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讓中國經濟健康增長

金融 經濟 五礦 何文波 央視網 2017-03-28

原標題: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一些代表團審議時,多次提到“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關鍵詞。而在兩會之後的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政府高層領導、全球商界領袖、國際組織和中外學者所聚焦的關鍵問題,同樣是中國的經濟轉型。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基數龐大,全方位轉型升級是艱鉅而複雜的任務。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中國經濟轉型也有了明確的思路,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更加重視質量效益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表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我們將在上海和蘇州再建兩個研發中心,以配合我們在北京和深圳的研發中心。我們認為在中國開展的這些工作非常有必要,中國人才濟濟。”3月18日,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會繼續增大在中國的研發力度。

“中國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研發增長速度非常快,這一定會增加中國的國際競爭力。”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也對中國的轉型發展印象深刻。

一系列高度認可的背後,是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期待,和對中國經濟發展逐漸進入“質量時代”的判斷。

中遠集團董事長許立榮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候,在加快從製造大國進入製造強國的戰略轉型。“中國製造正在向高端市場突破,我們看到了海工裝備、無人機、機器人、核電、高鐵等。”

結構改革帶動轉型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其中包括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認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三大結構性失衡,即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他表示,今年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重點在5個方面下功夫,包括創新制度供給、優化要素配置;實施創新驅動,振興實體經濟;擴大有效需求,穩定宏觀環境;防控潛在風險,堅決守住底線;保障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獲得感。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多地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

“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搞好實體經濟,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是包括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共同的責任。”在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文波看來,實體經濟自身要回歸經營本質,各級政府要切實為企業減負、減稅,金融機構要幫助實體企業解決痛點和難點。

穩增長與防風險並重

中國穩增長的方式為外界所矚目。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說,中國政府正力推營改增,僅2016年就為企業減稅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她認為,經濟轉型自然要伴隨財稅體制改革,中國在這方面的改革“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尤其是對於那些中小企業而言。”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何文波認為,風險的根源在於實體經濟不振、投資吸引力不強,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實體本身缺乏吸引力,同時還受到需求增長趨緩與要素成本快速增長的雙重擠壓。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金碚看來,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全方位的轉型升級,這一過程非常艱鉅複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逐步深入推進。

“經濟轉型升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其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欲速則不達。”金碚認為。

本報記者 劉少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