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的根本是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 投資 國內宏觀 財經 人民網 2017-04-16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它與實體經濟一起,構成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兩大經濟模式。其中,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虛擬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虛擬經濟才能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歸根到底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僅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而且還能夠有效促進實體經濟物質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等特徵。如果虛擬經濟過熱且長期與實體經濟發展不相匹配,就極其容易導致資產泡沫加劇膨脹、金融風險集中爆發,甚至促成新一輪金融危機。因此,必須堅持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均衡協調發展,堅持“兩條腿”走路,不能一長一短。

但是,近年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降低以及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等因素影響,在一些地方實體經濟和金融運行越來越不協調,呈現出“脫實向虛”甚至“脫實成虛”的態勢。“脫實向虛”主要表現為企業家投資實體經濟領域的意願下降,資金大量進入具有虛擬經濟特點和資產資本屬性的房地產市場、股市等領域,導致資金長時期在虛擬經濟領域中“空轉”甚至投機套利,弱化了整個國家經濟體系的實業基礎。

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統一 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下,保障資本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對於作為生產要素的金融資產,其價格必須交由市場本身的價格形成機制決定。同時,著力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權保障,打破壟斷,讓金融資產能按照市場規律,平等有效地在虛擬和實體經濟各市場主體中流動。對於要素市場自發形成的扭曲,要以市場化思維化解,避免行政手段對價格的強行干預,或者強制進入、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建立虛擬經濟運行監控體系,防止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有效引導市場主體健康發展,加強金融調控力度,對資本市場一些盲目、短視或者過熱的情況,及時疏通引導。高度關注金融創新動向,對金融創新業務“疏堵並舉”,適度約束同業業務的虛擬性擴張。強化政府投資管理,合理優化政府投資結構,重點佈局實體產業,積極發揮政府資金對市場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實現“虛”“實”動態平衡

針對經濟運行“虛”“實”兩部分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雖然有歷史性、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關鍵是重大的結構性失衡,導致資本要素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中循環不暢,需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虛”“實”部分新的動態均衡。從供給側而言,針對資本要素的供給,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資本要素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強化資本要素的供給側管理,既要豐富和拓展政府平臺、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方式,形成多種形式、不同結構的全方位完善融資體系,又要加強投融資市場的規範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掮客等違法行為。提高資本要素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大力發展企業直接融資以及三板、四板市場;同時,推進地方政府債券管理與改革,優化政府平臺融資結構。就結構性而言,在健康的經濟體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規模存在一個合理的比例區間。虛擬經濟規模過小,會阻礙資本有效流通、壓抑投資規模,從而抑制經濟發展;虛擬經濟規模過大,會催生經濟泡沫、引發過度投資,從而形成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因此,“虛”“實”部分規模匹配是結構匹配的重要組成。另外,還要注意兩者結構的對應性上,虛擬經濟中的“龐氏騙局”就是一種脫離實體經濟、獨立存在的資本流動結構,這種與實體經濟不相匹配的資本結構不僅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還會扭曲資本市場上合理的要素結構,本來用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流向投機性虛擬經濟,提高了要素市場價格,併產生“擠出效應”,使得許多本該獲得資本要素配置的實體項目缺乏資金,從而形成由“虛”“實”結構錯配帶來實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由此可見,要以實體經濟規模為基礎,以實體經濟結構為座標,合理控制虛擬經濟規模,有效促進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結構匹配。

優化“虛”“實”經濟,促進協調發展

在虛擬經濟方面,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逐步擴大資本市場開放力度,豐富融資渠道和金融產品。著力推進去槓桿,抑制資產泡沫,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對於房地產行業的虛擬經濟屬性,要有針對性地做好金融泡沫擠出工作,將房子真正變成用來住的而不是炒的工具。保持金融市場合理熱度,避免過量的資金進入炒作,讓資產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降低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創新監管,深刻認識美國金融市場過度創新導致次貸危機的教訓,對金融創新堅持開放而又審慎的原則,採取積極探索與穩中求進相結合的漸進式改革思路。在實體經濟方面,要堅持實體經濟的根本性地位,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型農業,穩定現有產品、市場,鞏固實體基礎,同時增強活力,在產能、服務,及商業模式等方面提高競爭力。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一方面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打造一批中國品牌、世界名牌;另一方面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計劃,並著力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促進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為實體經濟帶來新的活力。進一步簡政放權,構建法制化營商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程序,限定時間,擴大企業的自主經營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