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智能傳播與5G等新技術帶來從個人到社會層面的改變,所有視頻形式都正面臨著焦慮感。但在視頻新生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無論站在怎樣的起點,都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整理 | 黎佳瑜

工信部正式發放商用5G牌照,可預見的5G大規模商業應用與AI算法等日趨完善的技術共同衝擊社會傳播生態。智能終端和平臺技術的發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媒體行業。在智能傳播的全新生態下,視頻內容從生產、呈現到分發的各個環節都為個人生活與社會帶來顛覆性的新鮮體驗。

6月16日,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智能傳播專業委員會暨“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的機遇與挑戰”主題論壇在北京廣電國際酒店舉行。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為論壇致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鬍智鋒、誠美資本合夥人李勇、快手科技副總裁餘敬中、視知創始人兼CEO馬昌博、小紅書對外事務副總裁邸阿明和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博士尹亞光分別發表主題演講,討論了智能傳播生態下視頻內容發展的新力量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等議題。

以下為嘉賓演講內容摘要(以演講順序排序):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什麼是智能傳播?首先,它的技術基礎是大數據和雲計算。其次,從生產特徵來看,它具備超越人工的自動性、豐富的聯想性和極強的自由度。在傳播形態上,智能傳播是互動的、碎片化的、多屏一體化的、非線性的。

智能傳播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變化。

在個人和生活層面,它實現了對個人日常生活願望的個性化與深度定製,基於個人需求,每個人按自己的慾望去提出個性化訂單,並通過智能化生產傳播得到滿足。

在社會層面,更大範圍內的深度社交與豐富的公共議題設置將會廣泛地推出。智能傳播時代的群落更加豐富,社會話題將在各種各樣的網絡群落中聚集與展開。

此外,新的審美體驗將會產生。智能傳播打破傳統美學的經典藝術特徵,而與個人慾望的滿足和快感連接得更加緊密。

智能傳播時代,所有視頻形式都面臨著焦慮感,這種焦慮源於技術恐懼症。傳統電視視頻技術相對落後,線性的生產和傳播特點使之難以滿足海量的信息與社交需求;新媒體中門戶網站信息獲取的便利度、豐富度和提煉度不夠,自媒體的互動性相對較弱;短視頻的問題在於深廣度的缺乏與群體的忽略。

對此,我們有兩個技術方向:技術主義和人文主義。技術是決定性和基礎性的,技術的發展必定改變視頻生態、視頻傳播的整體組織架構和形態,但唯技術論容易脫離人的需求和社會內涵。人文主義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性需求,以人為本,但問題在於相對忽略技術邏輯,有時落後於技術發展。

保守的人文主義是隻能穿中山先生那樣的中山裝,新技術就是不要中山裝,徹底顛覆。我的觀點是用新的質地、新的技術來改造傳統的“中山裝”。

對於未來,我有四句話:第一,態度決定一切,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領;第二,細節決定成敗,關鍵在於執行力;第三,永遠不要簡單化純技術主義,要把審美和藝術融入其間;第四,智慧改變世界。

在智能傳播時代,不管大家站在怎樣的起點上都有可能彎道超車。我也期待我們將智能時代的視頻傳播做得更強、更大、更好。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智能傳播結合了過去傳播方式的所有要素並增添新要素,改變了內容生產技術流程,精準識別需求進行智能推薦,最後黏合用戶創造服務,這是我們對於智能傳播路徑的理解。

在行業內,智能傳播非常龐雜,總體來說,分為內容創意、生產製作、營銷互動、宣推與經濟、技術支持五大板塊。

我們觀察發現行業研發數據庫最多達到三萬小時,據說年內會達到十萬小時。信息量是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基礎,如果沒有信息量,我們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中國是文化大國,我們要站在中國的立場,有全球化的眼光,看到更多的世界。數據庫是基礎,方法論是工具,二者結合能幫助行業與團隊找到更多更好的項目。

內容創意方面,自動化劇本、作詞與文案做不到完全替代,但能為創意空間提供協助。我們的數據庫包含電影、電視劇、短劇、短片等內容,在全球範圍內,多家基於漢語的中國語義分析創作支持系統已經開始運作。

生產製作方面,製片管理能有效提升行業效率,虛擬拍攝是歷史的趨勢,AI作曲和動畫製作已經可以實現自動化了,還有和雲剪輯與自動剪輯,能基於文字表述從全球影像庫抽取片段迅速生成概念片。此外還有換臉與換聲、雲儲存與傳輸等。

在數字資產建模上,隨著虛擬拍攝與智能化推進,可能將來在互聯網、雲端的各種資產是虛擬的數字資產,更快、更方便地建模並形成交易平臺,在這一點上行業有很多可推進的空間。

至於5G,很多人討論5G,但5G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們為行業提供技術研發、內容研發、平臺渠道、廣告營銷、行業數據等資訊和產業服務,基於這些團隊與資源,希望能為中國視頻產業整體轉型和進一步大發展努力。

總體來說,智能傳播的內容是核心,技術手段幫助我們立意高、品質優地傳播更多好的內容,回饋這個時代。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快手的日活在今年5月達到2億,每天產出UGC超過1500萬條,2018年發佈視頻的作者超過1.9億人。DA與AI貫穿了我們的視頻生產、審核、理解和匹配分發的全過程。

在生產過程中,DA與AI技術降低了短視頻的門檻,讓普通人享受高技術手段,讓視頻製作更專業,讓記錄形式更豐富、有趣、高質量。

在內容理解上,利用多模態信息融合技術,快手對場景和事物的識別更精確、對視頻的理解更接近人與現實,包括進行社會意義的區別。對用戶的理解分為三個維度:一是性別等終生不改的靜態屬性;二是興趣、職業等長期屬性;三是想法、意圖等短期屬性。

將上述二者匹配就是一個分發的過程。快手的算法與其他平臺不同,不是將一個內容推到極致,而是將合適的內容推給感興趣的人,有意識地規避流量分配兩極化和馬太效應。

快手最核心的邏輯可以歸結為一個詞“普惠”。任何一個人,哪怕是素人,都可以獲得200至300的基礎曝光量,當熱度指數達到標準後系統進行二次分發,這是一個爬坡機制。我們引入基尼係數財富分配的概念進行流量調節,一方面可以對內容擇優去劣,另一方面讓新的內容不斷湧現,擇新去舊。

在視頻理解以後,機器審核是第一關,我們給予用戶基礎曝光量,二次分發則是上熱門,每次上熱門與爬坡重新自動進入人工審核。

根據統計,快手播放量大於50萬的頭部視頻佔全網的播放量30%,快手把70%的流量給了普通人的長尾視頻,以此體現“普惠”。

為了防止信息繭房效應,快手的算法會不斷推送相關內容來試探用戶的興趣邊界,根據反饋對用戶畫像產生更深入瞭解。

知乎上一篇文章提到兩個觀點:首先,快手改變了“1個人發東西、9個人評論、90個人圍觀”的規律,根據我們的推算,快手的內容生產者比例約為10%。其次,快手的算法基於社交興趣來進行內容推薦,通過內容和人進行雙重連接。快手是一個短視頻社區,快手不僅關注好的內容,也關注背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快手的流量分發類似去中心化的市場經濟。在此引用快手高級副總裁馬宏斌的觀點:第一,快手沒有人工流量,只有機器分發,每個視頻都是公平的。第二,從人的角度來說,快手的普惠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由此,從供給和需求來看都是極度的繁榮和旺盛。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短視頻的特點是內容全民化與內容機構升級演化。短視頻讓消費與生產內容的門檻消失,其分發也是公平的,由此讓生產嵌入生活,並製造更多場景。

短視頻帶來了巨大的內容、流量及廣告場景,讓營收成為可能的同時,為內容生產機構帶來平民式工業化基因升級。短視頻有工業化基因,快手的所有短視頻都有特別的內容生產模式,這極大降低了內容生產門檻。

我們認為短視頻內容還沒有到達下半場,最激烈的競爭才剛剛開始。5G本身帶來的流量低成本和短視頻全民化是巨大的擴展,接下來將有更多年輕人與中老年人進場,尤其是近1.47億00後的入場,將決定未來短視頻的基本樣態。

對於內容本身發生的變化,從內容機構的角度看有三點:有趣蓬勃,有用發端,人格化大行其道。

所有的產品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焦慮,區別在於“忘記”還是“解決”。具體到內容產品,就是“有趣”和“有用”兩個途徑。人們最終的財富是時間,有趣是殺無聊時間,有用是省時間。短視頻特別適合表現有趣或有用,因為它本身既擅長表達情緒,也擅長解釋知識。這也是短視頻作為內容形式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

在有趣之後,知識型內容將成為未來的搶奪重點,一是因為安全,二是因為用戶口味也正從有趣到有用轉變。

但不管是有趣還是有用,最終要回歸人格化,所有人都希望跟現實的人產生溝通。講好故事的專家是熱門存在,而批量訓練或服務於專家的機構將更有價值。

短視頻在2018年已開始激烈分化為越來越大的頭部集團與越來越小的個體機構,未來的競爭也是創意化小作坊與標準化大工廠兩條路徑。標準化大工廠指創意標準化、生產工業化和品控規模化。內容公司最後的競爭從來不是內容,而是公司,是標準化、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生產內容的能力。

未來,內容會成為所有行業的標配,會嵌入行業鏈條中以促進交易。短視頻的場景化、感染力和解釋性剛好能夠為此提供服務。基於此,視知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企業專家化,二是商品內容化,三是傳播場景化。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2000年出生的中國人正步入成年,標誌著Z世代正式向我們走來。他們是接受最優秀教育的一代,是積極融入全球化視野的一代,是出生即介入互聯網的一代。他們代表了中國未來五年和十年的思想形態,而這就是生活在小紅書的2.5億用戶。

小紅書有著“城市”的概念定位。我們在打造精神家園時,希望大家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用技術搭建街道,用興趣搭建社區,用人文交流搭建內容平臺,維持整個城市的公共運行。

小紅書在2018年開展短視頻業務,迅速增長5.4倍用戶。我們最初是圖文結合的內容社區平臺,得益於這一形式,內容創造有了一定的門檻。在城市中活躍的一批優質中國青年產生的螺旋影響塑造了整個小紅書之城的城市品味。

我們引入視頻以後對於城市品味有過顧慮,但小紅書絕大多數用戶喜歡看優質、新鮮和真實的東西,城市蓄水池和排汙功能維持了這座城市的增長。

我們在社區追尋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電商只是我們基於社區內容向下的一個商業模式,我們更像是生活方式的互聯網入口。我們用科技、智能、數據的方式形成我們的文化社群,通過社群分析用戶的行為,用數據建模支撐算法,提供他們想看的信息。

我們致力於美好、真實、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圍。UGC模式激勵著下年輕人對文化內容、生活內容的創作激情,在分發機制上我們與其他短視頻公司類似,但也會通過對生活輻射內容的聯想和交互以及行為軌跡分析嘗試讓分發更多元,用智能算法做有溫度的推送。

小紅書在構建用戶內容分享平臺的同時,通過用戶口碑鍛造產品的真實價值,因此我們能夠成為民間品牌和新銳品牌走向知名品牌的通道。同時,我們用平臺鏈接用戶與品牌互動,收集產品和服務的意見和口碑反哺商家,為產品服務迭代提供依據。

科技服務於文化雙輪驅動。我們的原則是,通過UGC平臺用多垂直分中心化的思維實現這一目標,而一個重大的邏輯就是尊重普通人的力量。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關於智能傳播時代視頻新生態,6位業界領袖說了這些話


5G技術有一個大三角,即5G高帶寬、5G低延時和5G萬物互聯。未來,所有的業務和應用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5G技術。另外,新的寬帶形式來臨,法律、業務層面的權責如何劃分,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事情。

我們現在強調視頻高清晰度,未來對5G的需求將非常旺盛。同時,雲VR是5G技術的殺手鐗。目前非5G環境下的VR體驗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當帶寬足夠大時,VR才會真正爆發。

5G助力於媒體的業務發展,為採編播帶來新的技術。如今雲技術、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已經帶來了改變,而5G環境下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延遲都會帶來模式的改變。

5G讓視頻採集移動化、智能化。未來,所有攝像機自帶電池和5G模塊隨時隨地移動,能將超高清信號傳回到控制中心。5G讓移動化存儲編輯更及時,現階段的網絡和大數據雲編輯在5G時代會更加順暢。5G讓所有視頻高帶寬變得觸手可及,併為雲發展和大數據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業務模式。

總體來說,5G對廣電體系帶來多重改變,視頻業務將隨著技術體系下的融合創新進行業務模式的拓展。

需要強調的是,技術是有成本和適應性的。目前很多業務場景仍需要數字廣播模式,廣科院的國家科研項目中就有5G廣播電視網與移動通信網融合架構的方案研究。

現在的技術太多了,人工智能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係,雲計算是生產工具,大數據是生產資料,互聯網是自然環境,軟件是生產方式。技術提升了生產力,但對我們的生產關係有什麼影響?這是值得思考的事。

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早期內容平臺的壟斷性。技術為業務服務,未來我們更應該思考平臺與用戶的關係,例如平臺是否需要讓渡一些權利給用戶,以及搭載平臺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讓用戶更繁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