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荊州:

“此地(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對孫權強調荊州重要性:

“此地(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更是江東的門戶。

江東有長江天塹,以東吳水軍之利,儘可抵擋江北的攻擊,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始終沒有單獨在長江下游擊敗江東水軍。

但如果處於江東上游的揚州被敵人佔領,便可順江而下,盡略江東之地。

晉朝攻滅吳國就是先佔領了荊州全境後,沿江而下,水陸並進,聯合江北協同進攻,才擊敗江東水軍,攻克了吳國都城建業。

從孫策時,東吳便不斷進攻荊州江夏郡,意圖控制荊州,為江東帶來安全保障。

因此,為了東吳的基業,孫權勢必要奪取荊州全境,無論荊州守將是關羽、趙雲或者魏延。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荊州:

“此地(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對孫權強調荊州重要性:

“此地(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更是江東的門戶。

江東有長江天塹,以東吳水軍之利,儘可抵擋江北的攻擊,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始終沒有單獨在長江下游擊敗江東水軍。

但如果處於江東上游的揚州被敵人佔領,便可順江而下,盡略江東之地。

晉朝攻滅吳國就是先佔領了荊州全境後,沿江而下,水陸並進,聯合江北協同進攻,才擊敗江東水軍,攻克了吳國都城建業。

從孫策時,東吳便不斷進攻荊州江夏郡,意圖控制荊州,為江東帶來安全保障。

因此,為了東吳的基業,孫權勢必要奪取荊州全境,無論荊州守將是關羽、趙雲或者魏延。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隆中對》明確指出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規劃,但關羽在沒有劉備命令的情況下,不明天下形勢,擅自出兵北伐,才導致喪失荊州。

如果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的話,便不會擅自出兵,導致荊州兵力空虛而被孫權襲取。

然而,關羽出兵並非不明形勢,而是抓住時機,防守反擊。

公元218年秋天,曹操便令曹仁在樊城屯兵,策動進攻荊州關羽。

此時,南陽郡百姓由於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多發生民變,宛城太守侯音和衛開公開反叛曹魏,並聯絡荊州關羽,意圖夾擊南陽郡。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

“復以(曹)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曹)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

219年正月,曹仁和龐德平定侯音叛亂後,便率軍重新屯於樊城,開始進攻荊州關羽。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龐)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可見,在關羽出兵襄樊之前,曹仁先率軍進攻荊州。

關羽堅守荊州半年之久,曹仁沒有佔得半分便宜,便撤回樊城。

此時,南陽郡仍然多有民變,盜匪橫行,而孫權也在進攻合肥。

關羽看到形勢對於曹魏十分不利,再加上曹操剛剛兵敗於漢中,於是,便在七月,發兵進攻襄陽和樊城,開啟了襄樊之戰。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荊州:

“此地(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對孫權強調荊州重要性:

“此地(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更是江東的門戶。

江東有長江天塹,以東吳水軍之利,儘可抵擋江北的攻擊,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始終沒有單獨在長江下游擊敗江東水軍。

但如果處於江東上游的揚州被敵人佔領,便可順江而下,盡略江東之地。

晉朝攻滅吳國就是先佔領了荊州全境後,沿江而下,水陸並進,聯合江北協同進攻,才擊敗江東水軍,攻克了吳國都城建業。

從孫策時,東吳便不斷進攻荊州江夏郡,意圖控制荊州,為江東帶來安全保障。

因此,為了東吳的基業,孫權勢必要奪取荊州全境,無論荊州守將是關羽、趙雲或者魏延。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隆中對》明確指出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規劃,但關羽在沒有劉備命令的情況下,不明天下形勢,擅自出兵北伐,才導致喪失荊州。

如果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的話,便不會擅自出兵,導致荊州兵力空虛而被孫權襲取。

然而,關羽出兵並非不明形勢,而是抓住時機,防守反擊。

公元218年秋天,曹操便令曹仁在樊城屯兵,策動進攻荊州關羽。

此時,南陽郡百姓由於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多發生民變,宛城太守侯音和衛開公開反叛曹魏,並聯絡荊州關羽,意圖夾擊南陽郡。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

“復以(曹)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曹)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

219年正月,曹仁和龐德平定侯音叛亂後,便率軍重新屯於樊城,開始進攻荊州關羽。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龐)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可見,在關羽出兵襄樊之前,曹仁先率軍進攻荊州。

關羽堅守荊州半年之久,曹仁沒有佔得半分便宜,便撤回樊城。

此時,南陽郡仍然多有民變,盜匪橫行,而孫權也在進攻合肥。

關羽看到形勢對於曹魏十分不利,再加上曹操剛剛兵敗於漢中,於是,便在七月,發兵進攻襄陽和樊城,開啟了襄樊之戰。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當初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

  • 一是信任關羽;
  • 二是關羽確實為劉備麾下諸將中統兵最厲害的將領。

關羽防守荊州,讓曹仁不得機會,然後看準時機防守反擊,並利用大雨和地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試問,趙雲和魏延能否同樣做到這一點?

有人說,如果關羽固守荊州,不出兵北伐,便不會給孫權偷襲荊州的機會。

但是,《隆中對》明確說到,要奪取天下,便要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擊。

不管荊州守將是誰,只要荊州郡北伐,孫權必定前來奪取荊州。

在這個曹孫聯合的形勢下,趙雲或者魏延,也不能夠保證能夠確保荊州無虞。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不死,到確實可以保證荊州不失,他就是龐統。

當初劉備奪取益州,是帶龐統、黃忠、魏延、劉封諸將入川,而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留守荊州大本營。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也不會急召諸葛亮領張飛、趙雲等將入川,只留關羽一人留守荊州。

到時候,劉備與龐統經營益州,諸葛亮與關、張、趙等將坐鎮荊州,伺機北伐曹魏。

即便荊州軍始終進行北伐,但是諸葛亮必定會留下大將鎮守荊州後方,而不是像關羽麾下只有王甫、趙累、潘叡、廖立、廖化、糜芳和傅士仁等部署擔任荊州防務。

這樣的話,孫權即便偷襲荊州,便不會成功。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荊州:

“此地(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對孫權強調荊州重要性:

“此地(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更是江東的門戶。

江東有長江天塹,以東吳水軍之利,儘可抵擋江北的攻擊,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始終沒有單獨在長江下游擊敗江東水軍。

但如果處於江東上游的揚州被敵人佔領,便可順江而下,盡略江東之地。

晉朝攻滅吳國就是先佔領了荊州全境後,沿江而下,水陸並進,聯合江北協同進攻,才擊敗江東水軍,攻克了吳國都城建業。

從孫策時,東吳便不斷進攻荊州江夏郡,意圖控制荊州,為江東帶來安全保障。

因此,為了東吳的基業,孫權勢必要奪取荊州全境,無論荊州守將是關羽、趙雲或者魏延。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隆中對》明確指出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規劃,但關羽在沒有劉備命令的情況下,不明天下形勢,擅自出兵北伐,才導致喪失荊州。

如果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的話,便不會擅自出兵,導致荊州兵力空虛而被孫權襲取。

然而,關羽出兵並非不明形勢,而是抓住時機,防守反擊。

公元218年秋天,曹操便令曹仁在樊城屯兵,策動進攻荊州關羽。

此時,南陽郡百姓由於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多發生民變,宛城太守侯音和衛開公開反叛曹魏,並聯絡荊州關羽,意圖夾擊南陽郡。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

“復以(曹)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曹)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

219年正月,曹仁和龐德平定侯音叛亂後,便率軍重新屯於樊城,開始進攻荊州關羽。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龐)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可見,在關羽出兵襄樊之前,曹仁先率軍進攻荊州。

關羽堅守荊州半年之久,曹仁沒有佔得半分便宜,便撤回樊城。

此時,南陽郡仍然多有民變,盜匪橫行,而孫權也在進攻合肥。

關羽看到形勢對於曹魏十分不利,再加上曹操剛剛兵敗於漢中,於是,便在七月,發兵進攻襄陽和樊城,開啟了襄樊之戰。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當初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

  • 一是信任關羽;
  • 二是關羽確實為劉備麾下諸將中統兵最厲害的將領。

關羽防守荊州,讓曹仁不得機會,然後看準時機防守反擊,並利用大雨和地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試問,趙雲和魏延能否同樣做到這一點?

有人說,如果關羽固守荊州,不出兵北伐,便不會給孫權偷襲荊州的機會。

但是,《隆中對》明確說到,要奪取天下,便要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擊。

不管荊州守將是誰,只要荊州郡北伐,孫權必定前來奪取荊州。

在這個曹孫聯合的形勢下,趙雲或者魏延,也不能夠保證能夠確保荊州無虞。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不死,到確實可以保證荊州不失,他就是龐統。

當初劉備奪取益州,是帶龐統、黃忠、魏延、劉封諸將入川,而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留守荊州大本營。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也不會急召諸葛亮領張飛、趙雲等將入川,只留關羽一人留守荊州。

到時候,劉備與龐統經營益州,諸葛亮與關、張、趙等將坐鎮荊州,伺機北伐曹魏。

即便荊州軍始終進行北伐,但是諸葛亮必定會留下大將鎮守荊州後方,而不是像關羽麾下只有王甫、趙累、潘叡、廖立、廖化、糜芳和傅士仁等部署擔任荊州防務。

這樣的話,孫權即便偷襲荊州,便不會成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龐統去世,使劉備被迫改變戰略計劃,造成“重益州、輕荊州”的情況出現,最終導致了關羽進攻襄樊時,荊州短時間內被孫權襲取,關羽兵敗身亡。

趙雲或者魏延取代關羽並不能守住荊州,只有龐統在世,才能確保荊州無虞,從而實現《隆中對》戰略目標。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發動了進攻曹魏所屬襄陽和樊城的襄樊之戰。

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卻遭遇大雨,漢水暴漲,以致被關羽擊敗,全軍覆沒。

正值關羽兵圍襄樊之際,孫權背棄孫劉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並使陸遜襲取夷道,斷絕益州救援之路。

關羽得知荊州丟失,便撤軍南歸,卻被呂蒙施以攻心計,導致士兵潰散,最終在撤往益州途中的臨沮被江東軍隊俘虜,隨之被害。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荊州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二大基石(荊州和益州)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

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

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孫權之所以奪荊州,是因為劉備失信在先,向東吳借荊州卻不歸還。

但這並不是事實。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七郡之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率大軍撤回中原,讓曹仁堅守南陽郡和南郡。

當孫權派遣周瑜進攻南郡的時候,原本佔有江夏郡的劉備趁機攻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長沙和桂陽),然後劉備又與孫權聯合攻擊,迫使曹仁放棄了南郡,孫權於是佔領南郡。

這時,劉備想孫權提出借南郡之事,孫權考慮劉備的軍事實力可以抗拒荊北曹操,便同意了。

由此可見,劉備當初只是想孫權借南郡,除了南陽郡被曹操佔領,荊州剩下五郡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並不準確。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經奪去了益州,便想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向孫權說,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攻佔了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

在孫劉談判後,劉備將此三郡讓與孫權,史稱“湘水劃界”

按說,孫權以南郡一郡之地換得荊州三郡之地,應該是賺到了,為何他還是硬要奪取荊州全境呢?

這就得說,荊州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荊州:

“此地(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對孫權強調荊州重要性:

“此地(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更是江東的門戶。

江東有長江天塹,以東吳水軍之利,儘可抵擋江北的攻擊,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始終沒有單獨在長江下游擊敗江東水軍。

但如果處於江東上游的揚州被敵人佔領,便可順江而下,盡略江東之地。

晉朝攻滅吳國就是先佔領了荊州全境後,沿江而下,水陸並進,聯合江北協同進攻,才擊敗江東水軍,攻克了吳國都城建業。

從孫策時,東吳便不斷進攻荊州江夏郡,意圖控制荊州,為江東帶來安全保障。

因此,為了東吳的基業,孫權勢必要奪取荊州全境,無論荊州守將是關羽、趙雲或者魏延。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有人說,《隆中對》明確指出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規劃,但關羽在沒有劉備命令的情況下,不明天下形勢,擅自出兵北伐,才導致喪失荊州。

如果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的話,便不會擅自出兵,導致荊州兵力空虛而被孫權襲取。

然而,關羽出兵並非不明形勢,而是抓住時機,防守反擊。

公元218年秋天,曹操便令曹仁在樊城屯兵,策動進攻荊州關羽。

此時,南陽郡百姓由於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多發生民變,宛城太守侯音和衛開公開反叛曹魏,並聯絡荊州關羽,意圖夾擊南陽郡。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

“復以(曹)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曹)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

219年正月,曹仁和龐德平定侯音叛亂後,便率軍重新屯於樊城,開始進攻荊州關羽。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龐)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可見,在關羽出兵襄樊之前,曹仁先率軍進攻荊州。

關羽堅守荊州半年之久,曹仁沒有佔得半分便宜,便撤回樊城。

此時,南陽郡仍然多有民變,盜匪橫行,而孫權也在進攻合肥。

關羽看到形勢對於曹魏十分不利,再加上曹操剛剛兵敗於漢中,於是,便在七月,發兵進攻襄陽和樊城,開啟了襄樊之戰。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當初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

  • 一是信任關羽;
  • 二是關羽確實為劉備麾下諸將中統兵最厲害的將領。

關羽防守荊州,讓曹仁不得機會,然後看準時機防守反擊,並利用大雨和地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試問,趙雲和魏延能否同樣做到這一點?

有人說,如果關羽固守荊州,不出兵北伐,便不會給孫權偷襲荊州的機會。

但是,《隆中對》明確說到,要奪取天下,便要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擊。

不管荊州守將是誰,只要荊州郡北伐,孫權必定前來奪取荊州。

在這個曹孫聯合的形勢下,趙雲或者魏延,也不能夠保證能夠確保荊州無虞。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不死,到確實可以保證荊州不失,他就是龐統。

當初劉備奪取益州,是帶龐統、黃忠、魏延、劉封諸將入川,而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留守荊州大本營。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也不會急召諸葛亮領張飛、趙雲等將入川,只留關羽一人留守荊州。

到時候,劉備與龐統經營益州,諸葛亮與關、張、趙等將坐鎮荊州,伺機北伐曹魏。

即便荊州軍始終進行北伐,但是諸葛亮必定會留下大將鎮守荊州後方,而不是像關羽麾下只有王甫、趙累、潘叡、廖立、廖化、糜芳和傅士仁等部署擔任荊州防務。

這樣的話,孫權即便偷襲荊州,便不會成功。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龐統去世,使劉備被迫改變戰略計劃,造成“重益州、輕荊州”的情況出現,最終導致了關羽進攻襄樊時,荊州短時間內被孫權襲取,關羽兵敗身亡。

趙雲或者魏延取代關羽並不能守住荊州,只有龐統在世,才能確保荊州無虞,從而實現《隆中對》戰略目標。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