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不能讓收購兼併變味兒

經濟 金融 美國 財經 鈕文新 2017-04-14

鈕文新:不能讓收購兼併變味兒

1、中國證監會將對“高槓杆收購”實施穿透式監管,這真是件好事,也是中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必要保證。證監會認為,高槓杆、特別是極度高槓杆收購,往往會帶來上市公司及相關各利益主體的不確定性,一旦收購失敗,對於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將產生系列連帶效應。所以,針對高槓杆收購的利益安排,監管層將實行穿透式監管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收購行為和相關利益主體的信息能夠全面呈現在上市公司、投資者面前,投資者應作出合理判斷和理性選擇。

2、證監會出於風險和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考慮,對高槓杆收購行為實施“穿透式監管”當然無可厚非。但我認為,劉士餘主席對於“害人精”的警惕更加重要。因為,任由資本市場高槓杆收購行為的膨脹,其結果是中國實體經濟變成資本玩家洗劫投資者的工具。

3、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高槓杆收購熱潮實際應當是中國的前車之鑑。那時,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這個時代,世界各國產業分工開始進行,在美國借石油禁運危機、油價高企而拼命拉高利率的背景下,實體經濟財務成本高得難以置信,生不如死,股價暴跌。它的根本作用在於逼迫實體經濟轉移他鄉,而同時給金融資本帶來了巨大的賺錢機會。於是,高槓杆收購兼併變成股票市場上一場火爆的遊戲。

4、“垃圾債”就是高槓杆收購的工具。而高槓杆收購的對象一定是現金流充足的、質地優良的製造業公司。為什麼是這樣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的公司被收購之後,才有能力償付收購者高昂的負債。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類公司被收購的消息,有利於大幅推高股價,而收購者事先悄然買進的股票隨著收購消息大幅上漲,有利於收購者對衝收購成本,甚至可以賺個盆盈缽滿。

5、金融家收購了這些實體企業是為了更好地經營嗎?不是。當年華爾街有句名言:小的就是美的。這句話背後是什麼內涵?分拆。金融家購得大公司之後,不是為了經營公司原有業務,而是要把它拆解成若干能夠被其他收購者接受、能夠符合或營造股票市場熱點的小公司,然後把它賣掉。簡單講:就是收購大公司,然後拆成美的、小的再賣掉。這就是“美國大收購時代”的玩法。

6、一輪收購兼併熱潮之後,我們看到了美國經濟的大轉型,“美國製造”的字樣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服務為本”,尤其是金融服務,在美國強力推進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元霸權”的優勢被逐步推向極致——它們可以通過印發美元而購買一切自己需要的商品,變成全球唯一的“食利者階層”。同時,美國經濟產業“空心化”,華爾街金融機構開始逐步掌控全球資本流動,並通過資本逐利分配全球利益。

7、中國要不要經濟“空心化”?這恐怕不是說說就可以避免的問題。因為,它具有強大的機制性作用。或者說,只有你信奉金融自由化,只要你按照“華盛頓共識”提供的一系列主張推進中國的改革,那經濟“去實業化”、“空心化”就是必然的經濟結果。實際上,中國這些年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因此,為了避免中國經濟“空心化”,為了確保中國經濟回到“實體經濟為本”的道路上,我們必須杜絕金融自由化的一套衝擊中國資本市場,而反對高槓杆收購必須是應有之意。原因在於,高槓杆收購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最極致化的財富再分配”,搞不好就是中小投資者財富被迅速而合法地洗劫。

8、我們需要回到本質問題:實體經濟實施兼併收購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認為,要麼是延遲產業鏈——通過長下游權益整合降低成本,要麼是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定價能力,要麼是獲取核心技術能力——為企業未來發展實施技術儲備,要麼是降低融資成本——通過提高效率、提高利潤率推高股價而獲取更多的資本資源。還有其他的嗎?也許還有。但我認為,企業收購兼併不管還有多少目的,其核心和實質都“應當是為企業自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絕不只是“股權的倒買倒賣”。

9、基於“股市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目標,我們熱切希望中國證監會能夠拿起監管的武器,從收購兼併的目標出發,以“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為依據,為中國股市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相關推薦

推薦中...