播室建設

通過現代全媒體技術和電視演播技術的結合,採用大屏幕包裝、虛擬植入、交互點評等新型的節目製作手段,將新華社大廈演播室建設成為5訊道的多景別、可視化、交互式的互聯網全媒體高清演播室,並集成了信號、數據匯聚調度控制功能。打造綜合性、多角度、360度全景區於一體的綜合新聞播報中心,實現了對實景演播室、導播間和媒體指揮中心的全方位提升。這個高清演播室還設計了網、庫雙重安全機制以保障播出安全。

這個高清演播室實現了與新華社音視頻生產系統信號、數據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了最大144路外來視頻信號的匯聚、監控、調度、處理、分發,設置了面向全球的直播指揮通信系統,融合了基於IP和雲平臺的全球視頻信號採集調度。高清演播室系統作為新華社音視頻採、編、發、播、存等生產環節的重要核心,支撐新華社全球各分社的直播報道和各視頻採編部門的錄製、節目生產等業務,是新華社的可視化移動互聯創意空間和視頻高清創意製作工場。

3.適應多種需要的信號調度與處理體系

新華社視頻直播業務已形成日常直播、重大報道直播、突發事件報道直播常態化的報道模式,“新華直播”成為新華社在融媒體時代的直播品牌。新華社視頻直播業務在報道範圍、直播頻次、服務對象、服務形態和傳播渠道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通訊社直播供稿特徵,需要綜合考慮傳統媒體和國內外視頻網站等用戶的需求。

為此,採用了基於互聯網的IP化直播架構,將衛星、光纖、專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視系統、雲導播等不同來源的直播信號源接收後全部以IP化形式進行實時監控、調度、處理和分發,在線實時調度能力最高達100路,可同時進行4入4出IP流無縫切換,並實現跨網段進行IP數據流的轉發。在直播信號的分發環節,根據直播供稿和節目生產的需要,將IP數據流同時分發至演播室、高清非編系統、衛星供稿系統以及互聯網網站用戶。

基於互聯網的全IP直播架構,通過IP化的標準傳輸協議調度對接新華社的電視系統、高清演播室、多技術途徑直播源、新華社客戶端等海內外移動終端、新華社海內外分社雲導播平臺、互聯網商業視頻網站、海內外社交媒體,有效滿足了新華社視頻直播信號的匯聚、調度和分發處理要求,大大減少了傳統SDI設備的投入使用和運維佈線量,提高了視頻信號調度的靈活性和覆蓋範圍,直播運維流程實現可視化、移動化和標準化。

4.系統建設與整合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作為以新華社全媒體高清演播室為核心的生產平臺,依託於互聯網思維、虛擬化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建設,高度耦合了新華社視頻業務的生產需求。

以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上,音視頻節目生產與管理平臺為統一接入平臺和主界面,集成了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19個系統及功能模塊。所集成的原有系統包括:視頻回傳系統、音頻採編系統、音像資料庫、視頻分發系統、電視節目素材交換系統、新媒體數據庫、enews(移動採編系統)等。新開發上線投入使用的系統和功能模塊,包括高清非編系統、統一發稿系統、管理平臺應用門戶、統一檢索、直播流程管理、統計分析、數據追蹤、設備管理、分社約稿管理、文件共享等功能模塊。與已經建成的基於互聯網的視頻分發平臺互聯互通後,完成了構建內容採集、生產與用戶服務全流程於一體的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上的音視頻節目生產與管理平臺,為新華社全球範圍的視頻編輯、記者、僱員和終審人等相關業務人員提供統一入口和工作平臺,滿足視頻業務人員在採集環節、製作生產環節、編審環節、節目發佈環節、數據反饋環節等與視頻生產相關的線上報道需求,實現新華社海內外分社和總社各視頻編輯部門的跨空間、跨地域全球協同生產與報道。

5.數據服務功能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重要目標是實現數據化,這個平臺上的音視頻節目生產與管理平臺實現了視頻資源數據、生產過程數據、用戶行為數據、系統運行數據4個方面數據的自動積存、自動匯聚、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現、按一定權限調閱。其中,視頻資源數據包括新華社31個國內分社和180個海外分社每日採集回傳的視頻素材資源、音視頻資料庫中的數百萬條歷史視頻資料、視頻直播信號的收錄視頻資源等;生產過程數據包括視頻業務人員的採集回傳、製作、編髮、審核等行為數據和稿件相關資源信息;用戶行為數據包括用戶信息、下載稿件信息等;系統運行數據包括視頻智媒體平臺多個環節硬件設備、後端服務器、存儲、網絡等設備的運行情況。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上的音視頻節目生產與管理平臺,通過各系統底層的數據源互聯互通,為視頻業務的生產和發稿提供數據服務,視頻資源可以在生產過程的各環節和各系統間無縫流轉、直接共享使用,而且所有的視頻資源數據通過新華社音視頻節目生產與管理平臺與新華社的新採編發平臺、新華 “智雲”平臺等互通,實現新華社基於文、圖、視頻的統一資源共享。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系統獲取生產過程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通過科學的數據統計分析結果為新華社的視頻採編生產、運營和管理考核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通過獲取全系統各部分的運行數據,為日常系統自動化運維和監控提供數據參考。

六、守正創新:以系統創新實現體系聚合、效率提升

與其他電視臺、通訊社相比,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建設突破了空間聚合、系統孤島的傳統思維與習慣做法,以再造生產流程和全流程系統,整合了新華社全球範圍內總社、31家國內分社和180家海外分社與音視頻內容生產和服務有關的內容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數據資源等,實現所有音視頻生產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生產全流程的數據追蹤和基於互聯化、移動化的業務生產、供稿和管理。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於2016年5月開始建設,充分考慮了新華社作為世界型通訊社全球運行的視頻業務生產和報道需求,特別是面向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視頻節目和直播融合供稿業務,對全球相關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基於互聯網形成體系化的媒體數據共享、信號分發、產品生產與發佈、數據反饋等融合生產服務。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建設,是以基於互聯網的視頻稿件供稿、直播流供稿、海外社交媒體和客戶端的播發為主要需求,系統建設按照互聯網的思維進行,將音視頻生產相關的全部系統實現統一管理,實現採編發生產鏈條的系統間互聯互通、無縫對接。在直播信號調度和管理方面,大膽創新採用了全部基於IP的匯聚、調度、分發架構。從流媒體協議支持、信源畫面信息展示、全球雲平臺部署等方面進行開發拓展,開發視頻直播預約系統,實現直播業務的全流程管理,以移動化、網絡化的方式進行業務流程管理和技術運維管理,服務於新華社每年1000多場的直播供稿、發佈業務。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系統創新包括:

1.建設了一個融合互聯網、IP和雲平臺等全球多渠道視頻源,協同全球直播的全媒高清演播室。它可實現最大144路外來視頻信號且基於IP的匯聚監控調度處理分發、節目錄制、全球直播指揮通訊和360度全景區多景別設置,實現現場聲,中、英、法、西、俄、葡、阿、日及同聲傳譯等多語種音頻解嵌、加嵌及多語種多聲道混合處理,用於新華社視頻採編部門、海內外分社的日常報道、重大報道、特色報道等音視頻生產、直播及發稿業務,為海內外視頻用戶進行直播式供稿,服務於新華社海媒、客戶端等新媒體直播發布業務。

2.設計並實施了一種視頻稿件生產全流程數據追蹤的方法。通訊社的視頻生產業務涉及分社和總社記者視頻採集、總社編輯製作、終審審核發佈、媒體用戶下載等流程的多個環節。基於數據唯一編碼的方式進行關聯和映射,實現了將海內外分社記者回傳、總社編輯製作、審核發佈、用戶使用等全流程各環節的稿件數據和行為數據打通,其中稿件數據定義為具體某個視頻稿件的相關信息,包括稿件的標題、記者、編輯、終審等基本信息;行為數據定義為生產流程中的相關操作,包括素材使用、稿件生成、簽發、用戶下載等信息;所有數據通過唯一編碼與統一管理平臺對接,將音視頻生產全流程所有環節中的稿件數據和行為數據關聯起來後進行分析,實現全流程數據追蹤,為管理人員和採編人員提供數據反饋服務。

3.實現一種多類型視頻源向高清非編系統自動導入的方法。根據新華社視頻全球採集、總社編輯製作生產的業務特徵,充分考慮手機、4G揹包、光纖、專線、衛星、互聯網、業務電視、GoPro、無人機等多類型、多渠道的視頻來源,將基於IP流、信號、文件等多形式、不同制式、多格式的視頻來源統一處理後,根據日常業務、突發報道、快編搶發、重大報道等業務類型的不同需求,分權限、分級別自動導入到高清非編系統中,供總社具備相應賬號權限級別的編輯使用。

4.實現一種通過高清非編系統向基於互聯網的統一發稿系統發佈視頻稿件的方法。高清非編系統節目製作完成後,視頻檢測模塊將對所生成的視頻文件實體文件、視頻稿件信息數據、編輯人員的基礎用戶信息數據等進行合法性檢測和過濾。通過校驗的相關數據由自動導入模塊進入到稿件任務生成模塊中。然後,根據高清非編系統生成視頻文件的對應編輯和操作人等相關屬性信息,在統一發稿系統中自動生成待審稿庫中的待審稿件,供審核發佈,最後實現通過新華社多個供稿線路供給媒體、網站、移動終端各類用戶,並面向海外社交媒體、新華社客戶端等移動終端直接發佈。

5.實現對視頻信號以IP視頻數據流的方式進行傳輸調度和分發。基於專線或者互聯網,對採集到的視頻信號進行編碼後,以IP視頻數據流的方式進行傳輸調度和分發。傳輸和分發時,除支持常見的UDP、RTMP、RTSP協議外,還支持基於SRT協議的可靠傳輸與調度。系統支持同時4入4出無縫切換和最大100路IP信源調度切換,實現新華社視頻直播業務面向社內外的跨網段IP數據分發和調度,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海內外用戶提供日常直播供稿服務,解決了傳統以SDI為主的技術方式下傳輸分發有限制、設備佈線運維量大等問題。

6.實現了一種新華社視頻直播業務全流程管理的方法。視頻直播業務涉及新華社海內外分社視頻記者、總社直播報道人員、演播室人員、海媒編輯、技術人員及設備等多個工種及相關資源。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上的視頻直播預約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人員、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直播業務的全流程管理。這個子系統提供直播任務申請功能,直播負責人可實時掌握直播各點位情況,以便進行全局調度;提供直播列表清單,可看到已預約直播場次和已完成直播場次;提供積存統計直播場次、直播類型、直播時間段、參與人員、用戶採用情況、演播室資源使用等直播任務數據;提供客戶端和PC兩種使用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平臺還為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供了接口和基礎,這將進一步提升新華社全球智媒體平臺的支撐能力,有助於進一步增強體系競爭力。

七、實施成效:支撐報道力、影響力有效提升

2017年3月3日,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中的內容生產部分以高清直播為標誌開始試運行。2017年4月20日,非編和資料庫系統從傳統內網搬至綠區互聯網,成為中國第一個基於互聯網運行的高清非編和資料庫系統;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中的音視頻生產體系管理平臺上線,實現項目建設的重要目標數據化。2017年底完成國內分社與海內外分社的視頻報道裝備配備升級。

這個智媒體平臺建設完成後,新華社全球的視頻採集、製作和服務能力大大提升,組成了分佈全球各地的快速應急報道視頻團隊,通過重構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和生產體系聚合,推動了視頻生產模式和場景的變革,大幅度改善了視頻業務人員的工作便利性。

這個平臺從技術上支撐跨越地理空間,可在全球隨時組建視頻編輯部進行視頻生產和直播發稿,視頻生產流程化、自動化、便捷化、數據化水平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新聞時效性大大提升。依託這個集聚採集、生產、分發、數據分析於一體,全面重塑音視頻生產服務流程的視頻智媒體平臺,報道力明顯提升。發稿時效不斷取得新突破,重大報道基本實現“直播式發稿”,從以往最快近2小時,到兩會時最快4分鐘,再到金磚廈門會晤報道中最快以1分41秒的速度發出短視頻稿件《廈門會晤大範圍會議 金磚國家領導人步入會場》。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我們依託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在前方設立視頻發稿中心,這是新華社建社86年來的第一次,實現了在任何地點基於視頻智媒體平臺快速構建視頻編輯部,擺脫了只能在總社發稿的傳統條件的限制。

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建設完成、投入使用,促進了新華社視頻業務的深度融合發展,增強了新華社視頻業務的報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增強了體系競爭力。正是基於這個視頻智媒體平臺,新華社音視頻部把握2018年兩會報道的創新契機,以流程再造驅動報道力的提升。這包括進一步實施流程再造,強化精確控制,在報道形態、業務形態上進一步有所突破,實現中文直播、英語直播、音頻直播三個直播在一個業務體系同步完成,三線同時直播。

這個創新目標的實現基礎,是高水平的專業高清視頻直播。這個專業性不僅體現在高清視頻直播的專業性,更體現在這個業務體系的專業性和精確控制上。對於新華社這樣的全球佈局的音視頻報道體系,核心競爭力之一是複雜的業務、技術流程和對這個流程的精確控制,才能保證以比傳統電視機構少得多的人力投入、技術投入和採訪拍攝條件投入,獲得專業的直播和報道效果。一個業務體系同時完成中文直播、英語直播、音頻直播三個直播和支撐直播式供稿,更需要精確控制。因為,這個體系中的三個直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甚至入點和出點都不同;直播式供稿要保證時效,對特定時段的畫面組合都有與直播不一樣的要求,這都需要在梳理清楚的前提下對整個業務、技術體系實施精確控制。因此,攝像採訪團隊和演播製作團隊必須適應高強度直播。48場直播報道對於前採9位攝像記者來說是嚴峻考驗。平均每天兩到三場的直播報道都要提前進場測試,同時還要兼顧配合記者採訪。為確保直播安全、專業水準和利用直播信號快速切短視頻的需要,攝像和導播事先充分研究大會堂的所有場景,推敲確定了基本鏡頭組合和擴展鏡頭組合,以實現對直播畫面和內容的精確控制。

更重要的精確控制是以信號流集束和分發為核心的整個業務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控制。這需要技術團隊對新華社音視頻業務和需要完成的四項任務有清晰的理解,而不是被動執行,需要業務團隊與技術團隊的緊密融合式協作。為此,音視頻部的大直播協調會的開法是有自己特色的,逐環節彙報,由上下游每個環節的業務和技術人員對正在彙報的環節提問題、確定協調細節。主持協調者需要站在業務、技術體系的高度把握全流程,比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者更善於發現問題、確定解決辦法和相關規則;更善於根據業務、技術體系安全順暢運行的需要解決問題,理順流程。

正是因為有了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支撐,我們可以在重大戰役性報道中積極實施報道創新、業務創新。以重大戰役性報道作為創新的發動機和平臺,不是無謂的冒險,而是要充分掌握技術系統的可能性、風險點,充分掌握業務流程的關鍵點、風險點,並能夠在統合把握技術系統與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梳理把握創新需求與可能遇到的問題。

基於這個智媒體平臺,我們不僅實現中文直播、英語直播、音頻直播三個直播在一個業務體系同步完成,並在2018年兩會加進了音頻直播形態。這也是重大戰役性報道中我們首次實施互聯網音頻直播。其中,喜馬拉雅FM在“外長記者會”採用新華社音頻直播信號,總參與數超過245萬人次,是當日中央級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的獨家音頻直播。我們還利用直播體系實施直播式發稿,利用現場傳回的攝像機信號和無“新華視頻”LOGO直播信號,以快切方式發短視頻。利用高清直播信號,電視通稿線路、音頻通稿線路、英語通稿線路、短視頻專線等同時“多切、快剪”。在與2017年同期相比未增加編輯的情況下,2018年兩會期間共以快切方式滾動播發短視頻777條。這種直播式滾動搶發短視頻的報道形態,體現了通訊社工作模式和報道形態的優勢,所發佈的節目佔據新華社客戶端視頻頁面的90%以上。這類短視頻,僅在新華視點新浪微博點擊量就可達到200多萬。在2018年兩會,這個智媒體平臺提供視頻作支撐,實現了在新華社法人微博“新華視點”和微信公號上實施滾動播發全媒體快訊,即文字、圖片、視頻同步發稿並組合在同一界面中,形成我稱之為“融媒體快訊”的新產品形態。基於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支撐能力和音視頻部已經相對成熟的業務流程,在重要節點,我們成功實現重大程序要聞融媒體快訊搶發,有效實現了文字、圖片、視頻的融媒體協同,提升了報道力。新的產品形態形成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體系競爭力的構建與增強,不僅基於媒體融合技術平臺,還需構建能夠有效發揮這個平臺功能與擴展性的,以制度安排、養成培訓、系統管理為實現手段的運作體系。技術層面上的媒體融合平臺建設完成,還只是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第一步,能否順利上線、能否納入所有資源和要素,以制度安排、養成培訓、系統管理為實現手段的運作體系構建水平如何,決定了媒體融合成效與水平。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當然,體系構建,這是下一篇文章討論的課題。

(陸小華:《增強體系競爭力: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核心目標——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的探索與思考》,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9年第3期)

相關閱讀

全球OTT增長最快的市場在哪裡?亞洲視頻行業發展報告 |德外獨家

解碼2019中國數字營銷趨勢:社交平臺、網綜、短視頻玩轉“眼球經濟” |德外獨家

中國第一家

專注媒體融合的研究院

傳遞信念信心

剖析實踐實驗

探求對策方法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