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頸椎病的乾貨 看了就知道

頸椎病 藥品 高血壓 骨質增生 一加俊 2019-05-20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刺激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甚至脊髓而引起的臨床症候群。

【4大臨床特點】

1、病程特點:病程長且為慢性發病過程。

2、年齡及性別特點:發病年齡大多在中年及其以上,男女患病比例相似。

3、職業特點:像長期伏案工作、縫紉或者進行電腦操作等工作的人群發病率較高。

4、臨床表現特點:臨床表現比較複雜,與內科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症狀存在一定相似之處。

【5大病因】

1、頭頸部外傷:脊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從而引發頸椎病。

2、慢性勞損:從事單一勞動或固定一種姿勢工作產生的積勞性損傷,另外頸椎活動範圍大且頸椎負擔頭部的重量加大,因此骨關節以及軟組織易形成慢性積累性損傷,在慢性損傷過程中會出現肌肉、筋膜、韌帶、關節、滑膜等處會垂涎牽拉、局部肌肉痙攣等情況。

3、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頸部椎間盤由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20-30歲後椎間盤開始退變,頸椎受到慢性損傷或外傷後,椎間盤組織退行性病變開始加重,在外力作用下慢性的纖維環向四周脫出,頸椎盤厚度變窄,相應的關節韌帶鬆弛,頸椎穩定性破壞,受到的壓力會增加,從而引起關節軟骨炎及關節滑膜韌帶增厚,逐漸形成骨贅等繼發性病理改變。

4、先天畸形、發育因素:先天發育因素導致頸椎生物力學改變,解剖關係紊亂,從而使頸椎退變提前。

5、外界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等情況,均可引起頸椎病。

【主要臨床表現及併發症】

1、頸部症狀:最常見的是頸項部疼痛、頸部僵硬感、頸部強直、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痙攣、頸部活動困難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捆綁感、頸部脹筋感、落枕感覺,偶爾還會出現頭部偏向一側、抬頭及低頭困難的情況。

2、上肢症狀:上肢常出現肩部、手臂、背部麻木及疼痛感覺,較嚴重時會出現運動和感覺障礙、痛覺過敏、手指麻木、手部無力、持物不穩、震顫麻痺等症狀,隨著症狀變化還會出現上肢肌萎縮、肩周活動受限等情況。

3、下肢症狀:對於下肢常出現的是放射性痛、冷、麻與涼的感覺,甚至還會出現下肢無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以及不能下蹲,這些情況多與天氣變化有關,常常表現為遇冷加重、遇熱減輕或者不明顯,但也會出現肌萎縮、跛行等嚴重情況。

4、頭痛:常呈現放射痛、竄痛、麻痛、脹痛、局部痛、前額痛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嘔吐現象。

5、眼部症狀:眼睛主要表現在睜眼無力、眼脹、視物不清、視力減弱、視野缺損等情況,如果頸部過度活動時還會出現眼痛、眼肌痙攣的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一過性失明、結膜充血的情況。

6、頭暈目眩:症狀輕微時會出現頭痛、眩暈甚至是噁心、嘔吐的症狀,症狀嚴重時則會出現一過性失明伴頭昏、頭沉甚至是突然暈倒的情況。

7、記憶力障礙:記憶力會出現明顯下降。

8、心臟症狀:常出現心悸、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的症狀,但是通常檢查心電圖時顯示心電圖並無明顯改變。

9、高血壓: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從而引起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甚至是噁心、嘔吐等症狀。

10、膽囊炎: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肝臟區疼痛等症狀。

11、半身不遂:單次肢體會出現偏癱、麻木、竄脹甚至出現口角歪斜、語言功能障礙等症狀。

12、無汗現象:常表現為肢體發涼、怕冷,單次肢體或一個肢體或頭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少汗,嚴重時還會出現全身乾燥不適、情緒不穩的情況。

13、胸悶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次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常會發現胸大肌疼痛。

臨床上將頸椎病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六種,且不同形式存在的主要症狀不同。

六種形式的頸椎病表現的不同症狀

關於頸椎病的乾貨 看了就知道

【藥物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取決於頸椎病的分型,但也應根據症狀對症治療。

1、緩解疼痛、消除炎症:主要選用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這類藥物可以有效消除頸椎病引起的炎症與疼痛。

吲哚美辛用於鎮痛治療的使用劑量為首劑一次25-50mg,隨後改為一次25mg,一日3次口服使用,直到疼痛緩解後停藥;

布洛芬用於抗風溼、抗炎治療時劑量為一次0.4-0.6g,一日3-4次口服使用,而用於止痛治療時則一次0.2-0.4g,每4-6小時給藥一次;

阿司匹林用於止痛治療時使用劑量為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時每4小時給藥一次,而用於抗炎抗風溼治療時使用劑量為一日3-5g,這類藥物消炎止痛作用,且對於緩解頸項疼痛均有良好的作用。

2、緩解頸肩背部肌肉痙攣的症狀:可選用苯海索、苯妥英鈉、氯唑沙宗等藥物。

(1)苯海索主要作用於選擇性阻斷紋狀體的膽鹼能神經通路,而對外周作用較小,從而有利於恢復腦內多巴胺和乙酰膽鹼的平衡,因此對於頸椎病引起的震顫與肌肉痙攣具有一定治療效果,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日1-2mg,以後每3-5日增加2mg,直至症狀緩解為止。但是使用時需要注意的是此藥物易引起口乾、尿瀦留、便祕等症狀,對於口乾及便祕症狀在減量使用後症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2)苯妥英鈉具有穩定細胞膜作用及降低突觸傳遞的作用,具有抗神經痛以及骨骼肌鬆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頸部不適引起的肌肉痙攣,使用劑量通常為每日250-300mg,起始劑量為一次100mg,一日2次口服,由於該藥物的個體化較明顯,因此使用劑量的調整應根據症狀情況酌情選用。

(3)氯唑沙宗為骨骼肌鬆弛藥物,可通過作用於脊髓和大腦平層下中樞,抑制致肌肉痙攣有關的多突觸反射而產生肌鬆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使用劑量一般為一次2片,一日3-4次口服使用。

3、營養神經類藥物:對於頸椎病患者還可以使用維生素B12、谷維素、甲鈷胺等營養神經的藥物,可以有效緩解頸椎病引起一些不良神經症狀。

(1)維生素B12在體內轉化為甲基鈷胺和輔酶B12產生活性,不僅影響神經髓鞘脂類的合成還可以維持有鞘神經纖維的正常功能,有效緩解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症狀,一般使用劑量為一日1-4片或者隔日2-8片,分次服用。

(2)谷維素具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及內分泌平衡障礙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頸椎病引起的一系列神經症狀,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次1-3片,一日3次口服使用。

(3)甲鈷胺具有促進卵磷脂合成和神經元髓鞘形成的作用,能通過提高神經纖維興奮性從而緩解神經損傷症狀,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次1片,一日3次口服使用,之後根據症狀酌情調整使用劑量。

4、緩解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出現這種症狀時可以選用煙酸、地巴唑等擴張血管的藥物。這類藥物通常可以通過擴張血管從而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給,從而緩解頭暈、頭痛及視力模糊的情況。煙酸使用劑量通常為每次50-100mg,每日最大劑量為500mg,並同時服用營養神經類藥物更有利於症狀的緩解;地巴唑通過降低外周阻力從而緩解頭暈、頭痛等神經症狀,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次5-10mg,一日3次口服使用,在使用時不宜大劑量使用,以免加劇頭痛、頭暈症狀。

5、中成藥:在中成藥的選用上要注意根據不同分型辯證選用。

(1)頸舒顆粒:該藥物由三七、當歸、川芎等成份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竅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部僵硬、疼痛、患側上肢竄痛等症狀,通常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使用,療程一般為1個月。

(2)頸痛顆粒:該藥物由三七、川芎、延胡索等成份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可以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狀,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使用,兩週為一療程。

(3)頸復康顆粒:該藥物由羌活、川芎、葛根等成份組成,具有活血通絡、散風止痛的功效,用於風溼瘀阻所致的頸椎病,症狀主要為頭暈、頸項僵硬、肩背痠痛、手臂麻木等,使用劑量通常為一次1-2袋,一日2次口服使用。

(4)天麻丸:該藥物主要由天麻、羌活、獨活等成份組成,具有祛風除溼、通絡止痛、補益肝腎的功效,用於風溼瘀阻引起的腰腿痠痛、手足麻木症狀,使用劑量一般為一次6g,一日2-3次口服使用。

(5)正天丸:該藥物由鉤藤、白芍、川芎、當歸等成份組成,具有疏風活血、養血平肝、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痛症狀,使用劑量一般為一次6g,一日2-3次口服使用。

(6)疏風定痛丸:該藥物由馬錢子、麻黃、沒藥等成份組成,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改善頸椎病引起的關節疼痛、刺痛、四肢麻木等症狀,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次1丸、一日2次口服使用。

注意:選用中成藥時應根據不同分型的不同症狀辯證用藥,不可自行盲目使用,另外在連續使用7日後如果症狀無明顯改善時不宜繼續使用,應及時就醫並根據症狀變化對用藥及時作出調整。

對於頸椎病患者而言除了平時服用藥物對症治療外,還應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平時做好保暖工作、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藥物治療與平時預防工作相結合對頸椎病治療更有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