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京劇的“一知”,京劇基礎知識入門書

京劇藝術源遠流長,是我們的“國粹”。很多重要的節日的大型慶祝晚會上,總少不了京劇節目的助興。其實父母那代人對京劇有特別的情感,很多新劇是陪伴他們的青春和成長的珍貴回憶。小的時候,一家人吃過飯閒聊,提到《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華子良》等,爸媽就會忍不住哼幾句,還會兩眼放光、興奮地聊起他們年輕時候的經歷。

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就對戲曲類節目好奇。雖然看得不多,但也能模糊感受到戲曲的獨特魅力,臺詞總是那麼精煉,而且特別順暢,故事一波三折,牽動人心,動作也特別優美舒展,真是一門精美的藝術,方方面面都很講究。

對京劇藝術,我其實一直停留在“看熱鬧”的“外行”階段,覺得京劇好看,卻並不懂唱腔、服裝等細節。最近剛好看了一本京劇知識入門書,是戲曲評論家張永和撰寫的《京劇藝術一知談》。這本書簡要介紹了京劇的誕生過程、“生旦淨末醜”等不同行當的特點、有哪些經典劇目,還介紹了京劇的音樂、服裝和不同流派的特點。書如其名,即使一個外行人,把這本書通讀下來,對京劇的基礎知識怎麼也可以算得上有了“一知半解”了。能讓讀者得“一知”,這本入門書就達到了目的。

瞭解京劇的“一知”,京劇基礎知識入門書

京劇是徽班進京後和漢調以及秦腔等其他曲調經過多年的融合逐漸形成的,以西皮、二黃為主腔調,以京、漢音為語音標準。菊壇曾經湧現出很多名噪一時的藝術家,他們都為這門藝術做出了貢獻。同治、光緒年間齊名的“同光十三絕”以及余三勝、張二奎、汪桂芬、孫菊仙等人,在京劇創始階段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作者張永和看來,京劇能發展到,最感謝的要數四個人。首先就是“同光十三絕”之一、京劇鼻祖程長庚,他規範了京劇的唱腔、唸白,奠定了京劇的雛形。“伶界大王”譚鑫培和“通天教主”王瑤卿分別對生角和旦角的表演進行了大膽創新,他們推動京劇發展上了新臺階,被稱為“梨園湯武”。而世界級大師梅蘭芳則把京劇藝術帶到了海外。

瞭解京劇的“一知”,京劇基礎知識入門書

我們常說的“生旦淨末醜”指的就是京劇的行當,也就是角色分類。不同的角色,在唱唸做打、服飾裝扮、面容化妝等方面,各具特色。現在主要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行又有分支。比如生行又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旦行又包括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老旦等。

京劇的樂隊稱作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包括管、絃樂,武場則是打擊樂。京劇的表演舞臺有限,也只有少量道具用來象徵性地表明場景。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要表演各種千變萬化的故事場面,烘托出有感染力的故事氛圍,就全靠演員的綜合表演和音樂的全力配合。音樂把節奏和氛圍帶起來了,戲的場面就有了。這樣看來,說樂隊是京劇的場面,的確再合適不過。

樂師和演員需要默契配合。優秀的樂師大家,不僅僅是演奏上的藝術高超,更懂得不同演員的唱腔特點,能做到託腔保調,讓音樂和演唱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為演出增色。所以,許多著名的京劇大師,都有固定的優秀樂師做搭檔,珠聯璧合。

瞭解京劇的“一知”,京劇基礎知識入門書

京劇的服裝自然也是頗多講究,善惡忠奸、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各自都有對應的扮相,“寧可穿破,不可穿錯”。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一張張堪稱藝術品的臉譜。跟服裝一樣,不同的臉譜,表現著不同人物的個性、品質、年齡等,“寓褒貶、辨忠奸”,富於象徵意義。

通讀了《京劇藝術一知談》之後,再去看京劇表演,就可以根據這“一知”去理解實際表演中的細節,提高對京劇藝術的欣賞水平。這“一知”必然能給初入門的京劇愛好者帶來更多樂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