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經濟 農村改革 三農 農業 日本 昌平新觀察 2018-12-08

——從昌平“東南一枝花”到京北“未來科學城”

在北七家鎮政府鎮志編纂辦公室,工作團隊每天都會收到來自政府各科室、各村(社區)發來的文件、照片等材料。經過核實、補充,這些材料按照經濟、社會、文化、農業生產等分類存放起來。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段段詳實的文字,反映了北七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北七家鎮一步一個腳印,從僅有幾家鄉鎮企業,到通過招商引資,先後建成北七家工業園、宏福工業園兩大園區,再到如今的未來科學城項目,從以農為生、平房而居,到民有保障、搬遷上樓,逐步完成了從“靠天吃飯”到“盤活土地”的歷史變遷。

■ 本報記者 辛恬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魯疃服裝廠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曾經的白廟村工業大院已退出歷史舞臺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羊各莊舊村村貌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北七家鎮魯疃村村史博物館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魯疃村新居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以溫都水城為輻射,鄭各莊村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格局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羊各莊村新貌

北七家鎮建設發展四十年


未來科學城

鄉鎮企業破土而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魯疃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以種植業為主,土地房屋租賃為輔,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保持了工業、農業產值穩定增長,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為魯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關於魯疃村的發展歷史,村史博物館的簡介中這樣寫道。

魯疃村村史博物館裡展出的老照片顯示,40年前,魯疃村原址還是一片農田。今年74歲的趙淑桂,是土生土長的魯疃村人,也是原北七家鄉黨辦主任。回憶起改革開放以來村中的發展變化,趙淑桂感觸頗深。“改革開放前,大夥兒的收入來源就是在生產隊種地賣糧食掙工分,滿10個工分給1角7分3釐,我和我媽兩個人每天總共也就能掙2角多錢。”

趙淑桂說,改革開放前鄉鎮企業寥寥無幾。“吃的問題都保證不了,還發展企業?那時候沒人重視這個。”

成立於1971年11月的魯疃服裝廠,是村中建立的第一家村辦企業。趙淑桂回憶說,那時候廠子剛成立,少資金、缺設備,大夥兒就把自己家的縫紉機帶到廠裡,“剛開始幹,廠子效益並不太好。”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春風也悄悄吹進了魯疃村。進入20世紀80年代,魯疃村村辦企業不斷增多並發展壯大,魯疃服裝廠也走出小村莊,在地安門開設了“今日服裝經營部”,出售服裝廠生產的服裝。

1990年,魯疃服裝廠擴大規模,在村東新建二層廠房作為新廠址(又稱東廠);同年,魯疃服裝廠改稱“雙安製衣廠”(又稱西廠),產品暢銷日本、美國等10餘個國家。

曾經輝煌一時的魯疃服裝廠,為村民帶來了生活水平的第一次提升,同時也成為當時北七家鄉鎮企業建設的排頭兵。1978年以前,原北七家鄉鄉域內只有一家綜合廠,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村辦企業、鄉鎮企業的整體規模也不斷擴大。

2014年,由於國家級項目——未來科學城規劃建設的需要,魯疃村與嶺上村、北七家村被劃入徵地範圍,由此也實現了這3個村的整建制農轉居。村民住進了新居,醫療、養老等各方面也獲得了更多保障。

如今,社區化建設的魯疃村早已不是舊時模樣,魯疃服裝廠也已成為被記錄在村莊發展長河中的一頁歷史,村民也不再依靠服裝廠等村辦企業來維持家庭收入。

截至目前,魯疃村集體資產已達到15.36億元,隨著村莊規劃的11.4萬平方米商業用房的開發建設,村集體資產又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改革開放的步伐悄然改變著魯疃人的生活,隨著一系列鄉鎮企業的興辦,打破了鎮域原有的“小農經濟”發展形態,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新的可能。

產業園區撥地而起

北七家鎮原規劃科一名工作人員記得,因為農業發展興旺,改革開放後的北七家鎮一度被稱作“昌平東南一枝花”。“原來的東二旗村、海鶄落村都發展過水產養殖,東二旗村、羊各莊村過去種植過小麥……”1996年,他到北七家鎮開發辦負責規劃工作時,鎮域的發展定位已經有了明顯變化。

1999年,平西府鎮、燕丹鄉併入北七家鎮。同年10月,北七家鎮被當時的國家體改委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北七家鎮提出,在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綜合開發搭臺,工業園區“唱戲”,促進各業興旺,使人民實現安居樂業。“2001至2002年,北京市工業促進局發文提出‘優一強二興三’,為了繁榮經濟,村村都要建工業大院,每個鄉鎮都要建工業園區。”該工作人員說,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北七家鎮的工業大院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2002年春,幾十輛挖土機開進了鄭各莊村東南角的低窪地,晝夜不停開挖人工湖。依託豐富的地熱資源,開發水上公園,鄭各莊村要規劃建設自己的“綠色生態銀行”。如今,一個以“水”為載體,集居住、會議、商務、餐飲等於一體的大型娛樂休閒項目——“溫都水城”已成為宏福集團產業格局中的響亮品牌,也成為鄭各莊村打造文化創意主題村莊的關鍵一環。

在北七家鎮政府西北角,由鎮政府主管的北七家鎮工業園區,現有掛標企業80餘家,實際實體企業10餘家,其中包括國內知名試劑製造企業藍十字和知名食品製造企業稻香村等。

在當時的政策背景下,北七家鎮先後建設的北七家鎮工業園區、宏福工業園區和5個工業大院蓬勃發展。招商引資為鎮域發展注入活力,盤活土地收得的土地租金讓鎮域經濟資本紅利逐步顯現。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近年來,北七家鎮工業園區的發展腳步開始放緩,白廟村等5個工業大院陸續被清退,消逝於歷史舞臺。按照國家發展政策,從“工業用地”向“科研用地”轉變,於2009年起規劃建設的未來科學城,成為北七家鎮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科技發展規劃,未來科學城將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引領我國應用科技發展方向、代表我國相關產業應用研究技術最高水平的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創新人才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未來科學城的進駐企業以國企、央企為主,企業發展以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為重點。除了未來科學城項目給北七家鎮域帶來的徵地、貨幣等各類補償外,未來科學城的研發技術若能在北七家鎮工業園區內進行落地孵化,也將成為今後帶動鎮域可持續發展的新轉機。

近年來,未來科學城項目、TBD雲集中心等項目相繼落地……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引進、科研創新產業持續集聚,讓北七家鎮實現轉型發展。

住房條件持續改善

與曾經的工業園區同步發展的,還有房地產業。

1990年第11屆北京亞運會後,受亞運村等配套設施發展的影響,北京城市發展規劃向北延伸,巨大的人流向北轉移,開發建設住房、完善城市交通等,呈井噴式發展。

此後的7年時間裡,王府花園、蓬萊公寓、名佳花園等房地產項目陸續興建。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北京市對於整個立湯路沿線開發的房地產項目中,還未完成“三鄉合併”的北七家地區佔了14個,佔比達90%,這也構成了北七家房地產業發展的雛形。

於1996年規劃建設的名佳花園社區,是目前北七家鎮域內最大的社區,發展至今已建成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住戶共5495戶。

今年35歲的範豔豔在名佳花園四區擁有一套90餘平方米的房子,和母親、丈夫、女兒一家四口同住。她自大學畢業後便留在了北京,落戶成為了一名“新北京人”。

“剛畢業的時候,我曾經借住在姑姑家,他們家就在名佳花園。那個時候周邊很荒涼,也沒有什麼配套設施。這幾年可是大不一樣了,超市、菜市場等基本生活需求在小區樓下就能滿足,到最近的物美大商場,開車只要10分鐘。”

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範豔豔對前三項的發展變化都頗為滿意,但對於交通建設,她希望能進一步完善。如何“治堵”?公共交通能不能再完善一些?她和社區居民期盼能早日看到新的變化。“僅名佳花園一個社區就居住著近20000人,整個北七家鎮和天通苑、回龍觀地區人口十分密集,交通壓力較大。如果能大力改善交通出行環境,完善公共交通網絡,是造福一方居民的大好事。”

八仙別墅是北七家地區最早建設的別墅區之一,佔地面積7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82萬平方米,其中獨體別墅344棟、聯體別墅133棟、公寓23幢。近年來,隨著未來科學城項目的輻射作用,周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

據統計,截至目前,北七家鎮共完成住宅、公寓、別墅等項目43個,項目周邊的教育、文化、商業等配套設施也在逐步完善。房地產項目開發給鎮域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一棟棟高樓的拔地而起,也讓鎮域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村莊蛻變美麗社區

舊村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徵地搬遷等一系列與住房有關的名詞,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被陸續提出。作為北七家鎮第一個自行開發,並最終搬遷上樓的村莊,早在2002年,羊各莊村委會就整合舊村土地,進行招商引資。6年後,在村莊原來的一片果園地上建起了6排樓房,村民全部上樓。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來京人才掀起了新一波高潮。沿線交通便捷,讓北七家鎮各村的出租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出租房屋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村集體靠出租土地、出租房屋、出租市場獲取收益。

羊各莊村村民吳士和是村裡的“老會計”,從1986年開始到村委會工作,直至2015年11月退休,他經歷了羊各莊村“從負債到收益,再到實現村集體分紅”的變化過程。

“20世紀80年代那會兒,大隊有時候連工資都沒法兒按時發,村集體也沒什麼收入。那些年裡,支出最大的項目就是1990年的時候給舊村修了條路。”

進入21世紀,村集體發展開始有了改觀。吳士和還記得,2001年年底,村委會開始有了存款;次年1月,村裡開始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村集體福利,又稱“老人錢”。之後的16年間,“老人錢”從最初的每月78元,到現在的2000餘元,漲了近30倍。

2005年年底,村裡開始按照勞齡股、戶籍股、獨生子女股三種股份進行分紅。目前,羊各莊村在冊股民近2000人,最高的每年可以領到分紅3萬多元。

近年來,羊各莊村不斷完善社區化建設,還將村集體福利拓展到了就業、醫療等方面。2007年,村委會通過買斷工齡的方式鼓勵村民自主就業、創業,同時完善村莊大病補助,為村民進行醫療兜底。

鄭各莊村原本是北七家鎮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資料顯示,1988年時,鄭各莊村全村經濟仍然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小麥和玉米),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

刷刷牆、修修路不叫新農村,沒有產業的支撐也不能叫新農村。新農村建設要突出產業特色、突出環境建設,具有帶動性和奉獻性,不但能使自己得到發展,還要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讓農村與城市完全融合。現代化的新型農村應如何建設?鄭各莊村通過一步步探索,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自1998年起,鄭各莊村結合舊村改造,把整合出來的集體土地全部以參股方式,交由本村支柱企業———宏福集團進行資本式運營,使村民在成為企業員工的同時,成為土地股東和企業股東,人人享有就業收入之外的土地增值以及企業利潤的雙份股權收益。

這種集體土地利用制度與企業經管模式的創新與對接,為鄭各莊村的主動城市化奠定了基礎。據2011年《農民日報》報道,1998年至2008年10年間,鄭各莊村經濟增量飛速發展,村集體資產由0.36億元增長至35億元,提高了96.2倍;村民人均收入由3100元增長至33000元,提高了9.6倍;村民人均福利現金所得由109元增長至5150元,人均住房面積由23平方米增長至65平方米。

通過盤活土地,鄭各莊村在“舊村”建起了樓房,村民生活實現“安居”,與此同時,通過“工資收入+土地股權收人+社會保障收入”的多元化收入結構,村民收入得到保障,實現“樂業”。

羊各莊村和鄭各莊村的發展變化,只是四十年間北七家鎮村莊發展的縮影。截至目前,包括羊各莊村和鄭各莊村2個村在內,通過徵地搬遷、自主上樓等方式,嶺上村、魯疃村、北七家村共5個村莊實現上樓,東二旗村、溝自頭村等其餘5個村莊正在實施改造、拆遷。

拆除舊村建新村,不斷推行並完善的社區化建設並非只是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通過拆遷上樓,舊時的農村煥發出新的活力,村民享受著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也更加舒心。隨著各項政策的深入推動,村集體收益也不斷增加,村集體凝聚力更加凸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村民可享受的各項福利不斷完善,生活更有保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