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013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複製計劃。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於2017年4月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4.欣逢盛世,萬佛塔老地標今重建

從萬佛塔拆除,到地宮藏品的發現,所有這一切,都牽動著金華人的心。萬佛塔被毀,是金華百姓之痛,要求重建萬佛塔的呼聲此起彼伏,無論官方和民間,一直未停止過。因為萬佛塔承載著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無論是實際建築高度、歷史厚度,還是其建築工藝達到的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金華第一地標,更是金華的靈魂所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民間成立了萬佛塔籌備團隊,籌資欲重建萬佛塔。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塔下寺、梅花門(赤松門)、古城牆,恢復東市街古街特色,並提出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形成景觀廣場,並結合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以豐富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2016年4月底,萬佛塔結頂,金華百姓的世紀夢想得以圓滿。如今,誕生千年,70多年前毀於抗日戰火的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千年古塔“萬佛塔”涅槃重生,蒼穹之下,塔、園、閣、門、樓已顯雄姿,爭輝日月。值得一提的是,全塔設計佈局3700多塊佛像磚雕,以及7000多個佛龕,以再現昔日“萬佛”之盛況。萬佛塔塔剎部分由剎座、寶頂、傘蓋、相輪組成,形態參考了各地宋塔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今後用於文物精品、複製品等集中陳列展示,講述萬佛塔的前世今生,繼續古城的文化傳承。在萬佛塔內部,1~13層設有小型電梯,還有兩路步行樓梯,15、16層安裝祈福大鐘,最高一層為17層,可供遊客登臨俯瞰全城,撞鐘祈福。

站在萬佛塔之巔,俯瞰全城,頓覺心曠神怡,義烏江由東、武義江由南奔騰而來,交匯於三江口,沿婺江蜿蜒西去……面對此情此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時寫下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躍然腦際。如若當初她能登此浮屠,恐怕會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四十州”之句了。再望那,南山與北山,婉如兩條綠色的飄帶,圍著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陽西下,水天相接,雲山相衍,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又有何異?

金華美,美在新時代,長風破浪正當時;

桅杆立,立在勁潮頭,直掛雲帆濟滄海。

(本文寫作過程中,史料內容參考了吳遠龍、劉金髮、王曉明、蔣金治諸君文章,特此感謝!)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013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複製計劃。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於2017年4月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4.欣逢盛世,萬佛塔老地標今重建

從萬佛塔拆除,到地宮藏品的發現,所有這一切,都牽動著金華人的心。萬佛塔被毀,是金華百姓之痛,要求重建萬佛塔的呼聲此起彼伏,無論官方和民間,一直未停止過。因為萬佛塔承載著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無論是實際建築高度、歷史厚度,還是其建築工藝達到的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金華第一地標,更是金華的靈魂所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民間成立了萬佛塔籌備團隊,籌資欲重建萬佛塔。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塔下寺、梅花門(赤松門)、古城牆,恢復東市街古街特色,並提出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形成景觀廣場,並結合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以豐富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2016年4月底,萬佛塔結頂,金華百姓的世紀夢想得以圓滿。如今,誕生千年,70多年前毀於抗日戰火的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千年古塔“萬佛塔”涅槃重生,蒼穹之下,塔、園、閣、門、樓已顯雄姿,爭輝日月。值得一提的是,全塔設計佈局3700多塊佛像磚雕,以及7000多個佛龕,以再現昔日“萬佛”之盛況。萬佛塔塔剎部分由剎座、寶頂、傘蓋、相輪組成,形態參考了各地宋塔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今後用於文物精品、複製品等集中陳列展示,講述萬佛塔的前世今生,繼續古城的文化傳承。在萬佛塔內部,1~13層設有小型電梯,還有兩路步行樓梯,15、16層安裝祈福大鐘,最高一層為17層,可供遊客登臨俯瞰全城,撞鐘祈福。

站在萬佛塔之巔,俯瞰全城,頓覺心曠神怡,義烏江由東、武義江由南奔騰而來,交匯於三江口,沿婺江蜿蜒西去……面對此情此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時寫下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躍然腦際。如若當初她能登此浮屠,恐怕會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四十州”之句了。再望那,南山與北山,婉如兩條綠色的飄帶,圍著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陽西下,水天相接,雲山相衍,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又有何異?

金華美,美在新時代,長風破浪正當時;

桅杆立,立在勁潮頭,直掛雲帆濟滄海。

(本文寫作過程中,史料內容參考了吳遠龍、劉金髮、王曉明、蔣金治諸君文章,特此感謝!)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大事記

●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 萬佛塔始建

明嘉靖十二年(1533) 大風吹落三千餘斤重鐵頂,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塔頂被大風吹落

●道光二十七年(1847)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

●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被拆毀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萬佛塔地宮現世

1957年1月萬佛塔地宮發掘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

●1957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市區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展出

●1958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1959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0月 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2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中展出,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

●2010年6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部分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中展出

●2010年10月 金華市文物局在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由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等內容

2013年6月 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4年8月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

●2016年4月萬佛塔結頂

● 2016年6月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計劃

●2016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7年4月“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013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複製計劃。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於2017年4月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4.欣逢盛世,萬佛塔老地標今重建

從萬佛塔拆除,到地宮藏品的發現,所有這一切,都牽動著金華人的心。萬佛塔被毀,是金華百姓之痛,要求重建萬佛塔的呼聲此起彼伏,無論官方和民間,一直未停止過。因為萬佛塔承載著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無論是實際建築高度、歷史厚度,還是其建築工藝達到的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金華第一地標,更是金華的靈魂所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民間成立了萬佛塔籌備團隊,籌資欲重建萬佛塔。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塔下寺、梅花門(赤松門)、古城牆,恢復東市街古街特色,並提出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形成景觀廣場,並結合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以豐富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2016年4月底,萬佛塔結頂,金華百姓的世紀夢想得以圓滿。如今,誕生千年,70多年前毀於抗日戰火的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千年古塔“萬佛塔”涅槃重生,蒼穹之下,塔、園、閣、門、樓已顯雄姿,爭輝日月。值得一提的是,全塔設計佈局3700多塊佛像磚雕,以及7000多個佛龕,以再現昔日“萬佛”之盛況。萬佛塔塔剎部分由剎座、寶頂、傘蓋、相輪組成,形態參考了各地宋塔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今後用於文物精品、複製品等集中陳列展示,講述萬佛塔的前世今生,繼續古城的文化傳承。在萬佛塔內部,1~13層設有小型電梯,還有兩路步行樓梯,15、16層安裝祈福大鐘,最高一層為17層,可供遊客登臨俯瞰全城,撞鐘祈福。

站在萬佛塔之巔,俯瞰全城,頓覺心曠神怡,義烏江由東、武義江由南奔騰而來,交匯於三江口,沿婺江蜿蜒西去……面對此情此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時寫下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躍然腦際。如若當初她能登此浮屠,恐怕會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四十州”之句了。再望那,南山與北山,婉如兩條綠色的飄帶,圍著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陽西下,水天相接,雲山相衍,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又有何異?

金華美,美在新時代,長風破浪正當時;

桅杆立,立在勁潮頭,直掛雲帆濟滄海。

(本文寫作過程中,史料內容參考了吳遠龍、劉金髮、王曉明、蔣金治諸君文章,特此感謝!)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大事記

●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 萬佛塔始建

明嘉靖十二年(1533) 大風吹落三千餘斤重鐵頂,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塔頂被大風吹落

●道光二十七年(1847)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

●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被拆毀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萬佛塔地宮現世

1957年1月萬佛塔地宮發掘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

●1957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市區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展出

●1958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1959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0月 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2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中展出,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

●2010年6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部分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中展出

●2010年10月 金華市文物局在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由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等內容

2013年6月 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4年8月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

●2016年4月萬佛塔結頂

● 2016年6月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計劃

●2016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7年4月“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

為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婺州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 / 125059335@qq.com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013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複製計劃。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於2017年4月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4.欣逢盛世,萬佛塔老地標今重建

從萬佛塔拆除,到地宮藏品的發現,所有這一切,都牽動著金華人的心。萬佛塔被毀,是金華百姓之痛,要求重建萬佛塔的呼聲此起彼伏,無論官方和民間,一直未停止過。因為萬佛塔承載著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無論是實際建築高度、歷史厚度,還是其建築工藝達到的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金華第一地標,更是金華的靈魂所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民間成立了萬佛塔籌備團隊,籌資欲重建萬佛塔。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塔下寺、梅花門(赤松門)、古城牆,恢復東市街古街特色,並提出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形成景觀廣場,並結合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以豐富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2016年4月底,萬佛塔結頂,金華百姓的世紀夢想得以圓滿。如今,誕生千年,70多年前毀於抗日戰火的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千年古塔“萬佛塔”涅槃重生,蒼穹之下,塔、園、閣、門、樓已顯雄姿,爭輝日月。值得一提的是,全塔設計佈局3700多塊佛像磚雕,以及7000多個佛龕,以再現昔日“萬佛”之盛況。萬佛塔塔剎部分由剎座、寶頂、傘蓋、相輪組成,形態參考了各地宋塔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今後用於文物精品、複製品等集中陳列展示,講述萬佛塔的前世今生,繼續古城的文化傳承。在萬佛塔內部,1~13層設有小型電梯,還有兩路步行樓梯,15、16層安裝祈福大鐘,最高一層為17層,可供遊客登臨俯瞰全城,撞鐘祈福。

站在萬佛塔之巔,俯瞰全城,頓覺心曠神怡,義烏江由東、武義江由南奔騰而來,交匯於三江口,沿婺江蜿蜒西去……面對此情此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時寫下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躍然腦際。如若當初她能登此浮屠,恐怕會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四十州”之句了。再望那,南山與北山,婉如兩條綠色的飄帶,圍著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陽西下,水天相接,雲山相衍,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又有何異?

金華美,美在新時代,長風破浪正當時;

桅杆立,立在勁潮頭,直掛雲帆濟滄海。

(本文寫作過程中,史料內容參考了吳遠龍、劉金髮、王曉明、蔣金治諸君文章,特此感謝!)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大事記

●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 萬佛塔始建

明嘉靖十二年(1533) 大風吹落三千餘斤重鐵頂,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塔頂被大風吹落

●道光二十七年(1847)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

●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被拆毀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萬佛塔地宮現世

1957年1月萬佛塔地宮發掘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

●1957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市區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展出

●1958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1959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0月 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2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中展出,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

●2010年6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部分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中展出

●2010年10月 金華市文物局在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由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等內容

2013年6月 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4年8月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

●2016年4月萬佛塔結頂

● 2016年6月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計劃

●2016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7年4月“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

為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婺州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 / 125059335@qq.com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來源:金華晚報

記者:文/周國良 攝/朱程 圖/資料圖片

編輯:徐健勇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根據現有文獻與實物推斷,大約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為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

在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均可見該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如此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簷,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可惜,抗戰期間,為保金華城安全,作為金華地標的萬佛塔被迫拆毀,於是萬佛古塔在今人的視野中已缺席七十餘載。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籌備,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如今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有生之年,得遇萬佛古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得登塔遠眺,更是享盛世之福。登高望遠,自古乃文人雅事,得以身臨其境,不禁感嘆:若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麼,萬佛塔無疑是金華人心中的桅杆。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城市桅杆,高聳在金華百姓心頭

關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主要有三種文字記載:

(1)清初張明焜的《漱石居稿》載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

(2)《大清一統志》載建於唐代,可能因為當時在塔上發現過隋唐文物的緣故。

(3)明萬曆《金華府志》則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清光緒金華縣誌》也有記載:“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愛新覺羅弘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足資眺望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患上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根據1957年地宮發掘出土的石刻經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的字樣,所以文物部門對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終斷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這座千年古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聳立在一代又一代金華百姓的心頭。金華籍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重要學生代表黃維時作有一首金華萬佛塔詩,詩曰:“巍峨高聳大洪山,萬佛靈光燭九關。浩浩雙溪流倒轉,清風明月奠塵寰。”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1957年撰寫的《金華萬佛塔》一文中也曾談到:“四五十年前,我從家鄉到金華府城中學讀書,第一印象,便是一座大橋和那矗立城東北的萬佛塔。我在金華中學讀書那一年,不時到塔下寺去玩,也曾上過(萬佛塔)塔樓……我在金華只讀了一年書,一九一四年夏間離去,到了一九三七年冬間重到金華,中經二十五年之久,舊時印象,幾乎一些不曾剩留;唯一的印象,就是那座大橋和這座寶塔;故人重逢,彌覺可親。”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千年古塔,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這座矗立在金華百姓心中的千年古塔,在我們祖國與民族面臨巨大艱險的時刻坍塌了,如同一個魁偉勇敢的戰士,仆倒在了民族命運天空最為黑暗的黎明,湮滅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裡。

1942年春,美軍為了報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劃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近金華,就在浙贛戰役前夕。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命令一出,舉城譁然。不少金華市民泣血跪諫,拆塔的部隊也深知此塔在金華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貿然下手。但當時的重慶政府下了嚴令:“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萬佛塔的牆體非常厚實、牢固,一樓的牆體厚度達1米多。抗日戰爭時期,萬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難處。據老一輩回憶,戰爭年代,萬佛塔還兼具防空警報功能,除了警鐘、警燈,還有不同顏色的旗幟,從塔裡伸出紅色的旗幟代表緊急警報,白色旗幟則代表解除警報。面對這座萬眾矚目的萬佛塔,王鐵漢試圖採用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搭起腳手架,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便於戰後重建修復。尚餘三層殘塔之時,日寇逼近金華,國民黨守軍沒和日寇交鋒就撤走了。

如同壯士斷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華城的天空。歷經千年風雨的萬佛塔以自己的毀滅保護全城的安危,是何其壯美慘烈的毀滅!作為萬佛塔的一大標誌性構件,數以萬計的萬佛塔塔磚的下落如今已然成謎。據瞭解,目前下落明確的佛像磚只有4塊——金華市文物部門有3塊,浙江省博物館藏有1塊。我市的3塊萬佛塔佛像磚,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磚的中間塑著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留下對那段難忘歷史的回味。

3.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橫空出世”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駐金華12軍是李德生部,當時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建辦公樓,選址就在萬佛塔的遺址之上,萬佛塔遺址頂上原架著防空警報(水塔)……當年6月,在平整地基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經上報批准,1957年1月12日,由浙江省文管會主持的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經清理,萬佛塔原址地宮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有北宋嘉祐七年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彩繪石經幢(燈幢),五代吳越銅鑄及鐵鑄阿育王塔15座,隋至五代銅佛造像60餘尊、銅鏡50餘枚、銅盒、鐵箱、銅龍、銅馬、銅麒麟、錢幣、石碑、石座、石刻經等。

其中,最精美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觀音頭戴高冠,身佩瓔珞,坐于山巖之上,神態安靜祥和。前方置一淨水瓶,身後布以一圓輪背光,邊緣裝飾鏤空火焰紋,整個造型精美絕倫。其一改過去印度觀音的莊嚴形象,是中國式真善美的化身。

1957年、1958年分別在金華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和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進行過兩次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只保存六塊紅砂石刻經石板(殘損)。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1959年,“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出的第十站,是參展文物最多、題材最廣的一次。展出的約80件(組)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60餘萬件藏品中遴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都是舉世公認的瑰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其中,“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兩件五代吳越國珍寶,更是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也是浙博武林館區開館後第一個大型展覽。

2010年6月1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展出部分萬佛塔地宮文物。

2010年10月,金華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展出僅5天時間,首日參觀人次達1.3萬。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2013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複製計劃。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於2017年4月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4.欣逢盛世,萬佛塔老地標今重建

從萬佛塔拆除,到地宮藏品的發現,所有這一切,都牽動著金華人的心。萬佛塔被毀,是金華百姓之痛,要求重建萬佛塔的呼聲此起彼伏,無論官方和民間,一直未停止過。因為萬佛塔承載著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無論是實際建築高度、歷史厚度,還是其建築工藝達到的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金華第一地標,更是金華的靈魂所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民間成立了萬佛塔籌備團隊,籌資欲重建萬佛塔。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塔下寺、梅花門(赤松門)、古城牆,恢復東市街古街特色,並提出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形成景觀廣場,並結合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以豐富金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2016年4月底,萬佛塔結頂,金華百姓的世紀夢想得以圓滿。如今,誕生千年,70多年前毀於抗日戰火的萬佛塔,成功異址復建,高達99.99米,重返大眾視野。

千年古塔“萬佛塔”涅槃重生,蒼穹之下,塔、園、閣、門、樓已顯雄姿,爭輝日月。值得一提的是,全塔設計佈局3700多塊佛像磚雕,以及7000多個佛龕,以再現昔日“萬佛”之盛況。萬佛塔塔剎部分由剎座、寶頂、傘蓋、相輪組成,形態參考了各地宋塔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今後用於文物精品、複製品等集中陳列展示,講述萬佛塔的前世今生,繼續古城的文化傳承。在萬佛塔內部,1~13層設有小型電梯,還有兩路步行樓梯,15、16層安裝祈福大鐘,最高一層為17層,可供遊客登臨俯瞰全城,撞鐘祈福。

站在萬佛塔之巔,俯瞰全城,頓覺心曠神怡,義烏江由東、武義江由南奔騰而來,交匯於三江口,沿婺江蜿蜒西去……面對此情此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時寫下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躍然腦際。如若當初她能登此浮屠,恐怕會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四十州”之句了。再望那,南山與北山,婉如兩條綠色的飄帶,圍著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陽西下,水天相接,雲山相衍,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又有何異?

金華美,美在新時代,長風破浪正當時;

桅杆立,立在勁潮頭,直掛雲帆濟滄海。

(本文寫作過程中,史料內容參考了吳遠龍、劉金髮、王曉明、蔣金治諸君文章,特此感謝!)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萬佛塔大事記

●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 萬佛塔始建

明嘉靖十二年(1533) 大風吹落三千餘斤重鐵頂,乙丑,知府葉宗眷率平易近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康親王臨郡,僧牧僱募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塔頂被大風吹落

●道光二十七年(1847)僧定鈁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盤曲而上

●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被拆毀

1949年前後萬佛塔遺址一度為學生操場和市民園圃

●1956年萬佛塔地宮現世

1957年1月萬佛塔地宮發掘出土隋唐、五代與北宋文物188件。其中,“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五代十國標誌性的國寶級文物

●1957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市區雅堂街工商聯大廳展出

●1958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在環城小學(原新安小學)禮堂內展出。展出結束後,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全部運往杭州,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1959年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2009年10月 中德合作城市發展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通過《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以重建的萬佛塔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區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2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廳內舉行“國家寶藏”全國巡迴展中展出,闊別半個世紀後首次踏上浙江故土

●2010年6月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部分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的“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和“地湧天寶——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遺珍特展”中展出

●2010年10月 金華市文物局在博物館舉辦“金色的迴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以“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為主展,由從省博物館精選了1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與金華市民見面

2013年3月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提出除現有的八詠樓、燕尾洲等知名景點,還將全新打造“萬佛迎賓”等新景點,具體內容包括重建萬佛塔等內容

2013年6月 中國郵政發行2013—2014《金銅佛造像》郵票一套(6枚),其中面值80分的郵票票面上就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4年8月萬佛塔重建工程在東市街高山頭啟動

●2016年4月萬佛塔結頂

● 2016年6月金華市文物局啟動了“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計劃

●2016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國家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

●2017年4月“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複製)在金華市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

為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婺州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 / 125059335@qq.com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來源:金華晚報

記者:文/周國良 攝/朱程 圖/資料圖片

編輯:徐健勇

「古婺芳蹤」萬佛塔:金華城市桅杆 雲帆直掛千載

—— THEEND——

爆料、吐槽、分享,請在微信後臺留言

-82374110

商務合作:0579-83186125

加金晚君微信[jhwbwx]

帶你進讀者粉絲群

各種話題、福利享不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