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


"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但他繼位時晉國並不強大,後來在他的領導下,晉國發展一日千里,很快成為諸侯國裡的佼佼者。晉獻公最大的功績就是連續攻滅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家,史稱其“並國17,服國38”,讓晉國一躍成為當時一等一的大國。

在晉獻公滅掉很多國家之後,他把戰爭的槍口又對準了秦國,準備像消滅其它國家一樣,一戰定輸贏,把秦國給滅了。

本以為憑藉自己身強馬壯的實力,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秦國,然而等到真正交手起來,他才發現秦國並不是個軟蛋,並沒有那麼好欺負。晉國吞併秦國的戰車走了12年,卻始終沒有開出一步。晉獻公是春秋霸主, 在位時並國17個,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晉國的現狀,看看晉國具不具備收拾秦國的能力。

第一,晉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國家,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得到公認的。

晉國的立國時間要比秦國早,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這一點秦國是沒有辦法更他相提並論,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晉國在春秋初期發生了七十年的宗族內鬥,但貴族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晉國家底厚實,實力雄厚,


"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但他繼位時晉國並不強大,後來在他的領導下,晉國發展一日千里,很快成為諸侯國裡的佼佼者。晉獻公最大的功績就是連續攻滅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家,史稱其“並國17,服國38”,讓晉國一躍成為當時一等一的大國。

在晉獻公滅掉很多國家之後,他把戰爭的槍口又對準了秦國,準備像消滅其它國家一樣,一戰定輸贏,把秦國給滅了。

本以為憑藉自己身強馬壯的實力,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秦國,然而等到真正交手起來,他才發現秦國並不是個軟蛋,並沒有那麼好欺負。晉國吞併秦國的戰車走了12年,卻始終沒有開出一步。晉獻公是春秋霸主, 在位時並國17個,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晉國的現狀,看看晉國具不具備收拾秦國的能力。

第一,晉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國家,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得到公認的。

晉國的立國時間要比秦國早,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這一點秦國是沒有辦法更他相提並論,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晉國在春秋初期發生了七十年的宗族內鬥,但貴族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晉國家底厚實,實力雄厚,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第二,晉獻公在執政後期有些昏聵,幹了很多被後人詬病的事情,但在國家整體發展上的成就,也不失一代有為的英主的稱號。

晉獻公家族本是晉國小支曲沃人,他的父親因為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聞名晉國,後來奪得晉國大權,將君位傳給兒子姬詭諸,即後世有名的晉獻公。

他上臺以後,先廢除“公族大夫”制,盡逐諸公子,提拔裡克、荀息等一批能臣進入核心,並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定晉國政局,並大力對外征伐,擴展晉國戰略空間。

在這些賢臣能臣的輔助之下,晉獻公用了20年時間,兼併了17個國家,收服了38個國家,徹底的統一了山西,並將勢力延伸到陝西、河南一帶,使黃河中游地區全部成為晉國領土,是晉國成為當時的大國。

第三,在晉獻公的時期,晉國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非但恢復了先祖的榮光,還變得更加強大。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礎,晉獻公野心勃勃,意圖再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一倍,以迅速增強晉國實力,積累和齊、楚兩國爭雄的本錢,成為中原地區實實在在的霸主。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讓晉國自然而然的把目標對準了秦國。晉國的南邊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楚成王當政,強大的難以想象,根本惹不起;晉國的東面是齊國,齊國齊桓公在位,一等一的東方大國,經濟文化了得,國王又是很有名望的中原霸主,跟齊國打,弄不好血本無歸;西面的秦國,近在咫尺,只有一河之隔,而且秦國是一個西方落後的國家,膽小怕事,剛剛崛起,實力根本無法晉國相提並論,打秦國才是上上之策。秦國所佔的關中西府之地也不錯,是一塊豐美之地。


"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但他繼位時晉國並不強大,後來在他的領導下,晉國發展一日千里,很快成為諸侯國裡的佼佼者。晉獻公最大的功績就是連續攻滅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家,史稱其“並國17,服國38”,讓晉國一躍成為當時一等一的大國。

在晉獻公滅掉很多國家之後,他把戰爭的槍口又對準了秦國,準備像消滅其它國家一樣,一戰定輸贏,把秦國給滅了。

本以為憑藉自己身強馬壯的實力,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秦國,然而等到真正交手起來,他才發現秦國並不是個軟蛋,並沒有那麼好欺負。晉國吞併秦國的戰車走了12年,卻始終沒有開出一步。晉獻公是春秋霸主, 在位時並國17個,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晉國的現狀,看看晉國具不具備收拾秦國的能力。

第一,晉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國家,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得到公認的。

晉國的立國時間要比秦國早,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這一點秦國是沒有辦法更他相提並論,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晉國在春秋初期發生了七十年的宗族內鬥,但貴族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晉國家底厚實,實力雄厚,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第二,晉獻公在執政後期有些昏聵,幹了很多被後人詬病的事情,但在國家整體發展上的成就,也不失一代有為的英主的稱號。

晉獻公家族本是晉國小支曲沃人,他的父親因為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聞名晉國,後來奪得晉國大權,將君位傳給兒子姬詭諸,即後世有名的晉獻公。

他上臺以後,先廢除“公族大夫”制,盡逐諸公子,提拔裡克、荀息等一批能臣進入核心,並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定晉國政局,並大力對外征伐,擴展晉國戰略空間。

在這些賢臣能臣的輔助之下,晉獻公用了20年時間,兼併了17個國家,收服了38個國家,徹底的統一了山西,並將勢力延伸到陝西、河南一帶,使黃河中游地區全部成為晉國領土,是晉國成為當時的大國。

第三,在晉獻公的時期,晉國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非但恢復了先祖的榮光,還變得更加強大。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礎,晉獻公野心勃勃,意圖再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一倍,以迅速增強晉國實力,積累和齊、楚兩國爭雄的本錢,成為中原地區實實在在的霸主。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讓晉國自然而然的把目標對準了秦國。晉國的南邊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楚成王當政,強大的難以想象,根本惹不起;晉國的東面是齊國,齊國齊桓公在位,一等一的東方大國,經濟文化了得,國王又是很有名望的中原霸主,跟齊國打,弄不好血本無歸;西面的秦國,近在咫尺,只有一河之隔,而且秦國是一個西方落後的國家,膽小怕事,剛剛崛起,實力根本無法晉國相提並論,打秦國才是上上之策。秦國所佔的關中西府之地也不錯,是一塊豐美之地。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其次,我們再來一起看看秦國的現狀,有沒有抵擋春秋霸主晉國戰車的能力。

第一,秦國在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他們並沒有謀求天下霸主的意圖。秦人從一開始意圖很單純,就是想法設法的融入到中原社會之中,為秦國尋找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遠離西垂之地,遠離西戎這些少數民族生存的落後地區,所以向東發展成了秦國曆代秦王都矢志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從秦國王城的從西往東的遷移中可以看出。

第二、秦國自秦襄公以後的秦文公、秦憲公、秦武公、秦德公等走的都是這條道路,秦國就在這幾代君王的努力和堅持下,國家面貌才發生了一些變化,實力也不斷得到提升,逐漸將自己發展到關中鳳翔、岐山這一帶。

第三、秦國逐漸壯大,但在軍事上還沒有向中原大國叫板的能力,不管是在老根據地隴西大山裡,還是在新根據地雍城,秦軍並沒有打過一次真正意義的戰爭。如果說有,那也是幾百人上千人的戰術小動作,大兵團作戰經驗是零。

通過以上對晉國、秦國的實力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一旦晉國對秦國發動戰爭,秦國要輸的概率應該比較大,要贏的概率比較小。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便率先向秦國出手了,他在完成了對驪戎的吞併之後,揮軍向秦國殺來。同時帶著他剛剛俘獲的兩個女人驪姬和她妹妹。但晉獻公怎麼也沒有想到,開戰前他想著只需一個月就能拿下的秦國,一打就打了整整12年,不但沒有獲得秦國一寸土地,還把晉國拖的筋疲力盡。


"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但他繼位時晉國並不強大,後來在他的領導下,晉國發展一日千里,很快成為諸侯國裡的佼佼者。晉獻公最大的功績就是連續攻滅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家,史稱其“並國17,服國38”,讓晉國一躍成為當時一等一的大國。

在晉獻公滅掉很多國家之後,他把戰爭的槍口又對準了秦國,準備像消滅其它國家一樣,一戰定輸贏,把秦國給滅了。

本以為憑藉自己身強馬壯的實力,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秦國,然而等到真正交手起來,他才發現秦國並不是個軟蛋,並沒有那麼好欺負。晉國吞併秦國的戰車走了12年,卻始終沒有開出一步。晉獻公是春秋霸主, 在位時並國17個,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晉國的現狀,看看晉國具不具備收拾秦國的能力。

第一,晉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國家,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得到公認的。

晉國的立國時間要比秦國早,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這一點秦國是沒有辦法更他相提並論,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晉國在春秋初期發生了七十年的宗族內鬥,但貴族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晉國家底厚實,實力雄厚,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第二,晉獻公在執政後期有些昏聵,幹了很多被後人詬病的事情,但在國家整體發展上的成就,也不失一代有為的英主的稱號。

晉獻公家族本是晉國小支曲沃人,他的父親因為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聞名晉國,後來奪得晉國大權,將君位傳給兒子姬詭諸,即後世有名的晉獻公。

他上臺以後,先廢除“公族大夫”制,盡逐諸公子,提拔裡克、荀息等一批能臣進入核心,並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定晉國政局,並大力對外征伐,擴展晉國戰略空間。

在這些賢臣能臣的輔助之下,晉獻公用了20年時間,兼併了17個國家,收服了38個國家,徹底的統一了山西,並將勢力延伸到陝西、河南一帶,使黃河中游地區全部成為晉國領土,是晉國成為當時的大國。

第三,在晉獻公的時期,晉國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非但恢復了先祖的榮光,還變得更加強大。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礎,晉獻公野心勃勃,意圖再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一倍,以迅速增強晉國實力,積累和齊、楚兩國爭雄的本錢,成為中原地區實實在在的霸主。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讓晉國自然而然的把目標對準了秦國。晉國的南邊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楚成王當政,強大的難以想象,根本惹不起;晉國的東面是齊國,齊國齊桓公在位,一等一的東方大國,經濟文化了得,國王又是很有名望的中原霸主,跟齊國打,弄不好血本無歸;西面的秦國,近在咫尺,只有一河之隔,而且秦國是一個西方落後的國家,膽小怕事,剛剛崛起,實力根本無法晉國相提並論,打秦國才是上上之策。秦國所佔的關中西府之地也不錯,是一塊豐美之地。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其次,我們再來一起看看秦國的現狀,有沒有抵擋春秋霸主晉國戰車的能力。

第一,秦國在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他們並沒有謀求天下霸主的意圖。秦人從一開始意圖很單純,就是想法設法的融入到中原社會之中,為秦國尋找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遠離西垂之地,遠離西戎這些少數民族生存的落後地區,所以向東發展成了秦國曆代秦王都矢志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從秦國王城的從西往東的遷移中可以看出。

第二、秦國自秦襄公以後的秦文公、秦憲公、秦武公、秦德公等走的都是這條道路,秦國就在這幾代君王的努力和堅持下,國家面貌才發生了一些變化,實力也不斷得到提升,逐漸將自己發展到關中鳳翔、岐山這一帶。

第三、秦國逐漸壯大,但在軍事上還沒有向中原大國叫板的能力,不管是在老根據地隴西大山裡,還是在新根據地雍城,秦軍並沒有打過一次真正意義的戰爭。如果說有,那也是幾百人上千人的戰術小動作,大兵團作戰經驗是零。

通過以上對晉國、秦國的實力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一旦晉國對秦國發動戰爭,秦國要輸的概率應該比較大,要贏的概率比較小。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便率先向秦國出手了,他在完成了對驪戎的吞併之後,揮軍向秦國殺來。同時帶著他剛剛俘獲的兩個女人驪姬和她妹妹。但晉獻公怎麼也沒有想到,開戰前他想著只需一個月就能拿下的秦國,一打就打了整整12年,不但沒有獲得秦國一寸土地,還把晉國拖的筋疲力盡。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為何弱小的秦國,會讓春秋霸主晉獻公一點辦法都沒有呢?

第一,當時的秦宣公贏恬是一個非常有戰略眼光的秦王。據說他剛當上秦王的時候,碰上了周王室的宮廷政變,當時很多人建議秦宣公以勤王名義出兵,但他考慮爭搶土地不義,且王室事情外人插手也不合適,另外秦國實力不濟,不一定能取得長久勝利。於是就拒絕了眾人的提議。事後證明秦宣公的決策是正確的,為秦國取得了和平發展的時間。

第二,在晉國挑起戰爭之初,秦宣公依舊採取了隱忍的政策。他不打算把秦國和晉國的關係搞僵,因為秦國發展到今天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晉國如此強大,一旦雙方真打起來,必然是個兩敗俱傷的結局,秦國前幾代人的努力必將付之東流。如果晉國能在秦宣公的示弱拒戰中從外交層面謀取利益的話,雙方也許有握手言和的可能。但晉獻公並不買賬,得寸進尺,不斷的侵略秦國,讓秦國上下苦不堪言。老秦人此刻同仇敵愾的激情高漲。大有跟晉國血拼到底的豪情氣概。

第三,秦宣公看到國內民眾抗擊晉國的熱情高潮,於是在戰略上積極主動起來,他先派人於當年在渭南作密畤,祭祀青帝之後,舉旗東征,正式對晉國宣戰。

第四,這是秦軍第一次正面和晉國軍隊作戰,秦軍雖然沒有正兒八經打過大戰役,但長期在隴西地區跟少數民族作戰,培養了秦軍彪悍英勇的作戰風格。這樣的秦軍一旦和晉軍交手,便有了“虎狼之軍”的稱謂。

第五、戰爭打了12年難分勝負,後面晉國國內發生動亂,因為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先後殺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兩人。

秦晉兩國這次戰爭從秦宣公開始打,一直到秦成公,再到秦穆公,雙方才結束了戰鬥,最終以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結成了秦晉之好。史書上對這場戰爭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秦國由此從一個專注內部發展的封閉式諸侯迅速發展成一個向中原文明爭強的西方大國。


"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但他繼位時晉國並不強大,後來在他的領導下,晉國發展一日千里,很快成為諸侯國裡的佼佼者。晉獻公最大的功績就是連續攻滅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家,史稱其“並國17,服國38”,讓晉國一躍成為當時一等一的大國。

在晉獻公滅掉很多國家之後,他把戰爭的槍口又對準了秦國,準備像消滅其它國家一樣,一戰定輸贏,把秦國給滅了。

本以為憑藉自己身強馬壯的實力,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秦國,然而等到真正交手起來,他才發現秦國並不是個軟蛋,並沒有那麼好欺負。晉國吞併秦國的戰車走了12年,卻始終沒有開出一步。晉獻公是春秋霸主, 在位時並國17個,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晉國的現狀,看看晉國具不具備收拾秦國的能力。

第一,晉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國家,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得到公認的。

晉國的立國時間要比秦國早,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這一點秦國是沒有辦法更他相提並論,可以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晉國在春秋初期發生了七十年的宗族內鬥,但貴族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晉國家底厚實,實力雄厚,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第二,晉獻公在執政後期有些昏聵,幹了很多被後人詬病的事情,但在國家整體發展上的成就,也不失一代有為的英主的稱號。

晉獻公家族本是晉國小支曲沃人,他的父親因為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聞名晉國,後來奪得晉國大權,將君位傳給兒子姬詭諸,即後世有名的晉獻公。

他上臺以後,先廢除“公族大夫”制,盡逐諸公子,提拔裡克、荀息等一批能臣進入核心,並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定晉國政局,並大力對外征伐,擴展晉國戰略空間。

在這些賢臣能臣的輔助之下,晉獻公用了20年時間,兼併了17個國家,收服了38個國家,徹底的統一了山西,並將勢力延伸到陝西、河南一帶,使黃河中游地區全部成為晉國領土,是晉國成為當時的大國。

第三,在晉獻公的時期,晉國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非但恢復了先祖的榮光,還變得更加強大。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礎,晉獻公野心勃勃,意圖再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一倍,以迅速增強晉國實力,積累和齊、楚兩國爭雄的本錢,成為中原地區實實在在的霸主。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讓晉國自然而然的把目標對準了秦國。晉國的南邊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楚成王當政,強大的難以想象,根本惹不起;晉國的東面是齊國,齊國齊桓公在位,一等一的東方大國,經濟文化了得,國王又是很有名望的中原霸主,跟齊國打,弄不好血本無歸;西面的秦國,近在咫尺,只有一河之隔,而且秦國是一個西方落後的國家,膽小怕事,剛剛崛起,實力根本無法晉國相提並論,打秦國才是上上之策。秦國所佔的關中西府之地也不錯,是一塊豐美之地。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其次,我們再來一起看看秦國的現狀,有沒有抵擋春秋霸主晉國戰車的能力。

第一,秦國在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他們並沒有謀求天下霸主的意圖。秦人從一開始意圖很單純,就是想法設法的融入到中原社會之中,為秦國尋找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遠離西垂之地,遠離西戎這些少數民族生存的落後地區,所以向東發展成了秦國曆代秦王都矢志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從秦國王城的從西往東的遷移中可以看出。

第二、秦國自秦襄公以後的秦文公、秦憲公、秦武公、秦德公等走的都是這條道路,秦國就在這幾代君王的努力和堅持下,國家面貌才發生了一些變化,實力也不斷得到提升,逐漸將自己發展到關中鳳翔、岐山這一帶。

第三、秦國逐漸壯大,但在軍事上還沒有向中原大國叫板的能力,不管是在老根據地隴西大山裡,還是在新根據地雍城,秦軍並沒有打過一次真正意義的戰爭。如果說有,那也是幾百人上千人的戰術小動作,大兵團作戰經驗是零。

通過以上對晉國、秦國的實力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一旦晉國對秦國發動戰爭,秦國要輸的概率應該比較大,要贏的概率比較小。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便率先向秦國出手了,他在完成了對驪戎的吞併之後,揮軍向秦國殺來。同時帶著他剛剛俘獲的兩個女人驪姬和她妹妹。但晉獻公怎麼也沒有想到,開戰前他想著只需一個月就能拿下的秦國,一打就打了整整12年,不但沒有獲得秦國一寸土地,還把晉國拖的筋疲力盡。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為何弱小的秦國,會讓春秋霸主晉獻公一點辦法都沒有呢?

第一,當時的秦宣公贏恬是一個非常有戰略眼光的秦王。據說他剛當上秦王的時候,碰上了周王室的宮廷政變,當時很多人建議秦宣公以勤王名義出兵,但他考慮爭搶土地不義,且王室事情外人插手也不合適,另外秦國實力不濟,不一定能取得長久勝利。於是就拒絕了眾人的提議。事後證明秦宣公的決策是正確的,為秦國取得了和平發展的時間。

第二,在晉國挑起戰爭之初,秦宣公依舊採取了隱忍的政策。他不打算把秦國和晉國的關係搞僵,因為秦國發展到今天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晉國如此強大,一旦雙方真打起來,必然是個兩敗俱傷的結局,秦國前幾代人的努力必將付之東流。如果晉國能在秦宣公的示弱拒戰中從外交層面謀取利益的話,雙方也許有握手言和的可能。但晉獻公並不買賬,得寸進尺,不斷的侵略秦國,讓秦國上下苦不堪言。老秦人此刻同仇敵愾的激情高漲。大有跟晉國血拼到底的豪情氣概。

第三,秦宣公看到國內民眾抗擊晉國的熱情高潮,於是在戰略上積極主動起來,他先派人於當年在渭南作密畤,祭祀青帝之後,舉旗東征,正式對晉國宣戰。

第四,這是秦軍第一次正面和晉國軍隊作戰,秦軍雖然沒有正兒八經打過大戰役,但長期在隴西地區跟少數民族作戰,培養了秦軍彪悍英勇的作戰風格。這樣的秦軍一旦和晉軍交手,便有了“虎狼之軍”的稱謂。

第五、戰爭打了12年難分勝負,後面晉國國內發生動亂,因為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先後殺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兩人。

秦晉兩國這次戰爭從秦宣公開始打,一直到秦成公,再到秦穆公,雙方才結束了戰鬥,最終以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結成了秦晉之好。史書上對這場戰爭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秦國由此從一個專注內部發展的封閉式諸侯迅速發展成一個向中原文明爭強的西方大國。


晉獻公是春秋霸主,在位並國17,服國38個,為何對秦國束手無策


可以看出,由於晉國的宣戰,把秦國拉到了與中原諸侯爭霸的主戰場,秦國即由此催生出一代代明君,從而在中國歷史上掀開了波瀾壯闊的一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