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二,絕命詞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二,絕命詞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三,《臨別又口號遍謝彌天大人謬知我者》

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聖嘆書。

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這三首金聖嘆的絕命詩,才是金聖嘆的真正心聲,是他對自己文章事業的自信。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二,絕命詞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三,《臨別又口號遍謝彌天大人謬知我者》

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聖嘆書。

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這三首金聖嘆的絕命詩,才是金聖嘆的真正心聲,是他對自己文章事業的自信。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6

最後說說致金聖嘆於死地的兩位酷吏的結局。

吳縣縣令任維初,朱國治在“會審報告”中說:“眾稱任維初並無‘婪贓’等事;再訊倪用賓等,亦云‘沒有’等語。知縣任維初既無過犯,應免議。”完全無罪,不僅免議釋放,而且官復原職。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二,絕命詞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三,《臨別又口號遍謝彌天大人謬知我者》

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聖嘆書。

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這三首金聖嘆的絕命詩,才是金聖嘆的真正心聲,是他對自己文章事業的自信。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6

最後說說致金聖嘆於死地的兩位酷吏的結局。

吳縣縣令任維初,朱國治在“會審報告”中說:“眾稱任維初並無‘婪贓’等事;再訊倪用賓等,亦云‘沒有’等語。知縣任維初既無過犯,應免議。”完全無罪,不僅免議釋放,而且官復原職。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紀聞》載:“(任維初)五月初一日復任,謂衙役曰:‘我今復任,諸事不理,惟催錢糧耳。甲後不完者,三日一比;負固者,夾之;至於官庠大戶,撫臺自有奏銷,雖負固,亦不得不完。’任維初雖貪酷稍遜,而狼子獸心,暴戾如故。”

然而,正所謂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任維初雖然從“哭廟案”中僥倖逃脫,但並沒有得意多久:“越明年,撫臣罷去。代之者韓公,名心康也,字世琦。以別案,亦斬任維初於江寧之三山街。”

朱國治(?—1673年),字平寰,遼東撫順人,隸屬清朝漢軍正黃旗。順治十六年,任江蘇巡撫,在任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又以抗糧為名,製造江南奏銷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文/老張在路上

01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那天是農曆立秋。江蘇江寧(今南京)三山街刑場,大才子金聖嘆結束了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和金聖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因“哭廟案”牽連的18人,加上鎮江“叛逆案”和金壇“失誤軍機案”共121人。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張張,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為喟,字聖嘆,又名人瑞,又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生於明清鼎革之際,蘇州吳縣人。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37歲以前,金聖嘆雖然才氣過人,也不過是一個並不得志的秀才,明亡以後,更是淪落為寒士百姓。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關於張採改名為金聖嘆,有幾種傳說。

一說明朝滅亡後,他誓不仕清,經常感嘆:“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因此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另有一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醜態百出。因為當時人們相信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張若採不信,他袖手旁觀慨嘆無比,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天晚祭祀了,忽聞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還有一說,聖嘆之名,或出於《論語》: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那一段是說孔子和弟子們坐在一起,孔子讓他們談談志向,其他人都說了一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只有曾點,自顧自的彈瑟,最後孔子問到他,他就放下瑟,說自己的志向與大家不同,只願春天的時候,和七八童子逍遙沐浴,詠歌而歸。結果孔子就贊成他了。

曾點的風度,是陽明心學很讚賞的,王陽明就有詩道:“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王學在晚明風靡一時,當時士子無有不受其影響的。張若採改名,就是受孔夫子和王陽明的影響。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金聖嘆成年後,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扶乩(jī)”一詞,《辭源》解釋:扶乩:〔扶箕、抬箕、扶鸞〕舊時迷信,假借神鬼名義,兩人合作以箕插筆,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凶,或與人唱和,籍以詐錢。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故名。

扶乩時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有靈驗的經文了。扶乩來源於古代占卜問神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凶,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

結果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扶乩的成果也因個人的文化修養而又所高低。

金聖嘆給才女葉小鸞扶乩,被傳為文壇佳話。

葉小鸞父親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親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小鸞為沈宜修的第三個女兒,剛出生時,宜修念及家貧乏乳也念及表妹張倩倩子女俱亡,將小鸞送予沈自徵、張倩倩撫養。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小鸞靈慧早熟,工於詩律。“三四歲,口授《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皆朗然成誦,終卷不遺一字。”10歲時養母去世遂歸葉家,能成妙對,12歲濃髮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隨父到了金陵,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多佳句。14歲能弈棋,16歲善彈琴,清泠可聽。又擅繪畫,摹山水,寫花蝶,書法亦秀勁。

葉小鸞母親曾寫女兒:“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今古,為父所鍾愛。然於姊妹中,略無恃愛之色。或有所與,必與兩姊共之。然貧士所與,不過紙筆書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來,餘制羅衫裙幾件,為更其舊者,竟不見著。至死時檢之,猶未開折也,其性儉如此。因結褵將近,家貧無所措辦,父為百計營貸。兒意甚不樂,謂荊釵裙布,貧士之常,父何自苦為。然又非纖嗇,視金錢若浼,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

小鸞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

葉小鸞死後,金聖嘆受葉家之託,前去扶乩。金聖嘆扶乩時寫下動人篇章,此事後來成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2

金聖嘆在古代才子中絕對是個異類,甚至成為傳說一樣的人物。

金聖嘆博覽群書,才氣縱橫,他自許 “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偏偏又性格乖張,對功名看得很淡。

金聖嘆參加過科舉,第一次參加考試碰到的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金聖嘆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交卷了事。

第二次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本是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做?”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為的是讓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金聖嘆大筆一揮,寫道: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滿了發著金光的黃金,還有個絕世美女,試問:夫子會動心嗎?當然是:動!動!動!動!……”他竟連寫了39個“動”字,直接將考卷都填滿。後有學使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正好動了39迴心。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還有一次題目是“西子”,金聖嘆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說:西子是來了,但你的秀才溜了。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竟然將小說、戲曲與聖人之書並列,這在當時絕對是驚世駭俗的思想。

金聖嘆的評點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他又同情民生疾苦,說“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

他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的最大貢獻,在於最早提高小說與戲曲的應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3

在金聖嘆諸多軼事典故中,他的關於對聯的故事很多。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謙益生日作壽,金聖前往祝壽。酒席宴上,一個個搖頭晃腦,彈冠相慶。獨有金聖嘆板著臉,不卑不亢,沉默不語。酒過三巡,一個打秋風的賓客過來拍馬屁了。他說:“錢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會,正好置酒論文,讓我等開開眼界。”一時間贊聲四起,金聖嘆倒也不推辭,站起來淡淡一笑:“盛情難卻,只好獻醜了。就提一對聯吧!”只見金聖嘆手握鬥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衝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上聯,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聯,次日他把這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年守歲,其妻嘆曰:“今夜是最後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接寫出了下聯。這對聯就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在“哭廟”案被冤殺前,剛剛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一天夜裡,已批書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到了半夜乃毫無睡意,便披衣秉燭去見寺裡方丈,想借佛經予以批點。

老方丈得知其來意後,慢條斯理地說:“想批書可以,我有一個條件在先,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答應。”當時正值半夜子時,忽聽外面“篤篤”幾聲梆子聲,老方丈靈機一動,脫口說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就是對不出下聯來,只得抱憾而歸,一直鬱記在心。三年後,金因“哭廟”案被判斬殺。刑場上,剛逾知天命之年的金聖嘆,泰然自若,臨刑不懼。他看見兒子哭得淚人似的,勸慰道:“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哽咽著說:“八月十五日,中秋。”聽到“中秋”二字,金聖嘆突然仰天大笑,高興地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並要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老方丈,他對出了下聯。

這個故事當屬演義,因為金聖嘆死的那天是立秋節氣。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4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順治皇帝逝於養心殿。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皇帝。

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生了“抗糧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換了新朝,老皇曆用不上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廟案”事起於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

《辛丑紀聞》:“順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朔,新任吳令任維初,山西石樓縣人也。由貢生為學諭,遷秩吳門。”

任維初由山西貢生,做學諭,然後到最富裕的吳縣任縣令,一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對本郡長官倨傲無禮;二是置國法、政紀、道義、人心不顧,典守自盜;三是嚴刑催繳賦稅。也正是任縣令這些異常、凶猛、邪惡的舉措,導致了一幫秀才通過“哭廟”之舉。

《紀聞》載:“(二月)初四日,薛爾張作文,丁子偉於教授處請鑰,啟文廟門哭泣;諸生擁至者,百有餘人,鳴鐘擊鼓。旋至府堂,乘撫、按在時,跪進揭帖。”

這就是“哭廟”。實際上次日還有一次“哭廟”,金聖嘆所參與的便是後者。“哭廟”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在文廟“哭泣”;二是到府堂“跪進揭帖”。

“哭廟”諸生將任維初之舉指控為“貪酷”。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髮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江蘇巡撫朱國治大為震怒,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五名秀才。後來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賓、沈玥、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介、葉琪等人,其中並沒有金聖嘆。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四月二十七日,金聖嘆、丁子偉二人才被逮捕,金聖嘆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國治將《哭廟文》的起草人金聖嘆作為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上疏朝廷,誣告諸生“哭廟”震驚先帝之靈,聲言扛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眾倡亂、抗納錢糧,請求皇上“大彰乾斷,嚴加法處施行”。

最後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束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徐玠、葉琪、薛爾張、姚剛、丁子偉、金聖嘆、王仲儒、唐堯治、馮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

這年立秋為七月十三日未時,朱國治急不可待,擅自違背秋後用刑的諭旨,巳時剛到,便即行刑。

據《辛丑紀聞》記載:“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哭廟紀略》記載,沈大章由其叔收屍,倪用賓、薛爾張、周江三人由顧予鹹收葬;其餘十四人則由親人收葬。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5

“哭廟案”名列清初江南三大案(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奏銷案”)之一。一場本來是反貪汙腐敗的正義之舉,參與者卻被以震驚帝之靈目無朝廷之名殘殺,清廷統治者如此做法,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表露出滿族統治者的心態:自卑和畏懼。

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明勢力、鄭成功、張煌言等人掀起的一陣又一陣反抗清廷的軍事活動中,和他們進行接觸、為他們進行通風報信的人員中經常有江南士子的身影。

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之地的讀書人,清廷決定藉由“哭廟案”一事大開殺戒,目的是告訴這些讀書人和老百姓,現在已經是我大清朝天下了。

在金聖嘆臨刑時,他玩了一把最後的幽默。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在刑場上,金聖嘆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飲罷大笑,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行刑前,金聖嘆又小聲央求劊子手拿他先開刀,並說自己身上藏有兩張銀票,算是給他的謝禮,劊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聖嘆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

那一年,金聖嘆53歲。

不過這些軼事,我懷疑都是民間傳說,只是善良的人們對於冤死的人的紀念。

金聖嘆臨刑前,有三首遺言《絕命詞》。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一:示兒子雍

與爾為親妙在疏,如影隨形只在書。

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無親果晏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二,絕命詞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

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其三,《臨別又口號遍謝彌天大人謬知我者》

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聖嘆書。

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這三首金聖嘆的絕命詩,才是金聖嘆的真正心聲,是他對自己文章事業的自信。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06

最後說說致金聖嘆於死地的兩位酷吏的結局。

吳縣縣令任維初,朱國治在“會審報告”中說:“眾稱任維初並無‘婪贓’等事;再訊倪用賓等,亦云‘沒有’等語。知縣任維初既無過犯,應免議。”完全無罪,不僅免議釋放,而且官復原職。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紀聞》載:“(任維初)五月初一日復任,謂衙役曰:‘我今復任,諸事不理,惟催錢糧耳。甲後不完者,三日一比;負固者,夾之;至於官庠大戶,撫臺自有奏銷,雖負固,亦不得不完。’任維初雖貪酷稍遜,而狼子獸心,暴戾如故。”

然而,正所謂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任維初雖然從“哭廟案”中僥倖逃脫,但並沒有得意多久:“越明年,撫臣罷去。代之者韓公,名心康也,字世琦。以別案,亦斬任維初於江寧之三山街。”

朱國治(?—1673年),字平寰,遼東撫順人,隸屬清朝漢軍正黃旗。順治十六年,任江蘇巡撫,在任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又以抗糧為名,製造江南奏銷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反貪腐的金聖嘆:聖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康熙十年(1671年),朱國治調任雲南,補雲南巡撫,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間剋扣軍糧,導致兵士忿恨生變。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叛清時,朱國治被吳三桂殺死,“將士分而食之,骸骨無一存。”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