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京劇唱唸中的“四聲”問題

中國的語言講究四聲,即“平、上、去、入”。那麼北京話,是清朝滿人統治中國以後,蹩腳漢語的派生物,形成了所謂新的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京音裡,入聲字併到別的聲調裡,消失不見了。

那麼對於我們學習,研究和演唱戲曲的人來說,若想使我們的唱唸達到好的水平,最佳狀態,首先就要求我們對京劇,以及中國語言中的四聲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瞭解。我們不光要知道尖團字,上口字,還需要知道湖廣音和中州韻。那麼字音的四聲更應該是我們需要掌握的課題。掌握四聲有什麼用呢,他的作用是使演唱者出口之字,不會出現倒字,口音等毛病,繼而影響唱腔的優美。

淺談京劇唱唸中的“四聲”問題

京劇《貴妃醉酒》

前一陣我看到一個教學視頻,是一個專業男旦教《貴妃醉酒》的幾句唸白,他念的:“本宮楊玉環”“楊”本該發“陽平/”二聲,這位念成了“陰平-”一聲,本宮楊(yáng)玉環,念成“本宮秧(yāng)玉環”了。這裡四聲錯了,不但字音錯誤,字也倒了,聽後給人感覺極其彆扭。

那麼四聲的調值又是怎麼一個情況呢?調值是什麼?調值就是指音節(字)的曲直長短,高低升降的變化形式,這裡指聲調的讀法,它們是這樣的(京音四聲):

陰平 (—):音節高發,保持平衡而沒有變化,稱之為:“高平調”,

陽平 (/ ):發聲於中音上升至最高音止,稱“高升調”,

上聲 (∨):中下音降落至最低音節回升至超過中音音節,稱“降升調”,

去聲 (\ ):高音音節發聲而後降落至最低音節,稱“全降調”。

淺談京劇唱唸中的“四聲”問題

京音四聲調值圖

京劇雖然發源於漢劇徽劇,但是是在北京成長起來的,所以,很多後來的京劇大師,他們為了唱腔的優美動聽,字音的四聲是湖廣音和京音混用的 ,即使程硯秋這樣的字音裡湖廣音比較運用的多的大師,他的字音也有京音的加入。只是各位大師的唱腔唸白,加入京音的多少不同罷了。

比如梅先生演《宇宙鋒》反二黃的唸白,“官人在哪裡,官人在哪裡”,這句若都用一樣的四聲處理就比較單調和不好聽,梅先生“哪裡”兩個字,用湖廣音和京音錯落的念法,使這句唸白即有變化,又別緻好聽。他是這樣的唸的:“官人在哪(nà)裡(lǐ),官人在哪(ná)裡(lì)”。

淺談京劇唱唸中的“四聲”問題

京劇《宇宙鋒》

還有《霸王別姬》“哎呀大王啊大王,只恐大事去矣”的大王啊大王,這裡有兩個大王,如果念成一樣的聲調,那麼也不會好聽,梅先生也處理成湖廣音和京音混用搭配,念成:大(上口字dai)王(wáng,發音為京音第二聲,陽平)啊大(上口字dai)王(wàng,發音為湖廣音“旺”音,為京音第四聲,去聲),使字音錯落有致,即有變化又悅耳動聽。

當然,在演唱和唸白時,不僅需要注意四聲的變化,而且還要注意由於四聲聲調變化,而產生的必要的裝飾音。這裡一些裝飾音常用來保證字的聲調的準確和優美,或者一些情緒的宣洩和渲染。

淺談京劇唱唸中的“四聲”問題

京劇《霸王別姬》

傳統京劇因為主要講究湖廣音的發音吐字,所以,一些字用京音的四聲衡量好像是倒字,但那不是倒字,原因就是京劇四聲的這種湖光音京音互用的特點,當然老生的唱腔湖廣音四聲保留的比較多,這裡有很多歷史原因,有些大家比如言菊朋,他的行腔吐字基本全部是按照湖廣音的四聲來按腔的,以至於出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字用湖廣音按字唱出來顯得既怪又彆扭,但是,言派嚴格遵守湖廣音的這種四聲按字的方法也算是一種操守吧,當然,人們對藝術的認識是不同的,任何唱腔還應該是以它唱腔優美動聽為最大前提,才是唱腔受人喜愛的關鍵,如果一味的食古不化,也會阻礙事物的發展,這個也是得到很多人證實了的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