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重工業下產業結構的優化範本

經濟 能源 材料科學 抗日戰爭 和訊房產西南頻道 2017-06-07

直轄20年來,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從1997年直轄之初的1350.10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7558.76億元,翻了13倍之多。去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303.24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7755.16億元,同比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8500.36億元,同比增長11.0%。

目前,重慶產業已完全調整為“三、二、一”結構,其優化的產業結構讓重慶在保持房地產平穩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健康發展。而重慶以重工業產業獨秀到一二三產業多點支撐的優化過程也成為其餘省市調結構,促增長的範本。

從陪都到直轄:

從軍工業到製造業的創變之路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的槍聲響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存中國的兵工實力,支撐長期艱苦的對日抗戰。1937年9月開始,上海鍊鋼廠、濟南兵工廠、金陵兵工廠之槍彈廠奉命首先內遷。到1940年10月,共有兵器工業及其分廠18家遷往內地,其中,遷往重慶的兵器工業佔到了整個內遷兵器工業總數的61%。

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眾多重量級的軍工廠齊聚紮根於此,為全國抗戰提供了80%以上的軍工,其生產的武器數量眾多,規模龐大,技術力量強,品種齊全,很多武器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這不僅在抗戰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還為重慶隨後數十年的工業發展開拓了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又在重慶佈局了一批從常規兵器到尖端科學的軍事科技工業,並內遷了一批配套工業、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從而奠定了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國防科研生產體系。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確定了未來“軍轉民”的發展重點,提出將三分之二的軍品科研生產能力轉向為經濟建設服務。重慶抓住這個機遇,積極實施軍轉民,推動了地方工業的發展。最為典型的是長安、嘉陵這樣的“軍轉民”企業,成功帶動汽、摩產業鏈發展,為重慶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通過軍民結合,軍工企業全面融入地方經濟,成為重慶市制造業的重要力量。

在“軍轉民“的帶動下,汽車和摩托車行業、化工、冶金產業成為重慶直轄前的發展基礎。由於其工業體量大,無懸念地成了當時的支柱產業。1997年,重慶被劃為直轄市,合理的支柱產業佈局為重慶經濟的發展提供源動力,短短几年的時間,工業高速增長,保持了年平均增長20%,成為重慶曆史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階段,為直轄塑造了良好的開端。

產業結構深度優化

拉動經濟持續上揚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中尤其重要的方面,能夠直接反映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水平。

重慶自1997年直轄以來,其產業定位和產業發展目標結合了重慶實際發展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出現大的變動很少,不容易使產業喪失產業地位,發展目標和方向明確,有利於經濟向上發展。

在直轄之初,其支柱產業以汽車和摩托車行業、化工、冶金產業為主,經過幾年時間的沉澱。2003年開始,重慶傳統工業放慢發展步伐,產業新元素初露鋒芒,形成由第二產業轉向二、三產業並重的新型支柱產業格局:汽車和摩托車行業、化工、冶金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製藥產業、環保產業和新材料產業。

這種產業新佈局既能加快發展本地優勢產業,又為支柱產業添加新的活力,輸入新鮮血液。2004年又開始實行新型工業化戰略,使得重慶工業總量翻番,工業增加值佔GDP總量的47%。

2007年是重慶直轄市十週年,以此為改革契機,進行產業格局變革和整合,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傳統落後的冶金產業被踢出支柱產業的名單中,不再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三大新型工業:電力能源、裝備製造業、高科技電子業上升為支柱產業。為新階段提出“6+1”產業體系形成強大的工業儲備基礎。經過三年的新型結構調整緩衝期,重慶開始真正的產業格局大調整,“6+1”的新型工業化體系面市,即汽車摩托業、裝備製造業、石油天然氣化工、材料工業、能源工業、電子信息產業、輕紡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冶金行業與相關產業整合為材料產業,重新列入支柱產業行列,汽車摩托業仍然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支柱產業新秀。在這種支柱產業佈局的帶動下,重慶市的工業增速連續兩年全國最快,對全市經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2013年,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重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傳統的汽車和摩托產業退居第二,“6+1”支柱產業體系完成。“6+1”支柱產業體系的形成有效的促進了整體產業經濟的發展。以前重慶市支柱產業結構單一,難以經受住經濟週期性波動的打擊,而“6+1”支柱產業形成之後,其支柱產業的發展不再受單一模式的制約,多樣化的結構為重慶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強了其綜合經濟實力。

只有當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經濟發展才有正確的指引方向。縱觀直轄後重慶的產業發展史,其審時度勢“穩、轉、調”,在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果斷踢出落後傳統支柱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發展新型工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形成支柱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穩步地從1997年篳路藍縷新直轄市轉變為了如今當之無愧的“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編輯 秦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