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馬獎政治化'

""臺灣金馬獎政治化

每年一度的臺灣金馬獎,已經辦到第56屆了。它是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影節,多年來金馬獎認真評審,獲獎的影片和工作者,多數有實至名歸的專業水平,金馬獎對推動全球華語電影,做了不少貢獻。

大陸國家電影局宣佈: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今年11月23日在臺北舉行的第56屆金馬影展。

這並不令人意外,去年的金馬獎會場上,最佳紀錄片得獎人的致詞涉及“臺獨”讓全場觀眾震驚。當時在座的大陸影人有上臺頒獎、領獎;他們迴應說:“很高興來到中國臺灣。”

那位獲獎者是一時衝動,錯把金馬獎頒獎大會當成政見發表場合?同時在場臺“文化部長”,還大力支持,認為說得太對太好了!

無庸置疑,蔡政權上下一直在明裡暗裡推動“獨立”。評論者認為紀錄片獲獎者得到有關方面的授意,才敢放膽如此講話。他們只是為了向深綠集團表功,抓住這個收視率極高的電視節目,在那裡突兀的宣揚“獨立”。但如此做法,讓這個來之不易、苦苦撐了五十幾年的金馬獎受到了致命傷害,這個電影節以後會愈來愈難辦!

某民進黨“立委”表示:“謝謝中國大陸自願退出,還給臺灣乾淨的金馬獎。中國大陸自參加金馬獎以來,金馬獎就飽受紅色因素攪擾,這是送給臺灣人民的好禮物。”

上述說法在綠營廣為流傳。多年來大陸影片在金馬獎獲得了許多獎項,惹起“臺獨”份子不滿,不少民進黨“立委”曾抱怨:每年花這麼多經費辦金馬獎,總是看見大陸的影片、演員、導演上臺領獎;金馬獎成了為他們出鋒頭的場合,乾脆就停辦吧!

停辦金馬獎之議,受到所有臺灣文化界、影視界的從業人員、愛好電影廣大群眾的強烈反對;眾人齊聲說:讓電影歸電影吧!將文化活動、電影節當作蔡英文當局的政治操弄工具,非常不妥當。

蔡政權不敢公然違反眾議,就搞起小動作來,使去年金馬獎的場面如此難堪。他們又將責任怪到大陸,臺“文化部”針對大陸暫時不參加本屆金馬獎的決定做了響應,該單位說:“中國(大陸)官方此舉無疑扼殺中國(大陸)電影工作者的長年努力,深感遺憾……期待未來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都能有自由參與世界各地影展的自由。”

這段話不知從何說起?大陸的各類電影,參加過許多世界數不清的國際影展;本屆金馬獎期待好幾部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采的大陸片來角逐金馬獎:今年奪下柏林影帝后的王小帥作品《地久天長》、入選戛納影展競賽單元的胡歌及桂綸鎂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等,這些片子沒有“自由”參加世界各地的影展嗎?

回顧金馬獎的歷史,1970至1980年代,這個電影節最為風光,在那個階段港臺兩地的華語片正蓬勃發展,每年的金馬獎萬眾期待,它有如在總結誰是這一年眾多華語片的優勝者!之後臺灣的電影產業逐年衰敗,香港的電影新浪潮興起;港片的商業效益好,其中也不乏高質量的優秀電影。香港片不斷的在金馬獎拔得頭籌,也是必然的事。臺產片相形遜色多多,為了挽回顏面,金馬獎不時又設立了些“本土最佳…”之類的獎項。

在此之前大陸拍攝的電影根本不准許參加金馬獎,這是臺灣單方面訂下的規則。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出品的電影屢放異采,在世界各地受到矚目、推崇,金馬獎決定拋棄自我束縛,歡迎大陸影片參加比賽。金馬獎電影節擺脫了政治干擾,真正達成初衷,它終於包含了全球的華語電影;大陸的優秀電影製作人、導演、演員、專業人員也頻頻上臺領獎。

蔡當局不喜歡見到這個,決心要與大陸斷絕來往,以政治來操弄金馬獎,自我封閉的後果是自作自受,夫復何言?

王正方 電影導演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臺灣金馬獎政治化

每年一度的臺灣金馬獎,已經辦到第56屆了。它是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影節,多年來金馬獎認真評審,獲獎的影片和工作者,多數有實至名歸的專業水平,金馬獎對推動全球華語電影,做了不少貢獻。

大陸國家電影局宣佈: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今年11月23日在臺北舉行的第56屆金馬影展。

這並不令人意外,去年的金馬獎會場上,最佳紀錄片得獎人的致詞涉及“臺獨”讓全場觀眾震驚。當時在座的大陸影人有上臺頒獎、領獎;他們迴應說:“很高興來到中國臺灣。”

那位獲獎者是一時衝動,錯把金馬獎頒獎大會當成政見發表場合?同時在場臺“文化部長”,還大力支持,認為說得太對太好了!

無庸置疑,蔡政權上下一直在明裡暗裡推動“獨立”。評論者認為紀錄片獲獎者得到有關方面的授意,才敢放膽如此講話。他們只是為了向深綠集團表功,抓住這個收視率極高的電視節目,在那裡突兀的宣揚“獨立”。但如此做法,讓這個來之不易、苦苦撐了五十幾年的金馬獎受到了致命傷害,這個電影節以後會愈來愈難辦!

某民進黨“立委”表示:“謝謝中國大陸自願退出,還給臺灣乾淨的金馬獎。中國大陸自參加金馬獎以來,金馬獎就飽受紅色因素攪擾,這是送給臺灣人民的好禮物。”

上述說法在綠營廣為流傳。多年來大陸影片在金馬獎獲得了許多獎項,惹起“臺獨”份子不滿,不少民進黨“立委”曾抱怨:每年花這麼多經費辦金馬獎,總是看見大陸的影片、演員、導演上臺領獎;金馬獎成了為他們出鋒頭的場合,乾脆就停辦吧!

停辦金馬獎之議,受到所有臺灣文化界、影視界的從業人員、愛好電影廣大群眾的強烈反對;眾人齊聲說:讓電影歸電影吧!將文化活動、電影節當作蔡英文當局的政治操弄工具,非常不妥當。

蔡政權不敢公然違反眾議,就搞起小動作來,使去年金馬獎的場面如此難堪。他們又將責任怪到大陸,臺“文化部”針對大陸暫時不參加本屆金馬獎的決定做了響應,該單位說:“中國(大陸)官方此舉無疑扼殺中國(大陸)電影工作者的長年努力,深感遺憾……期待未來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都能有自由參與世界各地影展的自由。”

這段話不知從何說起?大陸的各類電影,參加過許多世界數不清的國際影展;本屆金馬獎期待好幾部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采的大陸片來角逐金馬獎:今年奪下柏林影帝后的王小帥作品《地久天長》、入選戛納影展競賽單元的胡歌及桂綸鎂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等,這些片子沒有“自由”參加世界各地的影展嗎?

回顧金馬獎的歷史,1970至1980年代,這個電影節最為風光,在那個階段港臺兩地的華語片正蓬勃發展,每年的金馬獎萬眾期待,它有如在總結誰是這一年眾多華語片的優勝者!之後臺灣的電影產業逐年衰敗,香港的電影新浪潮興起;港片的商業效益好,其中也不乏高質量的優秀電影。香港片不斷的在金馬獎拔得頭籌,也是必然的事。臺產片相形遜色多多,為了挽回顏面,金馬獎不時又設立了些“本土最佳…”之類的獎項。

在此之前大陸拍攝的電影根本不准許參加金馬獎,這是臺灣單方面訂下的規則。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出品的電影屢放異采,在世界各地受到矚目、推崇,金馬獎決定拋棄自我束縛,歡迎大陸影片參加比賽。金馬獎電影節擺脫了政治干擾,真正達成初衷,它終於包含了全球的華語電影;大陸的優秀電影製作人、導演、演員、專業人員也頻頻上臺領獎。

蔡當局不喜歡見到這個,決心要與大陸斷絕來往,以政治來操弄金馬獎,自我封閉的後果是自作自受,夫復何言?

王正方 電影導演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臺灣金馬獎政治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