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融資不暢:一個封閉的死循環

金融 經濟 外匯 投資 孔子 小歐經濟見談 2018-11-30
中國金融融資不暢:一個封閉的死循環

從宏觀上講,我們都知道金融的內核有兩個:貨幣和信用。這兩者是血脈相連的關係,貨幣的擴張依賴信用定性,而信用同樣反饋了貨幣傳導的糾錯。一個國家的現代經濟體系往往對金融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無論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架構,最初的出發點都是以金融之名行輔助實體建設發展之實。

這是理論上的金融核心定義,但是現實中我們都知道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於政策預期的判讀是有偏差的,並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才會有金融危機的出現。

長久以來金融被妖魔化的現象,正是因為金融危機總是困擾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歸根到源頭人們又總是習慣於將錯誤歸結到了金融身上,實際上這是人的錯而不是政策框架的錯。

一個相對完善的金融架構包括了適度的貨幣政策和相對公平的信用評估體系,凱恩斯主義強調通過強有力的貨幣調控,強化社會需求動力,刺激並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多年以來各國政府都十分欣賞這種經濟管理手段,通過強而有力的貨幣投放刺激經濟動能,然而這裡有一個長久以來的弊端無法繞過,那就是各國智庫對於經濟基本面的預判是否合理和正確?一旦判斷出現失誤,那麼結果可能是致命的。

這個問題在大型經濟體中尤為關鍵,貨幣本身帶有刺激性的意味,因為在市場化條件下,金融是帶有功利性的,並不為人所控制,這就是經濟規律的力量。

凱恩斯主義可以充分發揮人為干預經濟的手段,但往往忽視了人為的弊端,畢竟人的力量有時候是會扭曲的。

而對於我們中國而言,這種現象似乎更為明顯,實體經濟和金融的弊端相互交織的情況更為複雜,尤其是在融資關節構建上出現了長期的扭曲現象,這是要深刻值得警惕的!

一、中國貨幣之謎

首先在源頭上,我們中國的貨幣發放基於經濟基礎的薄弱和匱乏在建國以來投放的力度是相當龐大的,這些貨幣通過基礎槓桿乘數,基本上都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數十年以來迅速膨脹的地方債務就是這些貨幣作用的根本體現,我們知道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白手起家,又有特殊國情的國家。龐大的人口需要就業、薄弱的工業基礎需要完善以及落後的城市基礎建設需要,這些需求推動了巨量人民幣貨幣的缺口,所以數十年以來我們是迫切需要貨幣拉動的一個國家。

從原則上說,一個有作為的政府才需要貨幣去改善民生,這是真話。而我們的政府又是相對優勢的機構,通過央地分權的機制將所有力量集中起來去完善這些基礎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看上去我們是凱恩斯主義最大的受益者。

多年以來,通過貨幣釋放實體活力建設國家,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們的城市越來越漂亮,人民能夠就業安居,整個工業體系和經濟基礎都被充實起來了。

然而這些貨幣被投放之後事實上是不會自動消失掉的,那麼它去了哪裡?首先大部分轉換成為了居民財產成為銀行裡的高儲蓄率,這就是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都是高儲蓄的國家的象徵。其次是實體經濟中流轉的流動性資產或者轉化為固定資產,實體金融是除了居民部門資產以外最大的活性蓄水池,不僅需要大量的貨幣養活,同時還能產出就業和生產輸出,所以這是一個大的方面;其三就是資本市場和海外對應資產,這也是貨幣資產能夠容存的地方,我們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其實就是對應了國內的基礎貨幣,這個有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都懂,資本市場就更容易理解了,每天都是靠貨幣來成交的。

以上這些就是我國基礎貨幣在完成一次投遞之後疊加槓桿產生效益的所在,然而這麼龐大的貨幣投遞是不是就會乖乖待在這些地方一直這麼聽話呢?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也就不會有金融亂象這回事了。我上面說過,金融是有功利性的,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貨幣投放之後雖然也受宏觀調控的影響,但是很大的可能會根據相關主體的意志去反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這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在困擾我們的問題,尤其是當下相當頭疼。

多年投放的貨幣已經充分滿足了需要,時代環境轉換之下就變成了貶值和債務的根源,大量冗餘的貨幣,不再支持基礎建設和實體經濟,而成為反覆空轉追逐利潤的流動性毒藥,這不僅會造成貨幣政策的失效,同時也帶來了極其複雜的金融癥結。

二、金融的定價機制:信用透支與傾斜

龐大的基礎貨幣,究竟需要依靠什麼樣的框架和層次進行分配使用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應呢?這本身也是槓桿金融最大的落腳點,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國家信用體系的架構就是所謂的金融定價機制是十分十分重要的。一個完善和科學的信用反饋體系能夠將貨幣遞送到最需要和最大產出的地方,這是金融效益最大化的根本。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句不好聽的,我們中國人做得真得很差很差,簡直就是一塌糊塗。不要怪我說得過分,我們作為最早就接受信用教育的國家,早在孔子時代我們就將信用作為“五常”之一成為立身之本,然而數千年過去了,我們似乎越活越回去了。

中國人在金融信用上的建設是嚴重缺乏的,無論是個人到企業,這幾年稍微好一點,但多年的不重視已然養就了十分扭曲的金融價值觀。

貨幣投放嚴重依賴信用體系的反饋,比如一家企業他的基本面良好,產品市場較為通暢,利潤可觀,那麼信用反饋上就應該反應給銀行體系,這是一家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哪怕它的企業再小,也應該是屬於信用優良級別的,但現實之中不是這樣的,我們的銀行一直以來都對中小企和大型企業區別對待,簡直到了痛恨小企業的地步,無論你的產銷數據和管理結構多麼出色,只要你是小微型企業一律先鄙視一眼,中小型企業在這種有色眼光下存活簡直成了家常便飯,這種信用評估體系簡直低效到讓人無語的地步。在此等環境下生存,大部分的小微創型企業不僅要面對融資成本的抬高,而且還要承擔大部分的稅收和繁雜費用。這無疑中加劇了新生企業的生存壓力,如何談發展壯大?我們的貨幣如何依靠這種帶有偏見和傾斜取向的價值評判體系去完成實體經濟的高效輸送?

最近這幾年信用透支的現象開始頻繁出現,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到欠債不還天經地義,我們一直責怪企業端的信用缺失,卻一直都沒有反思過小企業違規操作融資渠道,違反信用原則的根源是什麼?

宏觀金融的效果往往最可能體現在微觀細節上,我不是說所有的小企業都是值得挽救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評估體系,那麼也許這麼多年的金融亂象根本就不會這麼難解。

三、繞不開的國企與民企

除了區別對待小微企業外,我們還始終存在對國企和民企的區別對待。我之前一篇文章已經談到過了國企與民企之間的爭利現象,其實在金融端的融資配比才是大問題。

這麼多年來,我們整個社會還沒有扭轉過來對民企的偏見,始終認為民營企業的功利性太過,對於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帶有極其嚴重的牴觸心理,認為國有企業是定海神針,能夠在經濟週期中穩定社會預期。

既然繞不開國企與民企,不如敞開來說。從實際上講,兩者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各個不同階段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企有國企的優勢,同樣民營企業家也帶來經濟活力和不同類型的經濟效益。

然而由於我國的國情特殊,所以導致我們市場化經濟得不到尊重,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強調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現象依然不能夠出現在現實經濟中。

其實國家對於民企國企並沒有採取區別對待的方式,只是這本身就國企而言需要的扶持和信用傳導可能因為歷史的原因有所不同,這就導致了金融機構一味為了迎合這種傾向,嚴重偏向國企背書,從而擠壓了民企的生存領域與競爭機會,使金融資源一味地偏向大型國有企業,這確實是阻礙我們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現實原因。

我始終堅定地認為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就其貢獻來說在一個國家經濟中的作用上是沒有差別的,如果有那是制度賦予它的差異性,絕不能在金融扶持端採取差別對待的方式,如果人為的拉開國企和民企之間的差別性,那麼對直接導致一個國家金融出現場外金融亂象。

四、背離基本面的場外金融亂象

由於企業端正規的融資渠道被區別對待,導致的融資不暢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金融中最嚴重的癥結之一。多年來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相當遲緩,使整個調控機制無法有效應對出現的金融新亂象。

融資關節的不暢通致使大量無法有效獲得融資需求的民企,更多的依賴場外配資與極其不規範的民間金融,而需求必然滋生市場,影子銀行和非標的存在一直在影響我們國家的金融發展,如今量的累計已然產生質的變化,讓實體經濟的金融風險呈現出極其複雜的局面,這種現狀在如今國家經濟下行週期需要迫切降槓桿的形勢下,形成了極大的阻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個高效的金融機制通常都能夠以正規的方式飼養所有的經濟實體,使其得到積極蓬勃的發展,這才是一個國家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我們這麼龐大的經濟體中出現金融分配不合理的現象而得不到有效糾正的話,不僅會滋生出極其頑固的金融亂象,還可能會嚴重阻礙正常金融價值的體現和體制進步的空間。

五、微觀傳導與宏觀調控

上訴所有歸結於微觀體現的癥結是切切實實在我們的經濟中體現出來的東西,這些表象的背後其實是我們國家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探討這類型的西方經濟理論不少,可是實際能應用到我們實體金融中的措施卻不多,這一方面是因為國情與眾不同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金融建設實際上還是無法有效打通上下環節,上行下效如果始終無法貫徹執行,那麼宏觀調控和微觀傳導的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金融與實體的扭曲。

其實我們應該更直接一點去了解金融亂象的根源,而不是採取一刀切地方式去強硬治理金融,要知道金融實質是隻能引導,而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做到。

我們始終是太過於相信凱恩斯主義了,大量投放貨幣是想在宏觀上刺激經濟實體的動力,然而微觀傳導的扭曲實際是阻止了這種政策的效率,如果同時又無法保證信用體系的正常運轉,經濟下行期的壓力會因為這個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這一點一定要深刻警惕!

人為有時候確實可以扭轉劣勢,可是如果在體制上有問題,人為的力量無法傳遞到痛點呢?這樣豈不是徒勞而無功?

大時代背景下我們正面臨著紛繁複雜的全球經濟格局,對外有貿易戰,而對內我們自身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及時有效的解決的話,內憂加外患,其實真得不可不防。

很多人不同意我看經濟的思路,總覺得我們國家體制特殊,經濟耐抗性強,這一點我不否認,但實質上很多問題的存在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這些問題大多都是在長期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弊端,積蓄已久,儘管政府調控有利,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的經濟真正可以達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我從來不評對錯,只看問題本身,如果有不同見解,歡迎討論!!

(以上內容為小歐股迷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

文中圖片來源於IC,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處理,感謝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