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38年了,香港電影金像獎走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歲月。

曾經只有5個獎項,甚至連提名名單都沒有的金像獎,其規模和影響力迅速擴大,僅僅舉辦了不到10屆,就成為了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電影界高度關注的盛事。

然而隨著香港電影的逐步衰落,金像獎的影響力開始下滑。與金馬獎變得越發重要相比,金像獎開始變成了香港人的一種“自娛自樂”,獎項也似乎更多是一種“補償”,而不是競逐和激勵。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對參選電影進行區域限制的硬性規定,堅持只讓有(一定數量的)香港人蔘與的作品入圍,這使得金像獎一直備受爭議和質疑。

有人覺得,過於本土化遲早會讓金像獎失去公允性,特別是在香港與內地影人合作越發密切,內地電影品質越來越好的大環境下;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金像獎就是為了“香港電影”而設置的,如果背離初衷,金像獎就不再是金像獎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局主席陳嘉上的態度非常堅決,他曾表示,如果金像獎因為香港電影的沒落而沒落,那隻能是“認命”。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將失去意義。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那怎樣才算是“香港電影”?

依照金像獎的規定,作品要符合三個條件:

①導演須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②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註冊公司;

③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

這個規定是在“合拍片”增多以後修改過的,實際上就算符合以上條件,拍出來的電影也未必就是我們印象中的“港片”,例如《紅海行動》。雖然導演是金像最佳導演的林超賢,但電影的題材,故事背景沒有香港元素,主演是清一色內地演員,自然是毫無“港味”。

所以現在的參選標準並不能定義“香港電影”,而隨著更多香港導演的“北上”,非港片的“入侵”可能會越來越嚴重。也難怪陳嘉上會說,“這一部分(開放“合拍片”參選資格),我們也很為難。”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真正的香港電影,應該在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

①語言,無粵語,不港片

②社會,故事題材能反應香港當地社會生活;

③人文,能表現當地歷史、藝術等人文,如金庸武俠電影,乃至《寒戰》對香港司法體系的“偽科普”。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而陳嘉上等香港電影人守護的,也正是香港電影本身所帶有的,獨一無二的地域性。

金像獎設置區域性的限制,對香港本土電影的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是絕對有必要的。開放參選作品的門檻,無異於是在宣佈,“港片”已經不再重要。

只是很遺憾,金像獎無法阻擋歷史的浪潮。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要知道,電影的發展,是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沒有錢,你連個像樣的攝影機都沒有,還拍個甚?這是現實的遊戲規則,要參與就必須遵守。

內地電影能夠崛起,離不開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的經濟也在發展,只是速度相比內地,有如汽車比飛機。

香港導演到了內地,像杜琪峰,徐克這些有名頭一點的,很容易就能拿到大資金。還是講回林超賢,他要是不北上,估計1個億都拿不到,要拍《紅海行動》?呵呵,《銅鑼灣行動》比較實際點。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不少觀眾可能也會奇怪,為什麼杜琪峰這些拍出過港產神作的導演,到了內地就不怎麼行了呢?

拿別人的錢,是要付出代價的。畢竟離開了自己可以當家作主的地方,對作品的控制權難免會有所下降。聽得比較多的一個段子是,煤老闆不要別的,就要他的女朋友上鏡,不給就撤資。

這對導演來說是兩難的選擇,要麼承受制作成本上的降維打擊,要麼犧牲作品的品質。而失去成本還不如回香港,於是多數導演大多會選擇,讓煤老闆的女朋友上鏡。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在對投資方做出妥協後,香港的導演們還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首先就是審查制度。一說到審查制度很多人就已經明白了,真不是香港的導演江郎才盡,是他們需要改變以往拍片的方式,這樣一來,很多“敢拍”的導演,就已經不是原來百分百的那個自己了。

當然香港的電影人也一直在適應,可以發現,港片在內地市場已經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和定位。2018年,包括《無雙》,《反貪風暴3》,《黃金兄弟》等港味十足的片子都取得了數億的票房成績;2019年,《反貪風暴4》的票房表現更是力壓好萊塢大片《雷霆沙贊!》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港片正在呈現出了復甦的氣象,不過新人稀缺的隱憂仍然沒有解決。第38屆金像獎,5位影帝提名,除周潤發這個50後外,全部是60後;女演員的情況要稍好一些,1993年出生的餘香凝同時提名影后和最佳女配,在新人演員當中鶴立雞群。

如何培養更多新人,或者給新人更早進入大銀幕的機會,成為了香港電影的燃眉之急。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有數據顯示,1993年香港共產出234部電影。10年之後,竟然只剩下77部。再過10年,也就是2013年,產出42部,創了21世紀以來的最低紀錄。

好在有導演願意“北上”,在內地拉來資金,近幾年香港電影的年產量才有所回升。在一片“港片已死”的聲音之中,黃金一代電影人堅守住了陣地。

但這僅僅只是短暫續命,等黃金一代拍不動電影的時候,要是青黃不接的問題還沒解決,新演員仍然沒有票房號召力,港片很可能會難以吸引投資,最後導致電影產量的再度銳減。

到哪一天金像獎湊不夠片子頒獎,如同第一屆那樣,連提名名單都沒有的時候,香港電影就真的死了。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那金像獎就真的要像陳嘉上所說那樣,只能認命嗎?

不一定。

選擇一味固守,不讓其他華語片融入,抱著與港片“you die i die”的決心,非常有“情意”,精神可嘉。

但並不明智。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現在港片大不如前是事實,金像獎影響力下降,不過卻仍是“華語三大電影獎”之一。依靠其評選制度的成熟,大部分觀眾還是承認獲獎影片和影人,是有實力的。

也就是說,金像獎還不至於到失去權威性的地步。那為什麼不趁著現在還擁有的影響力,去幫助香港電影延續生命呢?

就連美國奧斯卡都需要迎合市場做出改變。2018年做了多項新舉措,包括增設“最佳流行電影”獎項,雖然未能完成改制,但好歹學院並沒有“不思進取”。

奧斯卡都要“認慫”,更何況是金像獎。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要保護港片的想法是正確的,可一成不變無異於自暴自棄。金像獎應當繼續做出改制措施,來適應市場的變化。當然改制不代表拋棄港片至上的初衷。

比如增設“榮譽性”獎項,“年度最受歡迎電影”,只有這個獎項的參選範圍是全部華語片。那麼臺灣和內地的電影人就能順理成章地參與進來。

試想今年要頒“年度最受歡迎電影”的話,《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高流量影片都能為金像獎帶來一定的關注度。港樂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也不是有各種“最受歡迎”的獎項嗎?

正在“自暴自棄”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第一下掌聲可能要等很久,只要你盡了力,一定會有人欣賞。——《英雄本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