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有口能言,有耳能聽,有眼能明,有足能行。說話與傾聽是人的兩大技能,有些人能言善辯,有的人沉默寡言;有些人是最佳聽眾,有些人則不善傾聽。

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會說話的人不見得有多愛說話,但與之交談往往給人以相見恨晚,如沐春風之感。話大家都會說,怎樣才算會說話?其實很簡單,能夠在與人交談中,讓他人感到舒服讓自己感到放鬆,就是個會說話的人。有太多人以為愛說話就是會說話,殊不知你的滔滔不絕,在別人的耳朵裡是聒噪不自知,你以為的"妙語"也可能暗藏禍端。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會說話是一種能力,我們常用"口才很好"來稱讚別人。會說話首先要"能說話",語言表達要流暢,思維邏輯要在線,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個人囉囉嗦嗦說半天,聽的人依舊一頭霧水,那這個人的說話水平就值得人懷疑,這是"不能說話"。

在時間就是金錢,事事追求高效率的今天,如果你連話都說不清楚,不能準確表達,很容易在同別人的競爭中落了下風,“不能說話”不僅影響工作,還會影響生活。“能說話”是“會說話”的基礎。說話是一種不能,會說話則是一種能力。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一個“會說話”的人往往表現在三方面:

1、有事沒事慢慢說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遇事不要急躁,人心一亂,表達反而容易出問題。說的快反而沒有慢慢說有效率,你著急忙慌的說一遍可能越說越亂,倒不如靜下心來慢慢說。倉央嘉措說世上除了生死皆是小事,人生沒有那麼多大事值得你著急上火,遇事別慌靜下心來慢慢說。

說話不是辯論,沒必要爭個輸贏,也別想在說話中壓人一頭。有很多人與人談話總想在聲音上勝過對方,實在是沒有必要把說話搞得像是吵架。生活中的許多小事不妨幽默著說,沒有人不喜歡笑臉人,也沒人喜歡尷尬。

在臺灣一項文藝大獎的頒獎典禮中,獲獎者都是黑頭髮的晚輩,只有著名學者余光中年屆花甲.白髮染霜。相形之下,余光中頗不自在。在致辭中,他風趣地說:“一個人年輕時得獎,應該跟老頭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經成名;但年老時得獎,就應該同小夥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2、大事小事謹慎說

《了凡四訓》中有很多要求人謹慎言行的句子。“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做不到的事不要瞎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人要慎言少說。古人常說:禍從口出。不論大事小事,凡事出口之前都要謹慎思考,看你要說的話是否會傷害別人,是否會招致禍端。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與寵妃張貴人對飲,喝到醉處,司馬曜與張貴人開玩笑說“你如今已經年近三十,美貌大不如前,我有的是年輕美貌的妃子,改天就廢黜了你。”張貴人自得寵以來,恃寵生驕,一直擔心自己容貌不如從前會遭到晉武帝的厭棄。此時聽到晉武帝的這番話又驚又氣,頓時起了殺心。張貴人趁司馬曜醉酒昏睡,召來心腹宮女,用被子把在睡夢中的晉武帝活活捂死了。

有許多人與人談話時時不忘標榜自己,常常以我字旗掛帥,成為“我”字的專賣者。談話中時時刻刻圍繞自己展開的人往往是最招人煩的一種說話者。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3、家庭和睦商量說

家庭要想和睦,家人之間的對話氛圍就要商量著說。夫妻之間沒有啥不能商量解決的事,夫妻要想和睦,就不能搞“一言堂”。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多次的“你就得聽我的”。夫妻雙方是平等的,沒有誰必須要聽誰的。愛是包容,不是命令與服從。

與孩子之間要引導著說。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不是父母的玩具。家長要學會正確的與孩子交流談話的方式。與孩子間的交流是一種引導而不是壓制孩子的話語權,尤其是對於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要在於孩子的對話中引導著說,不能不顧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傾聽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修養。善傾聽的人需要兩顆心,愛心和耐心。高效率下我們都急慌慌的為自己謀利,出現了很多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往往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在利己的氛圍中我們更熱衷於自我表達,要自己說的痛快,要把自己說給別人聽,急切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於別人的訴說,我們通常採取兩種辦法,一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矇住,假裝看不到聽不到,二是把耳朵連成一條線,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茫茫然,不過腦不走心。傾聽障礙可能是我們的時代病之一。

善於傾聽,做一個好的聽眾體現著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傾聽不只需要耳朵,更需要心。善傾聽的人,擁有兩顆心,一顆愛心,一顆耐心。一個好的傾聽者是溫柔的、以心換心、值得信任的。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往往在三方面上下功夫:

1、用心傾聽

傾聽需要耐心,當別人找你訴說,這說明你在別人心中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很多人對於他人的訴說往往顯得不耐煩,別人尚未傾訴完,就急匆匆地打斷。做一名好的傾聽者,要擔得起朋友的信任。朋友對你訴說的話不能只過腦,還有過心。左耳進右耳出是對朋友的忽視與不尊重,當朋友對你說了一件祕密並要求你保密,你卻轉頭告訴了別人,這更是自身道德素質不高的體現。

曾經有個小國到另一國去,給國王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國王很高興。小國使者出了一個題目,問國王,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有價值?國王想了很多辦法,請來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可是都看不出這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哪個更有價值?就在國王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大臣說他知道哪個金人更有價值。

國王將使者請進來,大臣胸有成竹的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插入第二個金人的耳朵,稻草從嘴巴里出來。插入第三個金人的耳朵,稻草掉進肚子裡,什麼聲響都沒有。大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2、將心比心

傾聽他人就是放下自己已有的判斷與想法,一心一意體會他人,從他人的角度與立場出發,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盛氣凌人。別用你的判斷打斷別人的傾訴,感同身受固然不易做到,但作為一個傾聽者專注地體會傾訴者話語背後的感受、需要以及對傾聽者的期待尤為重要。

兩個耳背的人,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耳背。有一天,他倆遇見了,其中一個還扛了一根釣魚竿。沒扛釣魚竿的就問:“呦,您這是要去釣魚啊?”那位答:“不是,我釣魚去。”這位恍然大悟:“咳,我還以為您要去釣魚呢,原來不是啊。”

我們總是想當然的將別人說的話,按照自己腦中的程序加以理解,並且認為自己時準確無誤,理解到位的,這使得別人的傾訴不能精確的傳達出原本的意義。

傾聽就是一個以真心換真心,將心比心的過程,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專注在傾訴者身上,很多人往往在傾聽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了傾訴者,轉移了話題,大談特談自己,這個傾聽過程就失去了意義。傾聽是一個感受別人感受的過程。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3、及時反饋

不要讓他人的訴說變成獨角戲。當別人向你傾訴自己時,除了需要你的陪伴,他還需要你的安慰與建議,當然安慰與建議可能並不是那麼重要,但你要出聲,給他力量,讓他明白,你是關注著他的,這場傾訴並不是一個可憐人的獨角戲,而是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你的反饋,哪怕是在你看來無價值的反饋,也能使傾訴者感到溫暖。在傾聽過中通過體會傾訴者的需求與期待適時給以反饋與迴應,不僅能增加傾聽的價值,還能增進傾訴者與傾聽者之間的感情。

《圍爐夜話》: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是一種修養

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說他自己的事,是一種涵養。認真對待說話與傾聽,用心說話,用愛傾聽。說話不難,會說話不易;傾聽不難,善傾聽不易。會說話,是一種能力;善傾聽,是一種修養。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