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核心應在“普”不在“惠”'

"

央行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普惠金融正處於發展較快的階段。2019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15.57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增速比去年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同期,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0.05萬億元,同比增長19.1%,增速比去年年末提高3.9個百分點。

在近日舉行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表示,營造普惠金融生態圈需要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信息化環境。同時,中小企業也應當提高自身素質和信用水平。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GDP突破90萬億元,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看來,國民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金融創新的實質在於創造滿足多元化需求的金融工具。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對金融產品的需求旺盛, 但由於其財務數據透明性低、缺乏抵押物,授信風險偏高,導致其融資難、融資貴。

“金融工具的價格是由金融產品消費者的資信和風險水平決定的。普惠金融的核心在‘普’不在‘惠’,先要側重解決中小微企業及個人融資難問題,然後再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吳曉求說,應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公平性,使每個企業和個人都能獲得與其資信及風險水平相匹配的金融服務。

他表示,國有銀行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應加快管理體制的結構性改革,實現責任下沉,改變內部考核機制。國家應對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業務給予稅收減免,以調動其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

吳曉求還認為,金融科技的運用對普惠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大數據技術能增強中小微企業及個人資信數據的可獲得性,促進資信評估手段的革新,從而增強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降低授信成本。

近年來,中國建設銀行在破解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將普惠金融作為全行的發展戰略。建行運用了現代技術以及數據重塑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和客戶體驗,利用大數據評估客戶信用,建立了以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為特色的“五化”普惠金融新模式。

建行行長劉桂平介紹說,截至5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的客戶數近150萬戶,貸款餘額超過8000億元。今年前五月建行普惠貸款新增近1500億元,增速超過30%。由於搭建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線上風險監測平臺,目前建行投放的普惠金融貸款不良率更是低於1%。

對於國有大行在普惠金融生態圈中有著重要作用的看法,劉桂平表示,普惠金融服務不僅要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還要向全社會輸出非金融服務,不斷深化普惠金融服務的外延與內涵。普惠金融的一大難題就是信息不對稱,大型商業銀行有資金優勢、風控優勢、技術優勢,應該在普惠金融中扮演應有的角色。建行要以聚合的理念打造金融新供給,建立綜合金融服務機制,以信貸業務為基礎,為客戶提供結算、理財、企業年金、保險等非信貸服務滿足客戶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提供的服務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佈局全方位服務渠道網絡,打造“線上+線下”閉環渠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