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這就是冷酷的市場法則,誰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影帝獎項、精湛演技、過往聲名都抵不過真金白銀的票房,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掙更多錢......

港產片在華語影壇的票房比和影響力,當然也就年復一年地日漸下滑了,只剩下永遠的警匪片題材,還能通過流水線套路化運作,獲得一定的票房價值。

可是時至今日,香港金像獎仍然始終卡死影帝獎,絕不肯發給內地演員。甚至連能獲得影帝提名的內地演員,都可說是鳳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獎,梁家輝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楊子榮”的張涵予卻沒有獲得提名,實在匪夷所思。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這就是冷酷的市場法則,誰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影帝獎項、精湛演技、過往聲名都抵不過真金白銀的票房,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掙更多錢......

港產片在華語影壇的票房比和影響力,當然也就年復一年地日漸下滑了,只剩下永遠的警匪片題材,還能通過流水線套路化運作,獲得一定的票房價值。

可是時至今日,香港金像獎仍然始終卡死影帝獎,絕不肯發給內地演員。甚至連能獲得影帝提名的內地演員,都可說是鳳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獎,梁家輝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楊子榮”的張涵予卻沒有獲得提名,實在匪夷所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2017年金像獎,評選週期的《美人魚》(鄧超)《湄公河行動》(張涵予),都是有巨大影響力的的商業大爆的陸港合拍影片,如果換了是任何港星演第一男主角的話,按香港金像獎幾十年來一貫偏商業片的口味,怎麼可能不給他們影帝提名?

更何況同年度眾多演技派港星,如梁朝偉、劉德華、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郭富城等人,都沒有合適的爭獎片。

然而,香港金像獎當真就寧可選擇主演票房寥寥的冷門電影的余文樂、林家棟、任賢齊、吳鎮宇等,最後把影帝獎給了一直跑龍套跑到50歲的林家棟,卻吝惜於給鄧超和張涵予這樣的內地一線巨星一個提名。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這就是冷酷的市場法則,誰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影帝獎項、精湛演技、過往聲名都抵不過真金白銀的票房,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掙更多錢......

港產片在華語影壇的票房比和影響力,當然也就年復一年地日漸下滑了,只剩下永遠的警匪片題材,還能通過流水線套路化運作,獲得一定的票房價值。

可是時至今日,香港金像獎仍然始終卡死影帝獎,絕不肯發給內地演員。甚至連能獲得影帝提名的內地演員,都可說是鳳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獎,梁家輝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楊子榮”的張涵予卻沒有獲得提名,實在匪夷所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2017年金像獎,評選週期的《美人魚》(鄧超)《湄公河行動》(張涵予),都是有巨大影響力的的商業大爆的陸港合拍影片,如果換了是任何港星演第一男主角的話,按香港金像獎幾十年來一貫偏商業片的口味,怎麼可能不給他們影帝提名?

更何況同年度眾多演技派港星,如梁朝偉、劉德華、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郭富城等人,都沒有合適的爭獎片。

然而,香港金像獎當真就寧可選擇主演票房寥寥的冷門電影的余文樂、林家棟、任賢齊、吳鎮宇等,最後把影帝獎給了一直跑龍套跑到50歲的林家棟,卻吝惜於給鄧超和張涵予這樣的內地一線巨星一個提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2019年,幕後班底有許多香港工作人員的《紅海行動》,也作為陸港合拍影片入圍金像獎,但張譯這個第一男主角同樣與影帝提名無緣,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時至今日,當金像獎組委會主席仍然公開放言:「金像獎是為港產電影而生,絕不可能放寬地域限制」,也就是放棄了融入蓬勃發展的華語影壇,而寧可選擇退居一隅,固步自封,孤芳自賞。

那麼,當真為了保護“香港電影”,就乾脆今後金像獎的所有分項,都別再提名內地演員,關起門自己玩,那也沒話說。

偏偏他們又根本捨不得華語影壇這塊比20年前利潤豐盛了百倍千倍的超級大蛋糕,不甘心當真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港像獎”,所以一邊死守影帝獎,一邊又在影后獎、女配獎、新人獎裡,每每給給內地演員不少提名名額,裝出一副“其實還是客觀公正”的模樣,以示拉攏,又當又立,徹頭徹尾的小家子氣。

於是乎,產生了《美人魚》裡張雨綺和林允都能獲得金像提名,第一男主鄧超反而沒有提名的奇葩怪事。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這就是冷酷的市場法則,誰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影帝獎項、精湛演技、過往聲名都抵不過真金白銀的票房,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掙更多錢......

港產片在華語影壇的票房比和影響力,當然也就年復一年地日漸下滑了,只剩下永遠的警匪片題材,還能通過流水線套路化運作,獲得一定的票房價值。

可是時至今日,香港金像獎仍然始終卡死影帝獎,絕不肯發給內地演員。甚至連能獲得影帝提名的內地演員,都可說是鳳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獎,梁家輝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楊子榮”的張涵予卻沒有獲得提名,實在匪夷所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2017年金像獎,評選週期的《美人魚》(鄧超)《湄公河行動》(張涵予),都是有巨大影響力的的商業大爆的陸港合拍影片,如果換了是任何港星演第一男主角的話,按香港金像獎幾十年來一貫偏商業片的口味,怎麼可能不給他們影帝提名?

更何況同年度眾多演技派港星,如梁朝偉、劉德華、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郭富城等人,都沒有合適的爭獎片。

然而,香港金像獎當真就寧可選擇主演票房寥寥的冷門電影的余文樂、林家棟、任賢齊、吳鎮宇等,最後把影帝獎給了一直跑龍套跑到50歲的林家棟,卻吝惜於給鄧超和張涵予這樣的內地一線巨星一個提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2019年,幕後班底有許多香港工作人員的《紅海行動》,也作為陸港合拍影片入圍金像獎,但張譯這個第一男主角同樣與影帝提名無緣,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時至今日,當金像獎組委會主席仍然公開放言:「金像獎是為港產電影而生,絕不可能放寬地域限制」,也就是放棄了融入蓬勃發展的華語影壇,而寧可選擇退居一隅,固步自封,孤芳自賞。

那麼,當真為了保護“香港電影”,就乾脆今後金像獎的所有分項,都別再提名內地演員,關起門自己玩,那也沒話說。

偏偏他們又根本捨不得華語影壇這塊比20年前利潤豐盛了百倍千倍的超級大蛋糕,不甘心當真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港像獎”,所以一邊死守影帝獎,一邊又在影后獎、女配獎、新人獎裡,每每給給內地演員不少提名名額,裝出一副“其實還是客觀公正”的模樣,以示拉攏,又當又立,徹頭徹尾的小家子氣。

於是乎,產生了《美人魚》裡張雨綺和林允都能獲得金像提名,第一男主鄧超反而沒有提名的奇葩怪事。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風水輪流轉,再厚的老本總會有吃完的一天,等過不了五年十年,那幾位年事已高的老牌巨星徹底拍不動戲了,那時的香港金像獎如果還繼續不肯改變,擴大頒獎範圍,那時的香港金像獎的分量,充其量大概也就是個和現在的“tvb視帝獎”類似吧?在整個華語影視圈,已徹底無足輕重了。

唯一值得可惜的,大約也就是那幾位實至名歸的內地金像獎影后了,她們的個人榮譽和精湛演技,也有可能隨著香港金像獎的衰落,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被未來時代的影迷所輕視。

2016年,春夏獲得金像獎影后:

"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獎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華語娛樂圈每況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爭事實。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了2019年春,第38屆香港金像獎,公佈提名和得獎結果時,大約已經到了整日追逐熱門的媒體和自媒體作者們,連關心都懶得再關心的地步了。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盡佔了同一時間全部的話題度和流量。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隨著年復一年的唱衰,這個曾經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在整個華語影壇的含金量,當然也隨著香港電影的曾經輝煌一起,一去再不復返了。

80年代初舉辦的香港金像獎,前四屆只是個影響力不大的小獎項,一直到香港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這些組織陸續成立,港產電影進入繁榮期,金像獎才真正在整個華語影壇有了權威性。

遙記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既是香港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內地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藝謀、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鄉土片”文藝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曾斬獲國際獎無數,被國際影壇充分認可,遠非當時港產片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可比。

每屆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最佳演員,同樣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內地老藝術家,單從演技和業務能力,又哪裡會遜色於同年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個時代,香港商業片才是華語影壇的絕對霸主,人人擠錄像廳爭看盜版的香港錄像,從這裡熟悉了成龍、周星馳、周潤發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獲得國際大獎的內地電影,令這些文藝電影,票房寥寥,影響力甚微。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線演員,到內地時待遇也明顯高人一等,廣受追捧;香港巨星們的星光和影響力,更遠非當時哪怕內地最頂尖的演員可比。

這公平麼?既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因為這就是電影業的本質,商業為王,票房為王,誰把握了市場,誰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業也被視為名符其實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金像獎更成為業內最受看重的獎項,雖然每屆金像獎從提名名單起,就有明顯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職員必須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電影,才可參評,卻依舊比從1995年起就放開地域限制的臺灣金馬獎更受熱捧和推崇。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像成龍和郭富城,都相繼蟬聯了兩屆金馬影帝,黎明和吳鎮宇同樣也曾獲得金馬影帝,然而他們身為香港明星,卻每每在本地的金像獎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認為演藝生涯的極大缺憾和不圓滿。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終於獲得金像獎影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幾年後,當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各個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將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時,也正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蓬勃發展之時。

內地也被香港影界當做了港片延續輝煌的續命良藥,從前臺的明星藝人,到幕後團隊紛紛北上,要竭力爭搶這塊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的規定,他們便不惜犧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啟用“四旦雙冰”為代表的內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換,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藝人。

因此才有從內地女星,如老一輩的鞏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最近十幾年裡多次捧得金像獎影后的盛況。

章子怡與梁朝偉同獲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然而,對於分量最重的金像獎影帝,哪怕內地男星參與主演了多部入圍金像獎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發揮又如何驚豔,卻依然被香港金像獎直接排除,更絕無獲獎可能。

《投名狀》李連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壇發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視為是香港影壇的代表巨星。

李連杰與斯琴高娃同獲金像影帝、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甚至連最佳男配獎,也只發給過兩次內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張晉(《一代宗師》),這位長年在香港發展、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香港金像獎,至今仍堅持關於入圍電影「香港籍演職員在主創人員中人數過半」的條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經歷過往輝煌,在華語影壇仍有一定分量和影響力的香港金像獎為誘餌,保障香港團隊在這些希望入圍和競爭金像獎的合拍影片中,佔據主導地位。

多年來,內地女星在金像獎屢有提名,不時獲獎的現實,也確實給過許多內地影人以獲獎希冀,而願意遷就這種“不公平”待遇。

當香港本地市場和港產片在本埠市場全線潰敗時,他們原本可以籍著廣闊的內地市場和資金續命,甚至未必沒有以這種“香港色彩濃厚的合拍片”,來為香港電影煥發“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夠寬廣的香港影人,對內地女星的連連獲獎,卻依舊顯得極為不甘,覺得是“到他們飯碗裡來搶食”,時常鼓譟和抨擊。

而時至今日,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早都日漸式微。在曾經的海外市場,更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線潰敗。過往稱霸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編導班底,紛紛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龍、周潤發、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碩果僅存的古天樂,還可說尚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頭銜的演員,如梁家輝、黎明、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吳鎮宇、林家棟等人,縱然演技精湛,可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價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幾年的內地當紅新人。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因此,這些年來,港片或者合拍片擔綱男主演的,永遠是這些老牌影帝……他們三三兩兩的排列組合,臉熟得讓最忠實的港片觀眾也不免厭煩。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而且,隨著內地影視圈的日益崛起壯大,話語權與日俱增,普通話已經成為華語影視圈絕對的第一語言,老牌港星習慣用了幾十年的粵語,語速一快就和普通話難以直接溝通,如果改說口音濃重的港普,同樣讓人嚴重出戲,讓他們主演合拍片時,還不得不有專門配音。因此,語言劣勢也令他們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年復一年地衰退。

吳京、徐崢、鄧超、黃渤、沈騰、王寶強……這些如日中天的內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華語影壇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這就是冷酷的市場法則,誰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影帝獎項、精湛演技、過往聲名都抵不過真金白銀的票房,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掙更多錢......

港產片在華語影壇的票房比和影響力,當然也就年復一年地日漸下滑了,只剩下永遠的警匪片題材,還能通過流水線套路化運作,獲得一定的票房價值。

可是時至今日,香港金像獎仍然始終卡死影帝獎,絕不肯發給內地演員。甚至連能獲得影帝提名的內地演員,都可說是鳳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獎,梁家輝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楊子榮”的張涵予卻沒有獲得提名,實在匪夷所思。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2017年金像獎,評選週期的《美人魚》(鄧超)《湄公河行動》(張涵予),都是有巨大影響力的的商業大爆的陸港合拍影片,如果換了是任何港星演第一男主角的話,按香港金像獎幾十年來一貫偏商業片的口味,怎麼可能不給他們影帝提名?

更何況同年度眾多演技派港星,如梁朝偉、劉德華、劉青雲、張家輝、任達華、郭富城等人,都沒有合適的爭獎片。

然而,香港金像獎當真就寧可選擇主演票房寥寥的冷門電影的余文樂、林家棟、任賢齊、吳鎮宇等,最後把影帝獎給了一直跑龍套跑到50歲的林家棟,卻吝惜於給鄧超和張涵予這樣的內地一線巨星一個提名。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到2019年,幕後班底有許多香港工作人員的《紅海行動》,也作為陸港合拍影片入圍金像獎,但張譯這個第一男主角同樣與影帝提名無緣,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時至今日,當金像獎組委會主席仍然公開放言:「金像獎是為港產電影而生,絕不可能放寬地域限制」,也就是放棄了融入蓬勃發展的華語影壇,而寧可選擇退居一隅,固步自封,孤芳自賞。

那麼,當真為了保護“香港電影”,就乾脆今後金像獎的所有分項,都別再提名內地演員,關起門自己玩,那也沒話說。

偏偏他們又根本捨不得華語影壇這塊比20年前利潤豐盛了百倍千倍的超級大蛋糕,不甘心當真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港像獎”,所以一邊死守影帝獎,一邊又在影后獎、女配獎、新人獎裡,每每給給內地演員不少提名名額,裝出一副“其實還是客觀公正”的模樣,以示拉攏,又當又立,徹頭徹尾的小家子氣。

於是乎,產生了《美人魚》裡張雨綺和林允都能獲得金像提名,第一男主鄧超反而沒有提名的奇葩怪事。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風水輪流轉,再厚的老本總會有吃完的一天,等過不了五年十年,那幾位年事已高的老牌巨星徹底拍不動戲了,那時的香港金像獎如果還繼續不肯改變,擴大頒獎範圍,那時的香港金像獎的分量,充其量大概也就是個和現在的“tvb視帝獎”類似吧?在整個華語影視圈,已徹底無足輕重了。

唯一值得可惜的,大約也就是那幾位實至名歸的內地金像獎影后了,她們的個人榮譽和精湛演技,也有可能隨著香港金像獎的衰落,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被未來時代的影迷所輕視。

2016年,春夏獲得金像獎影后:

“港片已死”的現在,香港金像獎還能維持昔日輝煌麼?

當然,這也可說是無可奈何,畢竟個人奮鬥固然重要,但終究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歷史的進程浩浩蕩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