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曾經的香港號稱是東方的好萊塢,人才濟濟。成熟的工業體系,能夠保證每年製作多達幾百部電影,其影響力波及到整個東亞、東南亞,甚至大華語地區。在那個港片的黃金年代,金像獎可以說是整個華語影壇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大陸的眾多電影類獎項。然而,隨著港片的式微,不僅產量嚴重萎縮,一大批電影行業內部人士紛紛選擇北上,香港電影青黃不接的狀況愈來愈明顯,而金像獎也慢慢逐漸被邊緣化,成了一塊沒有什麼價值的“雞肋”。

一起來看看2019年的獲獎情況。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總共19個獎項,由7部電影包攬,獎項非常集中。實際上,除去《我不是藥神》不參與其他獎項的角逐,真實情況壟斷性更加明顯。

《無雙》成為最大贏家,這部國慶檔的口碑佳作拿下七項大獎,包括最重要的電影、導演和編劇獎,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雖然《無雙》確實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放眼2018年華語影壇,論藝術性和技巧性比它更好的影片大有人在,《無雙》能夠脫穎而出,首先得感謝香港金像獎的評選制度。

長久以來,香港金像獎一直根植於本土,入選的影片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導演、主創人員三分之一以上是香港居民,這就讓許多大陸和臺灣的本土片望而卻步,真正具備條件的都是那些所謂的合拍片和純正的港產作品。造成的後果一是無法代表華語電影的最高水準,姑且只能認為是香港電影的最高水準;二是純正港片基本都不會在大陸院線上映,使其無法得到更廣泛的大眾傳播。

實際上,金像獎口味一直在商業和文藝間搖擺不定,既可以將最佳影片頒給《少林足球》《十月圍城》等商業大片,也可以去褒獎《桃姐》《黃金時代》等純文藝片。之所以無法摸清套路,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和奧斯卡一樣,採取的是會員制投票方式,而不像臺灣金馬獎、大陸金雞獎,亦或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評委制(專家制)。其好處是一般很少會爆冷門,但這種大眾選擇獎容易被詬病藝術性不夠。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其它的獎項中,黃秋生三度拿下影帝,曾美慧孜第一次當女主角就拿下了影后,均可喜可賀。而《翠絲》則包攬了男女配角獎,這部18年香港電影的話題之作將目光對準了變性人這個特殊群體,用冷靜的鏡頭語言,深度探討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周邊人對他們的看法和態度,誠意滿滿。《紅海行動》拿下三個技術類獎項,主要是表彰其在商業上的成功,這也算是對這部18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的認可。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從今年香港金像獎的整體獲獎情況可以看出,如今的香港電影正如香港的經濟一樣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主要體現在:

佳作不多

人才的大量外流及本土市場的侷限性,每年誕生的佳作屈指可數。今年獲得提名的最佳影片中,除去最終獲獎的《無雙》,還包括《紅海行動》《逆流大叔》《淪落人》《三夫》四部影片,雖然整體依舊保持一定水準,但第二梯隊及中堅力量嚴重缺乏。一個成熟而繁榮的市場,優秀作品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還是需要一大批質量合格、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來支撐。這就好比一個橄欖球,兩頭都是少數,唯有中間最厚實的部分才是其不斷髮展進步的基礎。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演員斷層嚴重

男女主角提名方面,基本全是老面孔,周潤發、郭富城、吳鎮宇,包括最終得獎的黃秋生都是一些老熟臉,第一次獲得提名的姜晧文還是演了幾十年配角的資深戲骨。自從十幾年前推出了最後一批年輕演員謝霆鋒、吳彥祖、余文樂之後,將近十年香港本土再也沒有出現一位能夠讓人記住名字的男演員。而這幾年拿下影帝的不是梁家輝、劉青雲這些老面孔,就是張家輝、林家棟、古天樂等媳婦熬成婆的資深演員,年輕演員不要說拿影帝,連提名都是奢望。女演員方面稍微好點,今年提名的演員中基本還是年輕人的天下,年齡最大的張靜初80年出生。一方面有男演員演藝壽命更長的原因,另外也說明香港電影對大陸女演員放的更開,讓更多的大陸女演員能夠參與到影片製作,更有希望獲得提名的資格。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創作方式越來越保守

資本的匱乏,必然導致影片創作方式往兩個極端發展。一方面為了照顧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順利在大陸上映,影片免不得要討好內地觀眾的口味,一味地迎合,結果就是喪失了港片的傳統味道;另一方面則完全不考慮本港之外的其他市場,安心的種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這樣的電影選材侷限性非常明顯,不太可能涉獵更多的類型。由於前面一條腿邁的太開,後面的一條腿又總是跟不上,導致香港電影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平衡點,重心不穩也就在所難免。

從金像獎看香港影業的起伏沒落

如今的香港金像獎,對於影迷而言甚至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不得不說是這個獎項的悲哀。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就像得了一種絕症,你明明知道原因卻無法找到根治的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像個病人一樣越來越沒有生氣。也許,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客觀規律,一個不合時宜的舊東西只能像落日般沉下海平面,留待後人去緬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