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業績造假,不比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危害小|新京報快評

經濟 視覺中國 EVA 財經 新京報評論 2017-07-17
央企業績造假,不比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危害小|新京報快評

18家央企業績造假,其背後還有審計制度不夠嚴格的問題。

央企業績造假,不比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危害小|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文/樑秀峰

傳統上,大家感覺在企業業績造假上,民企出現問題的比較多,國企相對規矩些。不過,最近審計署的一份報告,恐怕會改變大家的舊有觀感。

6月23日,審計署披露了對20家央企的審計情況,其中18家採取虛構業務、人為增加交易環節、調節報表等方式,近年累計虛增收入2001.6億元、利潤202.95億元,分別佔同期收入、利潤的0.8%、1.7%。

審計了20家央企,就有18家業績造假,確實觸目驚心。

央企業績造假,不比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危害小|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和很多民企一樣,部分央企業績造假原因,也跟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壓力有關。更好的業績,可以帶來資本市場的青睞,也刺激了企業領導人的造假動力。

不過國企的特殊性在於,它不僅要滿足資本市場,還要滿足國資委的業績考核。這些業績考核直接決定國企領導的前途命運。

在這種情況下,當利潤不好時,為了完成業績考核,部分央企領導就有業績造假的衝動。再加上本來就存在“內部人控制”,業績造假,在程序上也變得可能。

此番由相對獨立的審計署發現如此嚴重的問題,而非內部審計,也可見問題的端倪。

近年來,國資委系統對央企的業績考核壓力不斷加大。特別是2016年12月,國資委發佈《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經濟增加值(EVA)成為央企業績考察的核心指標經濟。

經濟增加值(EVA),這種考核方法比此前單純注重稅後利潤的考核機制,更注重資本成本,相對來說是更加嚴格的考核制度。並且它直接與領導業績和員工薪酬掛鉤,這就客觀上使得一些央企從領導到員工,都更有了業績造假的動力。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嚴格的企業業績考核更強調資本成本,這有利於央企經營市場化。所以,央企數據造假這個“鍋”,不能讓經濟增加值(EVA)考核制度來“背”。

18家央企業績造假,其背後還有審計制度不夠嚴格的問題。

目前,雖然央企的總會計師是由國資委任命,具有名義上的獨立性。但在“內部人控制”客觀存在背景下,涉及企業業績審核,央企總會計師的獨立性受到挑戰。

因此,有必要考慮在制度設計上,減少央企負責人對總會計師的控制權力。

不少央企都有外部審計。但那些外部審計的會計事務所,也容易跟央企出現配合造假的情況,這也需要在制度上進行通盤考慮。

對央企業績造假現象,需要依法調查、追責,不能對那些涉嫌造假的央企負責人輕易放過。動輒資產以千億萬億計的央企,它們業績造假帶來的危害,不比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小。

編輯:與歸 實習生 魏顯勇 王琳 校對:陸愛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