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退潮”?裁員34萬市值跌破萬億 鴻海遭遇最大變數

百萬員工的巨型公司靠什麼轉型?
富士康“退潮”?裁員34萬市值跌破萬億 鴻海遭遇最大變數


見識過富士康代工廠換班的人,都會被如潮水般漲落的人流所震撼。如今,潮水開始退去。

據消息人士稱,繼6月底,富士康科技集團在中國臺灣裁員數千人,近期包括富士康在內的母公司鴻海集團計劃裁員共計34萬人。對裁員一事,富士康解釋為“費用檢視”的緣故。

“此次集團對費用的檢視,範圍包括泛鴻海富士康集團體系下屬數百家公司,並不僅僅侷限於鴻海富士康本身。”在給時間財經的一份聲明中,富士康解釋道:“費用縮減主要針對集團經營績效未達標單位及獲利表現不如預期的對外投資,並涉及如行政、事務、物流等周邊費用,但不包括集團研發及新產品開發經費。”

作為全球最大手機代工廠的富士康此次因何遭遇變故,它的母公司鴻海集團又將如何應對呢?

失也蘋果

“富士康的裁員和蘋果公司的砍單有必然的聯繫。”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飆對時間財經說。今年9月,蘋果發佈了三款新品iPhone手機,旗艦機價格為iPhone手機史上最高價格,“整個業界乃至蘋果內部都認為,2018年是蘋果銷量最好的一年”。

富士康“退潮”?裁員34萬市值跌破萬億 鴻海遭遇最大變數


基於這樣的判斷,為蘋果生產新款iPhone的核心組裝工廠們,富士康、和碩和偉創投入了比往年更大的準備,來應對蘋果預計的旺盛需求。特別是蘋果業務佔據整體營收50%的富士康,對被推遲到10月底上市的iPhone XR,給予了極大重視。

據此前界面報道,富士康鄭州園區為iPhone XR配備了27條產線,為三款機型中最多,產線的是良率是93%,每條產線每小時生產590臺手機,每天運轉長達19個小時。

富士康將幾乎所有產線都押注在iPhone XR身上,在鄭州園區僅保留4條iPhone XS產線。富士康深圳觀瀾園區的12條產線,也隨時準備切換為組裝iPhone XR。

富士康為蘋果準備的將近60條生產線,從來沒有全部投入運轉過。進入11月,因消費者需求疲軟,國內各大電商渠道對新款iPhone信心大減,上市不足一月,三款手機甚至都有1000元以上的降價。蘋果不得不調整iPhone XR第四季度的訂單,在原計劃上減產約500萬部,相當於富士康滿負荷一週的產能。

“蘋果在iPhone XR的大幅減產,自然造成了大規模裁員和削減成本。”孫燕飆解釋道,“此外,富士康和碩們還跟蘋果有另外一個矛盾。之前談多大訂單,才有相應的加工價格。現在蘋果減單,規模化帶來的成本效益不在了,富士康們勢必提價,而蘋果不滿富士康、和碩的漲價行為,減少給它們的訂單,而轉向偉創力和比亞迪。”

這對富士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惡性循環使得富士康的訂單進一步減少,裁員風波進一步擴大。

同樣的情況並非首次發生。去年,蘋果最初對iPhone X銷量預測過於樂觀,令許多供應商受損。2018年一季度,iPhone X的產量削減了約2000萬部。

富士康也做了最壞打算。據彭博社11月21日晚間報道,富士康內部備忘錄透露將在2019年大幅減少開支,最高可能達到近50%,約200億元。其中,iPhone業務將縮減60億元開支,並可能有10%的非技術崗位被裁撤。

富士康的鍋,鴻海的筐

富士康業績表現不佳也影響到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11月20日,受裁員消息影響,作為鴻海科技集團核心鴻海精密在臺灣股價下跌3.3%後,報71元臺幣,市值縮水至9870億元臺幣(約為2213億元),為2013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萬億臺幣。今年以來,鴻海精密更是迄今累計下跌40%。

富士康“退潮”?裁員34萬市值跌破萬億 鴻海遭遇最大變數


可以說富士康的處境,直接影響鴻海集團的股價,卻並非是唯一因素。作為佔鴻海精密收入35%的A股上市的關聯公司工業富聯,股價慘淡,對鴻海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今年6月8日,工業富聯在A股上市,收盤時成為A股市場市值最大的科技股。隨後股價一路震盪下行。截至發稿,工業富聯報收11.81元,低於上市發行價。

工業富聯被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看好,希望藉此向工業互聯網轉型,摘掉代工的帽子。“希望各位不要說我們是工廠,”郭臺銘在不同的場合經常說:“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製造基地。”

也正如富士康對時間財經所表示的那樣,將“藉助大數據、AI及自動化發展成果,目前工業互聯網在集團內部推行已初顯成效。”

但工業富聯能否承擔這一重任還有待觀察,也曾有行業專家表示,鴻海集團並未將蘋果組裝業務納入工業富聯,而將鴻海系60家境內外子公司裝入其中。這種分割本身就令外界對工業富聯的信心不足。

事實上,鴻海手中有好幾個“筐”來打包旗下業務——除了工業富聯外,還有在香港上市將其它品牌手機代工業務單獨出來成立“富智康”,截至發稿市值為72億港元,比年中高點下跌38%。

工業富聯在工業互聯網最具標誌性產業,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的收入比重仍微不足道。據其招股說明書,過去三年,銷售收入分別為9.3億元、6.5億元和9.66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不足0.35%其,工業機器人產能、產量與銷量更是連續三年下降。工業機器人產量從6600個下滑至3500個,銷量從6100個下滑至3500個。

這樣的表現亦從最新財報中得以反映。財務數據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工業富聯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589.9億元,同比增長16.3%;當期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54.4億元,同比微增2.2%。

今年6月22日,郭臺銘在臺北總部的股東會上表示,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商,正處於關鍵轉型階段,將從單純的製造業轉型成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

現狀並不容易打破,令鴻海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以富士康投資美國威斯康辛創造1.3萬工作崗位為例,其背後的代價相當沉重。富士康實際投資在當地的工廠是自動化工廠,只需要3000名僱員,因此平均每個工作,州政府要補償22-100萬美元,到2043年都難以收回成本。

甚至鴻海集團面臨的是,代表傳統制造業的富士康業績遇冷,寄予厚望的工業富聯股價不振,外界也無法確知這次鴻海的退潮將持續多久,或許要等68歲的郭臺銘給出答案?(時間財經 樑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