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保險業風險剖析

金融 保險 經濟 基金 金融界 金融界 2017-09-15

□王和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防範金融風險放到了一個空前突出的位置,並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金融的一個重要領域,保險業也面臨風險防範的新形勢與新任務,同時還有不少老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深入和系統地剖析與反思。

對社會性的偏離是問題的根

大數法則決定了保險是典型的“群眾事業”。但如果深入剖析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就不難發現: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更多是強調了市場性,有時甚至陷入一種絕對和片面的思維。殊不知,“市場出清”是需要代價的,而這個代價往往是由被保險人乃至社會買單的。正是這種對社會性的偏離,導致了行業與自己的初心漸行漸遠,問題和風險的產生就是必然。

首先,保險與其他行業不同,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即它是一個“救人於水火”和“讓人託付終身”的行業。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保險屬於準公共產品。保險的這種特殊性,要求行業不能簡單地在商言商,更不能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其次,保險是建立在“前信任”基礎之上,即以投保人“無條件”地繳付保費,作為合同成立條件。這是社會對保險業的最大誠信;同時,保險射悻合同的特徵使得被保險人對合同履行有著更高的期待。因此,行業要形成集體共識並覺悟:以誠相待是行業的基本語境,失信是行業最大的風險。

第三,從某種意義上講,保險公司尤其是人身保險公司是典型的公眾公司。因為,保險公司的大部分資產均屬於對被保險人的長期負債,保單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經營管理者只是社會保險基金的“代理人”。

強調保險的社會性,並不是要否定保險的市場性。強調保險的社會性,也不是要否定保險的盈利性。強調保險的社會性,關鍵是解決好行業的定性和定位問題。作為社會長期公共利益的管理者,行業最重要的是培育“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職業理念與操守;同時,成人達己既是行業存在的邏輯,也是對社會性的最好詮釋。此外,行業要覺悟並實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行業均不能忘記:社會性是行業的根本屬性,是存在的基礎邏輯,行業不能忘本。

解決行業風險的當務之急

就保險業的風險而言,“人”無疑是最大的風險。從表面上看,是懂保險與不懂保險的問題,但從本質上看,是做保險與不做保險的問題。從近年來行業暴露的一些風險看,始作俑者往往是一些壓根就不想做保險的人,他們看中的只是保險牌照,並將其作為圈錢的工具。

那些“不做保險”的“陌生人”,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不惜大幅提高投資回報率,引發行業的追高心態,不僅破壞了行業正常的經營秩序,更積累了大量的利差損風險,導致行業的資產荒。同時,這種發展模式導致行業的虛胖和大起大落,給行業的科學和持續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傷害。

保險的社會性決定了不是什麼人都能從事這個行業的,心有旁騖和心存雜念的人是做不了保險的。保險是一個高尚的事業,良知應當成為行業的“標配”;同時,保險的長期性決定了需要有耐心和定力,自私自利和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好保險的。

行業要清醒地認識到:懂不懂和會不會是一個能力問題,而是不是和做不做則是一個立場問題、原則問題。保險業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行業使命,不能讓“幾粒老鼠屎”破壞了整個行業形象。保險業,應強調志同道合,保險業,必須讓“陌生人”走開!

人心是風險防範的壓艙石

在行業發展,特別是在風險防範過程中,人心,既是風險最大的禍根,也是風險最根本的約束。在解決行業風險的過程中,應當將“人心解決”作為重中之重。許多風險的根是人的急功近利、見利忘義,甚至是貪婪。讓心靜下來,靜下心來做保險,真正做保險,做真正的保險,問題的解決才有基礎和前提。因此,人心是行業風險防範的壓艙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各行各業均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保險也不例外。但坦率地講,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與金融行業的整體情況相比,保險業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行業難免有一種規模衝動心態,希望儘快做大。這種心情不難理解,但問題的關鍵是要解決好為什麼和如何做大。

如果僅僅是為自己(公司、投資者和行業)做保險,是不可能真正做好保險的,做大做強更無從談起。因為,保險的基本邏輯是成人達己,它的出發點應當是“成人”,而“達己”是結果。因此,保障(保額)比規模(保費)更重要,企業需要關注的是做大的可持續性,平衡好客戶、員工、股東和社會的利益,特別是要解決好商業模式和能力問題。

敬畏心是人心的重要內涵。要建立對行業存在邏輯的敬畏,客戶的信任和選擇是成就行業的基礎,對此應當心存感恩。敬畏心是行業長治久安的基礎,是保險經營管理的精髓,特別是對規律和時間的敬畏。做保險就要“耐得住寂寞”。從某種意義上講,大,不是“做”成的,而是“養”成的。

不能談險色變,更不能鋌而走險

在保險的眼中,風險可以分為好風險與壞風險。好風險,即不確定性,包括的風險與收益的不確定性,也包括了出險的不確定性。壞風險,即絕對風險、絕對損失,如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是經營管理的零容忍風險。保險業要樹立科學的風險文化,特別是要高度關注自身的壞風險管理問題。

從好風險的視角看,保險是現代社會風險管理的制度安排,面對、接受和處理風險是保險的本職工作。因此,保險不能更沒有理由簡單地排斥、迴避,甚至是拒絕風險,更不能談險色變。只有保險業的風險承接,才有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們的安居樂業。

從壞風險的視角看,保險的立業之本是安全信譽,投保人正是因為擔心風險才買保險,如果保險人也鋌而走險,那麼,投保人又為什麼要買保險。保險,特別是人壽保險,是讓人託付終身的行業,因此,絕對和長期信任至關重要,這種信任是行業的命根子,培育難,毀掉卻很容易。

保險的本質是提供保障、處理風險

保險的本質是損失補償,是提供保障。保險的功能是基於本質的作用發揮,但不是本質。這一點,必須清晰、明確並肯定。二者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喧賓奪主,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這是“保險業姓保”的邏輯所在,是保險經營的真諦,是保險創新的約束,更是“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有效防範行業風險的思想基礎。

保險屬於金融產品,又有別於其他金融產品。就風險而言,保險的經營邏輯不是簡單的風險承接與轉移,而是專業的風險處理與化解。保險,即便是再保險,也不能玩擊鼓傳花的遊戲,否則,就可能異化為風險的製造者。

承保與投資,無疑是保險經營的兩個重要領域,是兩個輪子。從經營的結果看,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從經營的出發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跑道,並在各自的跑道上實現價值的迴歸。所以,不要有意無意地將它們放到同一跑道上,否則,遲早會出問題的!就壽險而言,投資回報是經營(定價)的重要因素,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簡單地倒逼,否則,不匹配的不僅是資產負債,更有人心。“資產荒”的本質是“心荒”!

求真務實是防範風險的基石

不實事求是是經營管理的最大風險,也是行業許多問題的根。在我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一些公司不顧發展規律和自身實際,一味地追求規模擴張,總希望儘快做大,並堅信只要考核激勵到位,就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殊不知,壓力過大,就容易動作變形,“政策”之下必有“對策”,結果不僅是自欺欺人,事與願違,還容易積累風險,引發危機。都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在市場和經營管理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重賞”的結果更多是鋌而走險,是違規操作,道德淪喪,甚至是違法犯罪。

求真務實,無疑是防範風險的基石。求真務實的根本是回答好靠什麼發展、憑什麼盈利。如果回答不好,結果必然是以犧牲合規和效益(長期)為代價,得不償失。因此,風險治理的關鍵是求真務實,同時,理順關係,疏堵結合。行業要認識到:每一分保費都有風險,不僅有賠付風險,更有管理風險。

能力缺乏是最大的風險

從我國保險業現階段的風險情況看,合規風險成了一個突出問題。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許多風險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基本能力的匱乏。例如,銷售能力不足,勢必導致對外部渠道的過分依賴,加上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各種不規範,相關行業利用市場勢力和渠道優勢,漫天要價,保險行業不得不受制於人。因此,解決能力是解決風險的基礎!

就目前而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經營能力特別是銷售和服務能力嚴重滯後,更可怕的是在錯誤的經營理念,乃至理論的誤導下,在我國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就簡單地提出“兩頭在外”的“輕結構”經營模式,結果導致行業的“有保費沒客戶”和“有賠款沒服務”等問題。這種簡單依賴外部的“寄生”經營模式大行其道,掩蓋、縱容和加劇了能力短板,“被違規”就成為必然。

行業的總體能力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推動行業能力的提升,中國保監會從償付能力管理入手,推出了“償二代”制度。從表面上看,制度是解決償付能力問題,但從本質上看,更多的是寓教於管,引導並推動能力提升。“償二代”就像一個複習考試大綱,目的不僅是希望做好考卷,更要理解為什麼這麼考,理解考題設計的良苦用心。因此,關鍵是知行合一,通過不斷考試,發現問題,理解根本,持續改進,形成閉環。通過不斷教化,不僅解決技術和能力問題,更解決認識和自覺問題,併為防範風險奠定基礎。

集體共識是改善行業風險的前提

在我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市場不規範,其中財險的車險業務和壽險的銀保業務無疑是重災區,最為典型的是車險手續費點數的相互競價,居高不下;銀保業務各種小賬的五花八門,層出不窮。這一切,均給行業的經營埋下巨大的風險隱患。

行業意識到這種賠錢賺吆喝的買賣是難以為繼的,不少學者質疑行業這種倒掛的成本結構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於是,行業也開展了一些規範市場行為的嘗試,希望通過行業自律,改善行業經營與形象,但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陷入“劣幣逐良幣”的怪圈,甚至出現“誰先規範誰先死”的尷尬。這種現象在車險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導致一些公司長期陷入承保虧損的泥潭,難以自拔,也給行業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近年來,監管部門為了解決行業惡性競爭問題,也採取了許多治理舉措,不乏重拳出擊,強化行為監管,加大問責力度。就規範市場、防範風險而言,監管固然重要,但如果行業自己不覺悟,最終還是會容易陷入一種貓鼠遊戲的監管博弈,風險積累並爆發就難以避免。

保險的社會性要求行業應具有更強的“集體主義”精神,更強的行業理性與合作。理性是建立在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集體共識之上,合作是共同維護行業良好形象的集體訴求。因為,信譽是行業的命根子,而企業信譽很難獨善其身,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行業信譽。因此,行業要少一點博弈,多一點合作,少一點針鋒相對的狹隘,多一點榮辱與共的智慧。合作,就應當真誠,不應貌合神離,不能總惦記著自己的小九九,而要打行業的大算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