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對比

金像獎 金馬獎 臺灣 國產片 熊掰掰愛睡覺 熊掰掰愛睡覺 2017-11-03

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是華語影壇最重要的兩個獎項,每當我們討論某某電影或者某某影帝時其實指的就是金像獎或者金馬獎上的獲獎電影或者影帝。金像獎和金馬獎對於華語影壇的地位就像是金球獎和奧斯卡獎對於世界影壇的地位一樣。兩者儘管地位顯赫,但是還是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的。

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對比

香港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

臺灣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

香港金像獎評獎制度是由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

金馬獎評獎制度是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的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獲獎者。

香港金像獎的參賽影片只侷限於香港電影(對電影導演,出品公司和製作單位有一定身份要求)。

臺灣金馬獎的參賽影片是兩岸三地整個華語電影圈。

從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兩者有三處不同,時間不同,範圍不同,評選方式不同。金馬獎歷史更悠久,參選範圍更廣泛,但是金像獎的評選方式更嚴格更專業。現實中兩者偏好不同,金像獎偏重於商業化多一點,金馬獎著更注重文藝類型的影片,在重合度上共有8部影片同時獲得了金像和金馬獎(《投名狀》《父子》《功夫》《無間道》《臥虎藏龍》《千言萬語》《甜蜜蜜》《女人四十》)。兩者各有千秋共同反應著華語電影的發展和走向。

自1982年香港金像獎成立以來,金像獎和金馬獎共同存在了36屆。我們以2000為中介點,看看前後十幾年兩個獎項的變化和華語電影的發展。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前18年看金像,後18年看金馬。

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對比

香港金像獎是18年前的一條好漢,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港產片一年產量超過200部,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片在上映。金像獎在此期間成立並且只評選香港電影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基本上可以代表了整個華語電影。香港電影在這20年期間培養了大量的電影公司,職業導演和超級明星,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等巨星,還有吳宇森,徐克等導演,都在這個時候通過香港電影的跳板進軍好萊塢。但這樣的盛世在20世紀末發生了變化。97年香港迴歸後對電影題材的限制(主要是香港拿手的黑幫電影),98年金融風暴的最大影響,大陸電影的崛起和香港電影人才的外流。這四個原因導致了香港電影的大滑坡。如今港片的年產量只有30部左右,大批有知名度的電影人也開始傾向於在內地淘金。

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對比

香港電影的衰弱,使得只評選香港電影的金像獎含金量開始降低。而隨著大陸電影的崛起,評選範圍更廣的金馬獎變得更受人重視。2000年以後,華語電影開始形成了大陸,香港和臺灣三足鼎立的形式,特別是大陸電影,因為市場巨大而發展迅速。近5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有3部是大陸片(《八月》《推拿》《神探亨特張》)。這樣的勢態使得我們越來越重視金馬獎的評選。尤其是一些優秀的華人國際導演更是把金馬影帝視為選角的標準(在劉德華還沒拿金馬影帝的時候想和李安合作,李安公開表示,想要與他合作,必須先拿金馬影帝)。金馬獎的評選方式其實也有一直受人病詬的地方,因為評選是小範圍的討論與決策,因此評選結果難免有時會受人為的主觀影響,在這一方面金馬獎可以學習一下金像獎的多人次多倫的嚴格投票精選。

香港金像獎一開始就只致力於最精最專業最小範圍的香港電影評選,其實也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的,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評選方式略微粗糙但是範圍更為全面的金馬獎慢慢的展現出了它自己的優勢。兩者都是華語影壇的盛世,兩者都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致敬所有電影人,願中國電影事業越走越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