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去年跟車企朋友吃飯的時候,他告訴產品“斷供”了,因為銷量太高使得變速箱供應嚴重不足,為了提升競爭力他們選擇了愛信6AT,這臺變速箱以質量穩定、耐用著稱。產品雖好,但畢竟不是自己造的,跟愛信簽約的供貨量人家日方已經供給完畢了,你想多要,按照日本人的風格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聽到這個還是有點吃驚,這家企業也算得上國產老字號企業,年銷量百萬已經妥妥的沒問題,當然自己也有相應的變速箱技術,但仍然停留在手動擋層面,很明顯在自動變速箱這一塊兒,還是缺失明顯。

然後我又整理了下國產自動變速箱領域,無外乎萬里揚的CVT、盛瑞的AT以及東安的AT,如果算上青山MT能湊個數。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但好像這些變速箱都不太出色,至少從全球裝機數量來說,最忠實的粉絲還是國產車,但即便如此,還會有很多企業選擇成本更高,有著被呃喉風險的合資變速箱,在這些選擇中,愛信AT,ZF AT成為最佳選擇。前者性能均衡,後者相對高端。

其實我不想跟大家聊除AT以外的其他四類變速箱,因為從行業走向上來說,AT結構優勢永遠決定了其社會地位。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CVT變速箱的優勢是平順以及經濟,但鋼帶無法承受最大扭矩,即便博世供貨這一特性也無法從本質扭轉,也為此豐田在自家的CVT裡塞了齒輪組解決起步效率差以及無法承受高扭矩的問題。當然因為結構相對簡單,製造工藝相對門檻較低,匹配難度不大這些優勢,萬里揚也能自己造。

雙離合變速箱雖然有著換擋快,駕駛感受出色這一特性,但結構設計導致並不是每臺變速箱都有著較高的穩定性高度,乾式雙離合在我這是全部要被斃掉的,雙離合變速箱看車型也有不同的表現,譬如說保時捷的PDK就要比大眾DQ系列強不少,至於國產車自己研發的雙離合變速箱,技術壁壘仍然較厚。

已經淘汰的AMT以及正在被淘汰的MT,不說了。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你可以查查國產AT變速箱現在有幾家能造,除了已經被吉利甩出去的DSI之外,東安以及盛瑞AT也能排的上號,但我很用心的告訴你,除了被吉利甩手的DSI之外,盛瑞的AT裝機表現口碑並不好,而東安還在醞釀狀態,還未真正落地考核。

至於DSI,更多的技術依然是此前海外技術,吉利只是持有相關股份,在技術研發上並沒有用多大力氣。

目前產品口碑比較好的AT自主車型,基本上都是採購而來,哈弗H9、比亞迪唐、長安CS55、吉利星越這些口碑比較上乘的產品,均數選擇了合資變速箱。原因很簡單,讓這些主流自主品牌放棄自由變速箱,選擇成本更高產品的原因有兩個:1、“外國貨”的確更好,2、匹配相對更容易。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想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的同時,倒不如想想為什麼頂級變速箱都在海外。

精密性生產設備是一個重要基準點,這個基準點向左是國產製造工業,整體表現並不太好,向右則是外資品牌,的確基礎精密度更高,AT變速箱內部需要高油壓,如何保證變速箱不滲油很重要,拼接縫以及裝備工藝設定很高的門檻,所以國內大多數愛信是日本進口的,以維特拉那臺6AT為例,進口質量真的遠遠優於自主生產的盛瑞8AT。

基礎加工水平決定了產品高度,當然並不是諷刺國產精加工行業不行,天籟2.0T發動機選擇原裝進口,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生產水平沒有達到日本人對產品的高標準。

其實精密性我們可以用設備、用時間來解決,畢竟我們地大物博可以不斷的堆物料生產,在挫敗中不斷提升經驗,但匹配技術是需要更高技術積累的,AT變速箱匹配要求要比CVT更難,比雙離合同樣不簡單,選擇愛信、ZF變速箱會有一定的調教案例在做參考,因為全球頂尖車企都在用,所以我們可以學習,採購盛瑞、東安、DSI變速箱你沒有匹配做參考,技術是需要慢慢積累提升的,但行業下行發展,不允許產品有絲毫問題,畢竟現在已經不允許拿用戶做小白鼠做實驗。


為什麼我們造不出頂級變速箱?說出來挺難受的


一沒有高精密生產條件,二沒有軟件經驗匹配技術,三現在這個環境下更多的企業選擇CVT、雙離合這種捷徑,AT變速箱壁壘這麼厚,條件時間都不允許企業攻克技術,最為關鍵的是自主研發的AT變速箱不一定有采購成本低,而且可靠性還有明顯差距。

所以,你說國產車為什麼沒有AT?因為環境不允許,我們沒有能力造,沒有能力匹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