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融合 智勝未來

機器人 縫紉機 智能家居 紡織 人民網 2017-05-21
人機融合 智勝未來

人機融合 智勝未來

人機融合 智勝未來

人機融合 智勝未來

圖④:廣東溢達針織布廠的機械手臂(針織自動驗針機)。資料圖片

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舉行

本報杭州5月19日電(記者方敏)點點手機,一隻四足仿生機器狗歡快地奔跑起來;將機器魚放入水中,“如魚得水”靈活遊動……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日前在浙江餘姚舉行,眾多海內外專家及企業負責人共聚一堂,探討機器人的前沿技術與研究成果。

在這次峰會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智能裝備和製造技術產業相關的高端產品和新興技術驚豔亮相,如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體驗交互平臺、智能工廠等,讓參觀者體驗了一次未來“智能 ”生活。

現場,一個二次元魔法美少女——琥珀·虛顏通過實力亮相,大秀未來“智能 ”生活,驗證機器人可以“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工作人員通過對話,與琥珀·虛顏完成互動,包括唱歌跳舞、開燈關燈、開關窗簾等智能家居控制,琥珀均按指令一一完成,引來驚歎。

在寧波奇點機器人體驗館,參觀者可以體驗提供“中醫診療”的一面“健康鏡”。觀眾只需要接受拍攝頭部及舌苔照片,就可以獲取一份中醫調理方案。同時,一款智能護理移乘機器人可以輔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及殘障人士完成室內的移動。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了一款通過意念控制的轉運床。這種設備可以服務於偏癱或中風等人群,建立人腦與外部設備的連接,輔助他們行動。

“機器人產業大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寧波市智能製造產業研究院院長甘中學表示,中國現在的機器人非常火,無論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從總體來講,這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促進是件好事,未來將是人機融合的智慧時代。

縫紉機器人

讓傳統行業不傳統

本報記者賀林平

“縫紉機器人?”聽到這五個字,你的頭腦裡是否浮現出一個三頭六臂、張牙舞爪的“怪物”,布料從這邊進去,上下翻飛幾下,衣服便從那頭出來了?

現實當然不可能像相聲段子裡那麼神奇、簡單。製衣行業是公認最難實現自動化替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然而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有家制衣企業,針對各個工序自行研製開發了25種自動化設備。如今在這家企業,做一件梭織襯衫全部52道工序,有65%出自這些“縫紉機器人”之手。

工廠:生產狀態不再傳統

位於高明荷城的溢達製衣廠是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較早設立、也是較早探索縫紉自動化的工廠。車間裡,那種幾百上千臺縫紉機棋盤一樣排成一大片,每個縫紉機前坐一名女工,低頭凝視、手腳並用、可勁兒忙活的壯觀景象,如今已經很難看見了。

在2樓的自動化製衣梭織車縫車間,一條由機械手、電子眼等各種部件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將拉筒、修剪頸窩、壓燙粘樸、開鈕門四道工序連成一體,在電腦程序指揮下精準運作,不出30秒,一件襯衫的左前幅就一氣呵成地做出來了;而過去“唱主角”的製衣工,現在倒成了“打下手的”,有的給機器送料,有的監控設備參數,狀態輕鬆而悠閒。

眾所周知,在國內外整車、手機等製造上,全流水線的自動化已經屢見不鮮,而一到製衣行業,機器馬上就“欺硬怕軟”起來——由於布料柔軟,延展性強,機器如何實現面料分層與抓取,如何在推移固位時避免拉扯形變,如何在裁割車縫時實現精準定位,等等,是全世界紡織行業的共同難題。

2010年溢達啟動大規模自動化製衣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邊試邊改,“摸著石頭過河”。鼓搗了大半年,公司第一臺自動袖側機應運而生。

“傳統上,做這個襯衫的袖側非常難,必須手工折出一個等腰三尖;摺疊後條紋還要和整條手臂對上,連成一線。我們稱為A1級工序,過去一個熟手工要培訓至少半年。”製衣廠高級經理張雄顏介紹。

而現在,記者看到,製衣工樑嚴斤只需按標準規程把布料擺好,“喂”進機器,剩下的就不用操心了。過去一個熟手工一天工作8小時,只能做300—500件;而她一人“伺候”兩臺機,一天可以做1800件。生產效率從2011年的87%提升到2016年的108%。

像這樣各種功能的“縫紉機器人”,溢達已先後投入使用了1600多臺,將全集團梭織(以襯衫為主)和針織(毛衫、彈性較大的T恤等)製衣的自動化率分別提升到65%和35%。

工人:工作狀態不再傳統

製衣車縫行業有句行話叫“腳不離車(衣車),手不離片(裁片)”,因為在車縫過程中,操作工需要用腳來控制衣車的速度,而手部需要高度協調配合,完成更復雜的操作。

“別說車縫,就是釘鈕釦這麼簡單的工序,都不是那麼容易乾的!”從一線女工成長起來的張雄顏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工人一天幾千個鈕釦釘下來,常常頭暈眼花,手指頭都起水泡。”

2013年,溢達聯合廣州一家設備供應商,研發出一種轉、釘一體化的自動釘釦機,利用圖像識別感應器自動把鈕釦轉到同一個方向,然後釘到衣服上。如今,溢達推廣使用了20多臺這種釘釦“小能手”,不僅使工作效率提升了20%,還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在溢達楊梅製衣廠,記者的目光被一臺圓盤狀三頭六臂的機器吸引住了。製衣廠梭織技術工程部經理劉志鵬介紹,這是2014年公司要求供應商升級後的自動運介英機(圖①,資料圖片)。10年前溢達就從德國引進了該設備的第一代機器,大夥都形象地稱它“八爪魚”。“介英,通俗地講就是襯衫的袖口,裡外兩層布,中間夾一個硬挺效果的樸。說它‘八爪魚’,實際上一圈有12條‘爪’,兩條‘爪’為一組夾住一片介英,跟著機器的輪轉先縫後切,轉一圈6個,只需二十來秒。”

而坐在“八爪魚”前的是一名年輕的男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布片輕輕一疊,放進“八爪魚”的進口。

溢達工人的工作狀態在自動化升級中悄然改變,從過去單純地車縫工變成了機器的操作工、技術工。

工人更輕鬆,工作的技術含量更高,產品品質也更加穩定。楊梅製衣廠梭織總經理孫志平介紹,工廠車縫的一次性通過率從過去的85%提高到現在的94%左右。在推進自動化改造過程中,溢達在確保員工收入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還鼓勵工人結合生產實踐,提出優化改造的合理化建議。越來越多的工人擺脫了單純的僱工角色,主動參與到“縫紉機器人”的研發中。

形形色色的機器人

隨著技術飛速發展,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在高科技前沿領域大放異彩,也在逐漸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輕載複合機器人是新鬆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具備柔性多關節機械臂及主動視覺導航系統的複合機器人(圖②,本報記者劉洪超攝),基於智能移動機器人、柔性多關節機器人、視覺識別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可快速佈局於自動化工廠、倉儲分揀、自動化貨物超市,實現物料自動搬運、物品上下料、物料分揀等。

新一代迎賓展示機器人(圖③,本報記者劉洪超攝)是一款工作於室內環境,用於迎賓、接待、引領、講解工作的智能型服務機器人。與上一代產品相比,其智能化程度有顯著提升,它能快速“認知”未知環境,擁有不斷豐富的雲端語音知識庫,能區分每個它“認識”的人;它外觀設計線條流暢,造型可愛,表情生動多樣。在運動方面,具有基於激光SLAM技術的自主行走、自主避讓、自主充電功能,無需在地面貼導航磁條,避免改變外部環境;它還具備人臉識別功能,可以對VIP會員進行管理,並針對不同的VIP會員做出個性化的反應。

今年3月,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以下簡稱“海鬥”號ARV)在“探索一號”船TS—03航次中,以光纖遙控模式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10886米的海底順利著陸。水面操作者利用近40公里的微細光纖,遙控“海鬥”號ARV順利完成萬米深淵海底巡航作業任務,實時回傳深淵海底視頻影像達4小時9分鐘。我國首次實現了萬米深淵海底視頻向水面母船的實時傳輸。

(本報記者劉洪超整理)

本版製圖:張芳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